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玉穗社(塔馬荷)~探訪神境之地

  • 出發日期
    2020/02/28
  • 回程日期
    2020/03/01
  • 相關路線
    荖濃溪
  • 相關山岳
    多留那使山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da1f045161e6f609dfaeee6ed4e14c58.jpg

玉穗社(Tamuhu),是布農英雄拉荷•阿雷(Dahu Ali)抗日十八年最後的根據地,一個連日本人都無法到達的深山部落,物換星移,如今一天多的腳程即可探訪,像是神境之地般,親臨現場還有著強烈的不可思議感。

回想起與拉荷•阿雷相關事蹟最早的接觸是2007年,那時參與編寫中之關古道的教材,採訪了拉荷•阿雷的嫡系子孫顏進寶,當時顏先生提及拉荷•阿雷早期和日人相處和洽,後來因日人沒收布農族賴以為生的獵槍,是他祖父決心抗日的肇始。

而此行出發前觀看了2008年MIT所製作四集的「跋涉玉穗社.•走拚台灣黑熊地圖」,他們由中之關古道附近下切,穿越了最驚險的吊橋及險峻的路線,跋山涉水了數日,才抵達玉穗社。

此行由能力強大的伙伴策劃,並透過請教對南橫山區相當熟稔的學長,決議捨棄那阻斷許多人夢想的吊橋,改從荖濃溪溯溪而上。

荖濃溪,布農語為laku laku,意即"兇猛不定的河水",發源於玉山東峰東北坡,流至嶺口以下叫高屏溪,而我就住在高屏溪畔,這一趟的上溯,似乎也是我的母親之河探源。嘩啦嘩啦的河水奔流不息,帶來山頂冷冽清澈的純淨,適逢枯水期,選擇適當過溪點,水深大約至大腿,但湍急的水勢,部分溪段仍需要隊友扶持方能順利通行。

【D1 荖濃溪畔溯行】

河流彎曲在山間奔行,撞到岩壁形成深潭或暗流,我們只能跟著蜿蜒在溪的兩岸,過溪二十次以上。兩岸沙地上有非常多的動物足跡,水鹿、山羊、山羌足跡雜沓,也能發現水鹿、山羊、山羌、山豬、和食蟹獴等的排遺,甚至可以看到水鹿在沙地打滾的痕跡,一股濃厚的尿騷味傳來,彷彿不久前牠們正在這裡舒服地玩鬧及方便,蹲下細看發現許多水鹿的毛髮,這裡少有人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下切溪谷

42fdf3bf311895d175657530f522d70a.jpg

b341b6ea76d075da93186aafdce0ffc9.jpg

路上遇見的獼猴屍體 

bd9b4a9762cb816a67caa0dfead5fd8c.jpg

走著走著發現許多生鏽的鐵條,推測是八八風災後被沖毀的橋樑建築,一場大水,讓南橫公路至今還柔腸寸斷,卻也讓我們探訪玉穗社變得比以往更簡單及快速。兩旁的岩壁大多是很脆落的岩塊,植被稀少的邊坡,大小不一的石塊猙獰,而斷層帶的隆起與皺褶,見證了多年的時空變動,就像有人在上面試刀切割了一條又一條的痕跡。

溯行荖濃溪 

59f479b3348c18cf88d874302fa37380.jpg

34e72f546275ddabf3ab5b2f25b060a4.jpg

協力渡溪(照片引自伙伴)

33a2538d9bc03d84a51ef9d3d203031e.jpg

有時也有平靜的溪水 (照片引自伙伴)

fe26589ffbcc75317f2d65b95af2cb81.jpg

野生動物足跡雜沓,不知道有幾種? 有幾隻? 

