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登山新手必備指南:為台灣登山量身打造的圖解入門百科》-登山安全意識之養成

※本文摘錄「登山新手必備指南:為台灣登山量身打造的圖解入門百科

登山安全意識之養成

只有充分的準備與學習,才是避免意外發生的好方法

參加有組織的山岳協會或團體舉辦的行程,最適合一般無經驗的初學者。這些協會或組織多半能提供各種登山技術的教育與訓練,山區路況的諮詢與建議,協助擬定登山計劃,甚至提供帶領隊伍的領導統馭等等的觀念與知識。這些知識,正是隊伍能夠在山區進行安全活動,碰到可能發生意外狀況,能儘早正確處理以趨吉避凶所必須。反觀沒有登山計劃、沒有或缺乏相關知識,領隊領導統馭鬆散的隊伍,誠如日本警視廳(警政署),在研究分析隊伍發生山難的原因後,獲得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領隊根本沒有帶領隊伍,隊員三三兩兩各自行動,對於自己的登山路線完全沒有概念,抵達集合地點,甚至不知道已經有隊員脫隊發生意外,可想而知這就是發生山難的主要原因了。

為了有效避免迷路,衍生山難問題,首先當然要有熟悉路況的領隊,行前還需要充分準備相關地圖資料,以及打聽最新的路況。領隊是全體隊員安全所繫,一定得充 分準備。

隊伍勿分散 

隊伍拖太長,以至於首尾不能互相照應,甚至隊伍分成好幾段,這都是潛在發生意外的因素,因此在少數幾人的隊伍,一定得緊跟著領隊,若稍稍距離一小段路,必須以呼喊能夠相互聯絡,當作相隔距離的最大限度。此種情況,一旦遇到複雜的分岔路,容易發生摔跤、跌落、必須涉水過溪等等的困難地形,必須等全員到齊再一起通過。但有時體力不濟者還是脫隊,絕對不能讓他落單,必須有其他隊員陪伴。

ae0753ba868a49bf70a30ced86d3ba46.jpg

新手應盡量避免獨自一人入山(圖/四塊玉文創)

副領隊殿後 

3個人以上的隊伍,尤其多天期的登山活動,體能差距逐漸顯現,有時難免會有3 個人分別行走,但是每一次行進間隔的休息,大家都得等待聚集在一起,領隊必須交代到下一次集合休息之間,這一段路的路況為何,選擇正確的岔路,哪些地方有潛在危險?沿途的水源可否安全飲用?盡可能地讓資淺者、體力較差的隊員走中間。

低溫期中海拔山區,隊員容易有輕度失溫,高山地區則容易有輕微失溫、高山反應發生,這都導致生理失調的個人神智不清、判斷力變差、體力減退,有經驗的領隊在間隔休息時,一方面要詢問隊員是否身體有異常,二方面也要從隊員的面容、表情做判斷,感覺有異,就要正副領隊前後包夾、緊緊跟隨,不要因隊員否認自己身體異常,而放棄隊長專業直覺的判斷,畢竟輕微發病的隊員,可能無法對自己身體狀況,做出正確的說明。

若沒有正式的副領隊,則挑選熟悉路線、資深的隊員當副領隊殿後,沿路催促落後的隊員趕上。學校的登山隊,多以軍隊的領導方式帶隊,嚴格要求隊員不可脫隊,甚至正、副領隊,將隊員們夾在中間驅趕。但是社會上的商業性登山隊伍,很難擁有這樣的紀律,與其要求不可能達到的理想狀態,不如讓隊員習慣於脫隊,讓脫隊分組結伴的隊員,也能安全抵達,這何嘗不是一種訓練呢?

隊員分組 

隊員人數一多,一字長蛇狀的隊伍,有些體力中庸,有些體力差,必然使得隊伍分成數截,這就是最容易發生山難的情況。除了沿用領隊在前,副領隊在後的隊伍編組,當然也可以反過來,副領隊在前,如果他也熟悉路況的話。

為避免發生中間隊伍出狀況,就要注意公共物品的分擔,以及中間隊員的分組。將體能較差的隊員,揹負的公共用品,分給體能狀況較好者,減輕其體力的分擔。其次,將這些隊員分組,行進速度相仿的隊員分為同一組,嚴格要求這些小組隊員,一定要跟自己的組員走在一起,不能落單。領隊以及所帶的隊員,有誰的鞋子鞋印清晰、特殊、好認,請他在沿路的軟泥地、沙地,甚至在石塊上用沾泥漿的鞋子踩個鞋印,如此走在中間的隊員,可沿路認鞋印,知道自己走對路而寬心不少。因為體力相仿的數個小組,裡面可能缺乏資歷深,或者熟悉路徑的隊員,若想徹底達成安全登山的目標,還是需要訓練隊員能研判地圖、攜帶地圖,出發前詳細說明登山計劃,外加詳細解說地圖,即使落後隊員距離領隊甚遠,還是可以依據地圖、沿路的參考點,最終抵達目的地。而這些登山計劃,除了口述,還要以書面詳細記載、影印發給每個人,避免有人遺忘。

