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3/04/12
-
回程日期2023/04/12
-
相關路線鯉魚山親山步道 、頂山—石梯嶺步道 、狗殷勤古道 、翠山步道 、大崙頭尾山親山步道 、坪頂古圳步道 、鹿堀坪古道 、荷蘭古道 、內雙溪古道 、溪山百年古圳步道 、瑪礁古道 、竹篙山步道 、碧山巖步道 、風擎步道(風櫃嘴至擎天崗) 、大崎頭步道 、圳仔頭溪自然園區步道 、內寮古道(礁坑古道) 、碧溪步道 、帕米爾公園、雙溪溝古道 、帕米爾公園、碧山、白石湖山、大邱田天然石壁洞 、鵝尾山步道
-
相關山岳
鵝尾山,海拔523公尺,位在士林平等里,原名無尾山,又稱鵝米山,因其山形酷似鵝尾巴而得名,鵝尾山前方的一塊小丘曾在日治時期開採過金礦,後來因為產量太少而停止開採,鵝尾山路徑沿途林相複雜茂密,若想輕鬆登頂,可由大崎頭步道前往
溪山百年古圳步道,位在士林溪山里的半嶺聚落,早於清朝時期,先民即開闢水圳引水灌溉梯田,後因作物轉型,古圳日漸荒廢,但仍保存濃厚的農村風貌,自然樸實,黃昏夕陽渲染群山梯田,還會經過一處溪流瀑布,風景十分優美
行程:
平菁街95巷坪頂古圳步道登山口>清風亭>鵝尾山>返回原登山口>平菁街>鵝尾山水田>大平尾山>平菁街138號旁小徑入口>溪山百年古圳步道>平溪步道>至善路三段71巷
鵝尾山有個可愛名字,讓人覺得一定要去走一走,今天從捷運劍潭站搭乘小19至內厝站,由坪頂古圳步道出發,到達清風亭後前往鵝尾山,再前往著名的鵝尾山水田景點,最後再順著平菁街走,前往溪山百年古圳步道與平溪步道
從內厝公車站出發,沿著平菁街95巷走到底
按指標往坪頂古圳步道方向
由坪頂古圳親山步道平菁街95巷底登山口起登,前往鵝尾山
平等里原名為平頂莊,乃因民眾聚集之地甚為平坦而得名,臺灣光復後改名為平等迄今,據臺北縣誌記載,清乾隆6年,漳州人何士蘭初來開闢此地,至乾隆中葉,漳州人陳促及林臣渡,又開墾大坪尾
到達清風亭後,是個多岔路口,往指標寫大崎頭步道方向前進
大約1分鐘就到達鵝尾山登山口
首先來到一處展望點,也是鵝尾山唯一的視野開闊處,能清楚望見遠方的小草山與溪山半嶺聚落
溪山半嶺聚落,因位於溪山之半山腰而得名,陽明山有數個聚落都以半嶺為名
鵝尾山步道路徑明確,但較少人來造訪,且林相較為雜亂,竹林,常綠闊葉,與一些杉木混雜
大約只花了15分鐘,就抵達鵝尾山,海拔523公尺,原名無尾山,又稱鵝米山,因其山形酷似鵝尾巴而得名,山頂位在林間無視野,有一棵類似杉木的大樹
接著返回至原登山口,走平菁街下山,前往鵝尾山水田步道
回望鵝尾山,圓圓的很可愛,但似乎難與鵝的尾巴做聯想
經過內厝橋
不愧是鵝尾山,山上人家還真的養了許多鵝
路旁有數個刻有平溪字樣的基石
大約走了15分鐘,到達鵝尾山水田入口,入口處有明顯的招牌
不知道是什麼老鷹
鵝尾山水田區,最大特色就是建有幽雅的高架木棧道,遠看雖像是雲霄飛車,實際上走起來非常舒適,能輕鬆愜意的欣賞有如明鏡般倒映的水田景觀
水梯田,層層疊疊,真的超美,不得不讚嘆先民的智慧
士林溪山地區的半嶺聚落,坐擁豐沛的水資源,灌溉著層巒相疊的梯田,得水之村之美名,目前已修復溪山百年古圳、舊式洗腳池及洗衣池等,娓娓道出昔日溪山的農村風采,溪山地區擁有百年古圳、梯田、瀑布及森林等自然資源,縱貫深林幽谷的內雙溪,隨著大崙尾山、鵝尾山等山巒起伏層疊,沁涼的泉水帶走整日的疲憊,早期先民入墾此地尋覓水源地後,便以在地麻竹竹筒引水,合資出力修築水圳,才有了今日的溪山百年古圳,沿著山坡闢出一塊塊的水稻梯田,並種植山藥、蘿蔔、綠竹筍等季節時蔬營生,在此形成了富裕自足的半嶺聚落,半嶺之名因位於外雙溪通往坪頂(今日平等里)的半山腰而得名
老鷹巡水田
接著繼續走到平菁街138巷民宅旁巷弄,沿著水圳前進,走往溪山百年古圳步道,這邊是大平尾山,基石好像在一處邊坡上
遠眺小草山
穿越別人的農地後,遇到一處小瀑布,舖有石板能輕易通過,越過後就接上溪山百年古圳步道
早於清朝時期,先民即開闢水圳引水灌溉梯田,後因作物轉型,古圳日漸荒廢,但仍保存濃厚的農村風貌,自然樸實,完全展現了聚落最純真的景象
步道的視野還不錯
沿著古圳步道走,來到三岔路口,其中一條可以很快通到馬路,我們先往平溪步道的方向前進
途經古圳遺跡
這段步道的視野真是美到不行,視覺感好開闊,能看見台北市區以及群山層疊的景緻,令人心曠神怡,心情暢快
因後續步道路況稍差,我們選擇走一段後就折返回岔路口,走往至善路三段71巷的出口
養蜂箱
古老大朴樹
許多農村的設施,在這裡原汁原味的重現,彷彿時光倒流一般,令人玩味
還有古厝區
最後到達至善路三段71巷,附近就是公車站牌(半嶺一站),可以直接搭車返家
鵝尾山聚落十分古樸,仍保有傳統的特色,古水圳,水梯田,古厝,老樹,都彷彿回到民國50至60年代的感覺,沒有過多的喧囂與嘈雜,只有純粹的生活,細細品嚐先民的智慧,漫步在鵝尾山,有時候,人生就應該適時的慢下來,或許科技再發達,事業再繁忙,人類的內心終究嚮往反璞歸真,回歸山林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