a082d84272805ce82acacebe434d5e1f.jpg

水鹿排遺

ea9decdca741519e951bd67007ace5e9.jpg

食蟹獴排遺 

46bab99ccc2164f623ebb30cdbe31edb.jpg

拉庫音溪與荖濃溪的匯流口是炎炎日曬下行走的一個高潮,一座獨立桀驁不馴的巨大山體,橫列在兩溪的中間,兩溪從左右兩側千里跋涉來相逢,荖濃溪熱情澎湃,濺起白浪滔滔,拉庫音溪似乎有點疲累,涓涓細流溫婉柔媚。而荖濃溪過了匯流口後,有兩個巨大岩塊彷彿扼守要塞的城門,通過這裡,就拿到進入玉穗社的入場券。

斷層帶的隆起與皺褶,見證了多年的時空變動 

ca53a5b3f66fc854f0ff87f315d7299c.jpg

翹鼻子的石頭 

3c5ac1239bde8cf815dea811d55b4c4e.jpg

宛如黃金河 

0cdd93ac93b28fdbcc7fac15d732b7b9.jpg

開闊的溪谷 

ebd9ece45a81eb08250681ff1d6df845.jpg

拉庫音溪與荖濃溪的匯流口是一座獨立桀驁不馴的巨大山體,橫列在兩溪的中間

867e4f4c01abe673dc59e869d537f7ff.jpg 爬上像是軍艦岩的大岩塊 

a9bbe4b667482e1b82542f9876fdf6f9.jpg

峽谷地段

627f0e7c77878605b3b6646f230428f4.jpg

有種歲月靜好的堅毅之美 

cc8d4316635aa5dbb949402e6418a38a.jpg

我們尋找著MIT的紮營點,印象中是在一片開闊的森林,然而見著廣大的溪床碎石區,沒有任何植被,想必已被惡水沖走,事過境遷,大自然也亙常變動著,很幸運地有一片平坦的沙地,還可以分成上下兩層,我們打趣說這是上部落跟下部落,今晚就在此安居一宿囉!

疑似黑熊排遺? 旁邊是水鹿的便便 

0450bc057a0f66ca5ef6a60a3c33588a.jpg

【D2 尋訪玉穗社】

開闊的河谷夜空,星光熠熠,北斗七星高掛天上,想著再過幾個小時就會到達玉穗社,心裡掩不住雀躍之情。

從營地前往玉穗社的的溪床特別鋪展開來,巨大的倒木張牙舞爪的橫陳著,似乎在說明著天候劇烈的變動所致。看著地圖上的一組座標,玉穗社就在上頭了。爬升大約只有兩百公尺,但是,近乎七十度的陡坡,岩體鬆動、植被稀少,簡直只有山羊能爬行。

望著上面想像著有一個平台,那裡就是拉荷•阿雷率領族人長期抗日的基地,說什麼也不能放棄,伙伴們分頭找路,尋找是否有上切點或者獵人走過的痕跡。兩位伙伴抓著植被上行,其餘人看著碎石坡似乎較為趨緩,等不及他們回報路況就從碎石坡直上。一開始算好走,但愈上行,土塊愈鬆動,常常一踩就掉落許多石塊,令我膽戰心驚,每走一步就要為自己心底喊話「你可以的!」,努力克服恐懼貼緊山壁,而身後的隊友亦是害怕被落石砸到,畢竟一百多公尺的高度,滑落還是會受傷啊!正當我找不到腳點騎虎難下的狀態時,所幸教練架設了一條扁帶,讓我抓握攀上,這條橘色扁帶,是通往玉穗社的天橋,儘管路仍難走,卻已是安全無虞。

等待全員都上到平台後,我們安靜地往拉荷•阿雷的家屋前進,一看到那砌石堆疊的家屋內,有座明顯的紀念立碑「布農拉荷阿雷玉穗社遺址」,我們知道,我們真的到達了。我已在MIT的節目上及其他資料看過這個立碑,但真實的映入眼簾,平面幻化成具體,包含周邊所有的疊石牆、酒瓶、鍋子及樹木,甚至是空氣,都交融成一個真切的存在。我們倒好米酒,擺上檳榔,點了香菸,由教練帶領我們祭拜祖靈,大家虔誠的悼念英勇的布農族人,也感謝山神一路的庇佑。要說感動沒有眼淚滴下,要說讚嘆沒有精緻的石板雕刻,但,因著對過往歷史的深刻記痕,這裡是全台抗日最後歸順的部族。在山林神出鬼沒的拉荷•阿雷,率領二十七戶、二六六人的勢力,利用玉穗社的自然天險,與日警展開長達十八年的抵抗生涯,會有稚子出生,長者離世,彷彿穿越時空般,我從心底默然了。

