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坑
- 原是此地溪流名稱,主流為「大粗坑」,支流為「小粗坑」,後來才形成地名。日治時期,龍潭粗坑和關西十寮、馬督武間的居民多以牛車載送民生物資往來兩地,民國53年興建石門水庫後淹沒山區田舍,居民陸續遷離,現代化道路取代古道功能,轉而成為登山健行和賞花的路徑。
- 原佑福德祠
- 位於小粗坑古道入口處,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年間,民國70年(1981 年)改建以後,廟身新穎,金爐用色鮮明,只有廟前古樸的石製舊香爐透露出歲月的痕跡。龍潭鄉高平村十多座土地公廟,半數以上都有土地公和土地婆,而「原佑福德祠」中還有全國少見的「土地婆抱小孩」神像,有一說是讓土地公有家庭安定的力量,不至於到處趴趴走。經過深入考據,「土地婆抱小孩」還有「多子多孫」的祝福之意,尤其粗坑一帶人力單薄,請神明保佑多生小孩,應是多數村民的心願。
- 粗坑窯
- 位於步道入口附近的「粗坑窯藝術空間」是陶藝家朱義成的工作室與開放藝文空間,成立至今已逾十年,為龍潭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重鎮。登山健行賞花之餘,遊客可來此用餐、品茗、玩陶或欣賞藝文表演。
- 動物
- 白天可見各種鳥類和松鼠於樹梢活動,青斑蝶、鳳蝶和眼紋擬蛺蝶在花間飛舞,溪邊有磐古蟾蜍、斯文豪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鼎脈蜻蜓、白痣珈蟌、中華珈蟌等多種蛙類及蜻蜓棲息,夜晚還有無數的螢火蟲閃爍於溪流之上。
- 植物
- 小粗坑古道因荒廢多年,故林相保持完整,除了近年廣受歡迎的油桐樹之外,還有杜若、江某、樹杞、水同木、大花曼陀羅及樟科植物等等,又因為臨溪較為潮溼的關係,筆筒樹和台灣桫欏林立,樹下則長滿了冷清草、蕨類及苔蘚。
- 地形地貌
- 小粗坑古道當年修築時以供牛車行走為主,因而前半段路幅較寬,坡度較緩,後半段轉為漸陡的土石腰繞路,之後古道由寬變窄,牛車至此改用人力背負。此路線陡坡有架繩,爬坡約十分鐘即抵達第一觀景台。
- 特色
- 以「花自飄零水自流」的五月桐花飛雪美景而聞名,夜晚還可以觀察豐富的螢火蟲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