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系列(三) 燦光寮周遭古道巡禮

  • 莫利(mori)
  • 1,033 次點閱
  • 15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燦光寮、石笋及三份子古道簡述

        燦光寮古道,為清朝嘉慶年間汛塘路及鋪遞路所形成官道,至今已超過200年。現今路線係指草山戰備道至貂山古道口段,途中會經過「柑仔店遺址」及「廢水壩遺址」;支線現今路線由貂山古道分岔路進入後不久,即往右過溪途中會經會「同治古墓」及「燦光寮鋪跡」遺址再接回主線,部分段與楊廷理古道重疊。

       石笋古道為往昔石笋居民出入牡丹上學及工作之舊路,現今路線係指燦光寮12號簡宅至牡丹車站段,而三份子古道為石笋古道之支線,現今路線由牡丹車站過來到燦光寮6號分岔路,往左到燦光寮古道支線段,途中有個古樸三份子石砌土地公廟,往昔可藉由此路前往十三層、金瓜石及九份。

燦光寮、石笋及三份子聚落開發

        燦光寮,為雙溪最早開發之聚落,遠在清康熙年間已有簡姓家族,翻越草山來此定居。嗣後因海賊王蔡牽及朱濆之侵擾,清廷為加強東北角之軍事防務,於是在嘉慶10年(1805)於此置致了燦光寮塘,嘉慶20年(1815)又增設燦光寮鋪,使得燦光寮之位置更加重要。到了同治10年(1871)燦光寮已成大聚落,稍後同治13年(1874)戶口調查: 有閩籍31戶,人口數112人。

        前述的燦光寮莊範圍包括燦光寮、石笋及三份子等聚落。而石笋及三份子聚落,約在嘉慶年間由張、游、連、林等家族到此開發。該莊全盛時期人口有一千多人,當時這裡山間佈滿了水梯田,坡地上並種有茶樹,人稱為「三貂茶」。由於人口不斷的增加,為兒童就學之方便,遂在民國39年(1950)8月於此處成立了牡丹國民學校燦光寮分班,該班直到民國77年8月才廢班。並設有燦光村,該村於民國67年6月才廢村後併入牡丹村。

牡丹坑樹梅坪金鑛之發現

        清朝末年九份及金瓜石已發現金礦,並造成一股採金的熱潮,惟當時牡丹坑尚未發現金礦,直到1898年日人壹岐健輔邀其同事黑木七郎及圖師敬助二人,沿著牡丹坑溪,溯抵源頭樹梅坪、燦光寮一帶找到金礦的礦源,並以雙溪人連培雲、周步蟾名義提出申請,於同年12月2日取得鑛權,稱為「武丹坑金坑」。後因金鑛開採需大量器械,加上人力及資金不足,幾經轉讓後,為木村久太郎取得礦權,隨後1901年木村於牡丹坑山東北坡毗鄰金瓜石鑛區發見新鑛脈,於是便向礦主田中長兵衛租借鑛區並全力開採金礦,極盛時期與瑞芳及金瓜石並稱為「台灣三金山」。

         由於採金收入較高,燦光寮地區居民便紛紛放棄原先水稻之種植,改向投入挖掘金礦的工作,使得水梯田的耕作面積日漸委縮而終至荒蕪。金礦業興起後也帶動附近石笋、三叉港、雞母嶺、澳底等地居民,藉由燦光寮古道(楊廷理古道)前去九份、金瓜石及樹梅坪,從事採金、販魚及賣雜貨等活動,當時每日往來人潮可說是絡繹不絕,在此情況下燦光寮便開了一家「柑仔店」以提供簡單之食糧補給。

牡丹坑金礦及煤礦之沒落

      可惜好景不常,前述木村久太郎經營牡丹坑礦石產量不如預期,加上1913年不知不覺越界採金,受到金瓜石鑛主之嚴厲抗議,並請求賠償。為平息紛爭於是便將礦其權轉讓給田中長兵衛。後再經後宮新太郎經營及日本鑛業社會之兼營,光復後改由瑞三鑛業公司承租開採,到了民國60年左右才停產。至於原先以採金工作維生之居民,早因金礦業每況愈下,改以挖煤礦為生,不過到了民國60年以後牡丹煤礦業也因礦災及生產成本太高而陸續歇業,以致燦光寮地區居民,不得不搬離此區遠赴他鄉謀生。 

      連結----地圖及記錄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