10138673cefd012095b5d10b05ef1cf7.jpg

準備米酒檳榔香菸祭拜。 

913d595287a726709a83112d3811fa34.jpg

在布農族的傳統,家屋會埋葬逝者,請勿進入家屋。到了遺址區請謹言慎行,輕聲勿擾祖靈。傳說中拉荷•阿雷具有神蹟般的「夢占」能力,可預測隔日的戰果吉凶,成為部落對抗日軍的精神力量。而在海樹兒「1915年Dahu Ali(拉荷•阿雷)發動布農族大分抗日事件說之探討」一文中,布農族出草行動的領袖,謂之Lavian,成為Lavian,必須具有Mangan(靈力)且行動前先經夢占始被確認。不知是否如此,拉荷•阿雷才能如此頑強堅毅地與日人纏鬥十數年?

拉荷•阿雷的家屋長大約7公尺,寬大約12公尺,估計約25坪,面對遺址,右方有一座,後方有兩座,只剩下疊石牆的遺址,規模比拉荷•阿雷的家屋小很多,無法推測作用為何?究竟是其他家族的家屋?還是養豬的場所?其餘皆是散落的石塊,沒有家屋的外貌了。

家屋遺址

400486a9af4826edbd096fed545c3ffd.jpg

散落的砌石較圓並非切割平整,因此若倒塌(動物或天災所為),亦與附近的植被融合難以辨認。 

bd2b2ac19805b513f2f318f1ba58e972.jpg

根據林一宏所撰「一樣叫石板屋,不同族群概念大不同——布農族的木框架系統建築」一文中,「布農族石板屋有其獨特技法,由一組完整木結構、屋頂鋪設石板及四面疊石牆所構成,屋內備有小米倉、三石灶和隔間的臥房等,屋外前庭則會鋪設石板,屋後和兩側建置排水系統等,每個工項都有精細的建築技法和相應的複雜知識系統。」這個家屋跟我以前所見排灣族的石板屋很不同,台灣原住民中,會建造石板屋主要是魯凱族、排灣族及少數布農族和泰雅族,想起舊古樓那些龐大的家屋群,玉穗社少說也有兩百多人,怎麼繞了一大圈踏查,沒有看到什麼疊石牆呢?倒是地上散布非常多的石塊。根據一些資料推測有二:

一、這裡採用的砌石較圓,並非切割平整,因此若倒塌(動物或天災所為),易與附近的植被融合難以辨認。

二、布農族傳統的家族形態以大家庭為主,一座家屋可住進十人,五十至六十人亦時有所聞,所以依照玉穗社的人口而言,家屋真的不多間耶!

一樣的石板屋建築形式,體現在不同的民族裡,所展現的文化不同,蘊含的底蘊也不同,這真是非常有趣的學習。我認真地在四周樹木尋找黑熊的爪印,可惜未發現,這裡有許多巨大的藤類,疑似菊花木,綣曲成各種形狀,像是布農族人的盪鞦韆,上有許多水鹿的啃痕。

菊花木的旋轉 

cc4603861fe6c10c6459353dd33d5f9f.jpg

水鹿的啃痕 

5150a66591094d7cb061e5a67aa49e8e.jpg

時光荏苒,這裡的時間以自成一格的樣貌流動著,傾倒的家屋內長出了許多的樹木及樹藤,像是布農的祖先還留在這裡守護著玉穗社。我們發現了兩本中國的毛主席語錄,經查是早年中國空飄到山區的統戰品,在台灣其他地方亦有發現過,因長年被埋在土石裡,內含的紙張早已被腐蝕,只剩下無法腐化的塑膠皮,這也算是另類「歷史文物」。

