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107.03.11 天氣:晴天
15年前無意間看到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裡的一篇「崩山坑古道 」旅記,文中的照片總覺似曾相似,仔細拜讀後才發現是描述家鄉小時後走過的步道,也由於此緣故讓我一腳踏進山野十幾年之久。
今日再踏上崩山坑古道 已相距四十幾年,那時才唸國小,現在已近耳順之年,舊地重遊怦然心動。
從北42鄉道 錦城橋頭轉進到此聚和宮前的古道已開闢成崩山坑產道,過前水泥橋右側循溪岸而上的山路就是舊崩山坑古道 入口。
橋前左上方有一座聚和宮土地公廟。聚和宮已有九十幾年歷史,廟簷下方有刻字「明治辛亥年立」。旁邊水泥牆崁有石碑刻有:外柑崩山坑福德宮建造字樣。所以聚和宮又稱「崩山坑福德宮」。
古道沿著崩山坑溪逆行,溪岸有已廢棄的梯田,草地上紫色野花盛開。
崩山坑古道是舊台北縣雙溪鄉柑腳地區與泰平地區之間往來的舊路,也可叫它「柑泰古道」。
崩山坑古道貼著溪流而上,昔日崩山坑溪兩側都是層層的梯田分布,小溪緩緩清流,小魚竄游,溪岸野花盛開。
昔日水稻田地已變為青青草地,草地間開著小野花,水流依然清澈,幾處湛藍水潭依舊在。
父親故鄉在雙溪泰平區大平,兄弟眾多且是長兄,年輕離家到幾山之隔的柑腳下坑落居,耕種幾分旱田兼在柑腳泰發煤礦當礦工維持家計。
父親在我國小一年級時到外柑平水砌一間黑毛氈紅磚房,屋樑所用的柳杉木就是走崩山坑從大平故居扛下來。那時都是母親與大姊回泰平大平故居撈水埤裡的柳杉,走崩山坑古道 辛苦扛到外柑平水砌厝。而我當然只是跟屁蟲。
在崩山坑古道 入口遇到這隻小黑,應該市崩山坑聚落人家的狗,卻一直在前頭帶我門走古道,因有牠一路上熱鬧不少。古道經過水泥橋及古早厝地。昔日古道上的小學同學家,今日卻已成斷垣殘壁,滿滿的歲月痕跡。
清澈淺流的崩山坑溪依舊貼著古道潺潺流下。
昔日開墾的梯田沒了水稻都成草地,走在古道上的也不是忙碌來回的身影而是悠閒的踏青。
古道續往緩陡而上漸離溪岸,一路跟隨的小黑狗前前後後的奔跑。時而在前無影無蹤時而回頭駐足等人,真是善解人意的山伴。
古道漸陡已離溪岸及梯田,小黑熱的衝下小溪喝水泡澡。
這段兩旁冷青草被砍除過的斑駁古石階就有濃濃的古意,昔日兩地利用此路出入時路況相當完好,現在有路段的石階盡皆崩毀。
幾年前就一直想回崩山坑古道 舊地重遊,只是古道未經整理雜草掩膝而延宕,農曆年前有泰平料角坑陳姓住民花約六天時間砍除整理古道上的雜草,才有今天清幽的古道行。真是感恩。
三根有點腐朽柳杉橫過山澗,古道彎過竹叢後又是崩塌的石砌屋,倒塌的厝地早被樹木蕨類盤據殆盡。
古道上的石砌有應公,滿布苔鮮與蕨類。現在周圍也被整理的相當乾淨。
一小片柳杉林,林下古道蕨類及冷青草已被砍除乾淨,走起來相當清幽。
古道石階滿覆青苔,部分已被土泥掩埋及竹葉覆蓋。幽幽古道穿過聳大竹叢在林尖筆直緩陡而上,似乎有越嶺的趨勢。
古道兩邊滿是比人高的大型蕨類,如果沒有砍除過咬走過可就累了。真是感恩整理古道的人士。
前方出現竹叢空地,是古道上休息的好地方。左前方乾淨寬大的大埤古道出三叉坑。在此竹叢下休息。
小黑似乎知道我們的路程,已在崩山坑古道 上等我們。
崩山坑古道轉為較平緩的山腰路徑,窺見山谷對面類似宮廟的建築。
輕鬆幽雅的山徑穿過大片的桂竹林,藍天白雲下山風輕送竹林搖曳。
古道右側山徑爬往柑腳山 ,續走崩山坑古道 。
古道在山腰迴旋而走,經過幾處小山澗,林下蕨類相當茂盛。
崩山坑古道上的鞍部,小黑在鞍部等我們。
爬過鞍部,崩山坑古道 突然轉為寬大的土路,山風徐吹陽光暖暖好不自在。九芎樹幹上釘有指標牌,前崩山坑古道 往泰平國小、料角坑、虎豹潭 ,右邊山路往東柑腳山 ,前右邊往下山徑是保成坑古道走往三叉坑分校。
緩下的寬大山路上滿是枯葉,真是五星級的步道。這邊的古道歷經幾十年已較無記憶。
古道繼續緩下,小黑玩興大起在古道上來回上下的奔跑,一會鑽進草叢又突然從前方草間冒出。
藍天白雲下幾顆似乎熟悉的松樹矗立,昔日經過應該又在樹下休息過吧!
走在這五星級的寬大山路上,小黑似乎也特別的興奮,來來回回的跑著。小黑應該是崩山坑古道 入口處的人家養的,等一下可能要自己回家了。
山路愈走愈平緩,左邊山谷間是一條小溪,這表示快走到古道另一端出口的料角坑。
古道上的石拱橋跨過小溪,沒有走下溪邊叢上頭看不出是一座有石間的舊石拱橋。
須下至溪谷,才能一窺這古橋的美麗拱石橋身。
過拱橋山徑變窄,貼近溪岸而行, 小溪潺流、沿途竹影婆娑。
最後一段古道是潺潺的水流相伴。
穿過這一片箭竹林就出古道到料角坑5號民宅。
菜園旁有圍網圍起,在此與小黑道別,感謝牠今天的一路相伴。
古道出口料角坑5號民宅。
旅遊路線圖:古道入口10:20→古厝10:40→竹林空地11:35→鞍部12:05→石拱橋12:32→料角坑5號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