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和里
-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該區稱為「三洽水庄」,位於丘陵地山谷形,共有南坑溪、大北坑溪、霄裡溪三條溪匯流,而得名三洽水,古有「九坑洽三水,三洽一條坑」之說,形成一個特色的地形景觀,及充沛的灌溉水源。光復後三洽水劃分為三和、三水兩村,三和村現為三和里。
- 三和三元宮
- 創於民國35年(1946年),於民國68年(1979年)整修圓醮,是三和村村民的信仰中心,宮內供奉三官大帝、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觀音菩薩、五穀神農氏大帝、媽祖婆、義民爺等眾神。三元宮左右各有晨光、背西兩條步道,配合太陽方向來取名,晨光適合清晨散步,背西則適合下午散步,晨光步道通往直坑地區的羅家聚落,背西則可看到客家傳統竹篙屋。
- 羅屋
- 堂號為「豫章堂」,昔日為羅氏客家人遷台後,家族世居於此形成聚落,現仍可見三合院古厝。
- 伯公埂福德祠
- 又稱「燈盞湖伯公埂」,伯公(土地公)是客家人重要的信仰之一,「埂」為稜線之意,福德祠位於三洽水地區的最高處,視野佳,可望渴望村、銅鑼圈,甚至大霸尖山。
- 動物
- 黑鳳蝶、蒼鷺、竹雞、大白鷺、黃頭鷺、黑冠麻鷺、大冠鷲、鳳頭蒼鷹、翠鳥、五色鳥、小啄木、紅嘴黑鵯等。
- 植物
- 油桐樹、苦茶樹、月桃、美人蕉、桔梗蘭、相思樹、九芎、台灣光蠟樹、阿勃勒、姑婆芋、錫蘭橄欖、蒲桃、燈稱花、假菝葜、土茯苓等。
- 地形地貌
- 地質年代為更新世,由礫石夾砂岩之凸鏡體的大茅埔礫岩。
- 特色
- 沿途可見和窯、苦茶林,老油桐樹、四維藝坊、瓜瓜樂農園、羅屋古厝、伯公埂福德祠、桐花隧道等景點,是客家桐花祭的路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