- 合歡越嶺古道
- 為日治時期大正3年(西元 1914年)「太魯閣討伐戰」時,所修築的軍需道路,而後重新定線修築為理蕃道路。當時南投廳長石橋亨率領「南投廳道路開鑿隊」,利用原有蕃路之路徑,自埔里出發,經眉溪、霧社、三角峰、合歡山、關原(舊址)、塔次基里溪、無名溪、魯比社、魯比合流點、卡拉寶社、天祥,開闢至太魯閣峽口,即為合歡越嶺道最初的路徑。後因部份路段坡度陡峭,改線經大禹嶺、關原(新址)、畢祿至卡拉寶,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新路完後,即成為當時熱門的健行路線。民國45年(西元1956年)部份路段已建闢為中部橫貫公路。
- 卯木山
- 別名大禹嶺山,位於中央山脈稜脊之上,處大甲溪和立霧溪分水嶺鞍部,因展望良好,早期林務局在此設有森林瞭望台,以監控預防森林祝融之災。
- 畢祿山
- 因居住附近的原住民Bilu社而得名,日語音譯成「畢祿」,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後曾經改名為「碧綠」,但是岳界仍習慣稱作「畢祿山」,一直延續至今日。
- 羊頭山
- 花蓮縣誌中有描述「羊頭山峰頂似羊頭,自碧綠可眺望其山形,羊頭在鋸山直至塔次基里溪的稜線上,羊頭的額角在北,鼻在南,三角點則在瘦瘦的鼻樑上。」此即山名之由來。
- 動物
- 藪鳥、煤山雀、岩鷚、鷦鷚、酒紅朱雀、金翼白眉、巨嘴鴉、台灣帝雉、藍腹鷳等鳥類外,還有雪山草蜥、華南鼬鼠、赤腹松鼠、條紋松鼠、高山白腹鼠、山羌和黃喉貂等動物;蝶類則可見曙鳯蝶、永澤蛇目蝶、雙環鳯蝶、高山粉蝶等,生態豐富。
- 植物
- 途中有台灣華山松、台灣二葉松、鐵杉、台灣刺柏、玉山箭竹、黃菀、玉山懸鉤子、馬醉木、錫杖花、阿里山龍膽、黃斑龍膽、金絲桃、高山沙參、高山薔薇、高山當藥、玉山圓柏、森氏杜鵑、南湖杜鵑、紅毛杜鵑、長行天南星、枸骨、花地丁、高山翻白草、玉山假沙梨、莢迷、十大功勞、傅氏唐松草、玉山薄雪草、台灣油點草、台灣百合和咬人貓等。
- 地形地貌
- 地質年代漸新世至中新世,由板岩、千枚岩及變質砂岩組成的大禹嶺層;鋸齒連峰是從畢祿山南緣向東岔出的一條鋸齒狀岩脊,為畢羊縱走的必經路段,以鋸山為主峰,七座山頭向東由密而疏排列,再陡降至羊頭山岔路口。
- 特色
- 欣賞無敵遼闊的景觀、虯結蟠繞的鐵杉、嶙峋崢嶸的岩稜、七上八下的鋸齒連峰及清幽的小完美谷外,另同時見證合歡越嶺古道、中橫公路的開路史,亦是四五月杜鵑花季優質的賞花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