萬一脫隊走失原地待援 

一般發生隊員脫隊的情況,都是前面3項工作沒有落實,走在中間的隊員走入岔路,或者有隊員體力不濟,走在最後面而迷路,這就為甚麼喜好登山者,平常要鍛鍊體能。

許多的例子顯示,同樣上升海拔高度800公尺的山徑,腳健者4小時即可到達,腳力差的8小時才勉強走完,像這樣的隊伍,領隊要怎麼帶?要等多久隊員才能到齊再開拔?因為攀爬的山岳路況越來越艱困,於是登山經驗越豐富、體力好的,愈來愈找不到登山的同伴,只湊到少數幾人勉強成行,導致資淺者、中階段的山友,愈來愈沒有可以同行指導的前輩。因此建議對於體能沒有自信者,最好多參加折返行程,有磨練的機會,又不會發生跟不上脫隊而衍生憾事。而萬一哪一次行程您不慎迷路了,請千萬記得,原路等待,不要自己慌忙亂跑。如果領隊確實每次休息都清點人數,也會很快地發現有人脫隊,回頭找人。

行進間休息時清點人數,此雖屬理想的狀況,但是社會登山隊隊員體能差距大,常常等了數小時,還不能將隊伍湊齊,造成確實清點人數的困難。非常方便的無線電,確實要求各組攜帶、使用,事先約定聯絡時間、頻率,不一定約在整點相互聯絡,以免許多登山隊都在聯絡相互干擾。以無線電清點人數,聯絡路況,可當作確實清點人數的替代方案,但山區有電波死角,偶有收不到訊號的情況,電波死角要記錄在自己的登山地圖上。

迷途 

一旦自認為迷路,移動位置做記號。每一個登山隊伍,出門的時候,都應該各自攜帶一樣簡單、多用途、可當識別標誌的塑膠繩,廠牌、顏色大家統一。這種塑膠繩便宜,有紅、藍、橘等鮮明的顏色,上山綁東綁西很方便,臨時鞋帶、背包肩帶斷了能當修補材料。萬一自己迷路了,立刻拿出來,切成小段沿路綁,不但能幫助隊友找到您,自己也可以沿著路標找回原先發現迷路的定點,只是記得使用後取下,以免汙染山區環境。此外,包裹糖果的鋁箔紙,撕成小三角形,放置於地面,也是非常好的指標,因為任意棄置的糖果紙,絕不會是三角形的。

一旦發覺脫隊迷路原地待援,利用您可能多帶的一塊塑膠布,或者帳棚的外帳,就地做好防潮保暖工作等待救援,才是最聰明的辦法。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驚慌亂亂闖,試圖自救反而容易引發大麻煩。

個人緊急用品隨身帶

在台灣特殊且惡劣的山區環境中活動,除非自己真的有特殊能耐,否則就算是郊山,個人的緊急用品一定要隨身攜帶。這些用品包括一壺水,一餐份的乾糧,如果是多天期的登山,則一天份的糧食,裡面應該有一餐是簡便處理即可食用的,而每個人還要攜帶自己的零嘴,以便迷路時可隨時食用。

即使夏天也要攜帶一件夾克、能保暖又防雨的最好,且能符合自己活動山區海拔高度的保暖需求。除了這些以外,記得也要攜帶打火機,萬一迷路受寒,還有機會點火取暖,或者示警求救。多天期的行程,如果使用汽化爐,煤油、去漬油灌,最好每個人都得分一個,此油類可用於緊急點火、或者能幫助你快速升火取暖。中高山區的環境比較嚴苛,迷路後要盡快獲救,火光是夜間標示您位置讓搜救隊找到您的利器。手電筒更是不可少,若以為都是白天活動,不需要手電筒,這樣的想法不正確,因為迷路以後就是晚上走路了。近來LED手電筒體積小、極省電,若無隨身攜帶實在不應該。

求救的哨子,更是非常重要的小道具,國產鋁合金高頻求救哨子,價格低廉,在山區猛吹拉長數秒,有時可傳達200公尺以上,這絕對比呼救喊啞了喉嚨還要有效,當然!還要大家養成聽哨音的警覺性,以期儘早發現危機的存在。

09fa0620962b56c0b0bcd679e3becdc6.jpg

應隨身攜帶的緊急物品(圖/四塊玉文創)

4eff5c48e772f00b6ba275d56414a006.jpg

醫療藥品是一定要準備的(圖/四塊玉文創)

搜救的效率

山友以及勞苦功高的警消、救難隊員,大家應該約定一個最起碼的求救、搜救共同守則。不論您是點火、呼喊、放狼煙、吹哨子、無線電通訊,請謹記「整點呼救!」這個守則。迷途 者在等待救援時,不時用力的胡亂呼喊,但搜救隊員的腳步聲,照路強烈的燈光,常常遮蓋了您微弱的訊號,所以搜救隊員每當整點的時候,大家保持肅靜,儘可能關燈,暫時停止所有的搜救行動,休息一會兒,把這個空檔留給 等待救援的落難者,呼喊、吹哨子、打燈號,靜下來的搜救隊伍,更能發現這些微弱的訊號。一會兒之後,才是搜救隊集中燈光、發聲呼喊,這樣應該更有效率找到迷路的山友!

書訊資料

3c33eb2deaa42b514ade15b5e41ac621.jpg


 書名:登山新手必備指南:為台灣登山量身打造的圖解入門百科

 作者:李嘉亮, 邢正康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出版日期:2020年06月05日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