傾倒的家屋內長出了許多的樹木及樹藤,像是布農的祖先還留在這裡守護著玉穗社。 

8f066d18f6f4a21e9051be429029b7ec.jpg

兩本中國的毛主席語錄,經查是早年中國空飄到山區的統戰品 。

36adeff16a96c89ee8a968b0cc07ac7b.jpg

布農人總是以當地的特徵為土地命名。據說拉荷•阿雷居住的一帶,在布農語中叫做 Masrara(瑪斯拉拉),意思是形容楓樹很多。但我只見地上滿滿枯黃落葉,或許在自然演替中,優勢物種已取代了楓樹,也或許,楓紅燦燦的季節,玉穗社會有不同的美麗面貌。

歸順儀式中,拉荷•阿雷說著:「只要是太陽從東方升起,向西方下沉,一定遵守法令,不再抗命。」塔馬荷社經歷長期抗日最後歸順了,成為日治時期理蕃史上最重要的句號。我望著前方的荖濃溪谷,遙想大分事件後這種種的事蹟,想像著拉荷•阿雷也曾坐在這裡抽著菸斗,思量著塔馬荷社該何去何從?與日人的糾葛又該如何平和落幕?

下方就是滔滔荖濃溪

9b205f82e5fe6cf540ae4214e987c470.jpg

f87dc7610ea9dfeaa79702a3fc39797b.jpg下切回溪谷依然有賴伙伴們的協助架設扁帶,給我們一條安全的回家路。遙望遠方的玉穗山頭,已經被雲層壟罩,河床上有著木頭灰燼,也有疑似黑熊的排遺,這裡是獵人與野生動物共處的一方天地,我們只是慕名而來的行山者,就讓溪流沖走我們的足跡。

17b0ea19e147d3fe21bf38848a1af557.jpg

疑似黑熊排遺

4eca1265dfc94173513740d3788a129d.jpg

上路吧!往我們的家前行。

580eba3e6962366e8e029e755b79c07d.jpg

【D3 隱居的使者~多留那使山】

滔滔溪水奔流不絕,這樣連續的自然聲音,常令我一夜好眠。

五點多,伙伴的鬧鐘又響起了,好像從一個很遙遠的地方傳來,那是個與文明、與日常連結的點。來到深山野嶺,總是希望能暫時忘卻俗事,真切的感受當下流動的微風,炙曬的日光,還有那山裡的氣息。

因缺水而暫時枯萎的卷柏 ,卻像一頭亂髮。 

f3ccfe36a922b4597e052175e5af2084.jpg

我們從營地渡河到對面,多留那使山大約爬升五百公尺,一開始就是不囉嗦的陡上,鬆動的路徑,走幾步滑一步,與上玉穗社的路徑差不多,但這裡有較多植被可以抓,尤其盤根錯節的樹根與彎曲纏繞的樹藤,在心裡默默感謝這些讓我們抓附的自然物。

79bbac4a146b18e0cc4da0aa11a5edd4.jpg

05f1bf7cbd1b95a694fad99bbc8d8188.jpg

爬升近二百公尺後,會到一個平台,這裡有一個外牆較為完整的家屋遺址,內有破碎的鐵桶和酒瓶,據南橫飲食店的吳大哥說這是姓高的人家,大約有四戶,但家族裡的老人家都已經不在了!附近走走,只有一些類似耕作區的砌石,沒有再見到形似家屋的疊石牆。

549dc5c249a217fba6de0c0db73cf268.jpg

ab5651fc299dacbd51b449717908cce9.jpg

1746ca44b072994fa6cca15986050cdf.jpg

據查,「布農族的社會組織為大家族,散居性,這邊山坡一二戶,對岸山背一、兩戶等,各戶之距離有時達數公里之遙,雖然有部社之名,卻很少有集團出現。」王家祥在「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 」一書中也寫到,「我擔心今年的冬季狩獵,我無法成行。那時的妻子挺著大肚子,假如我入山一躺,便得十數日無法在家照顧她:那麼她便得一人獨居在山野之中,距離最近的人家也有一、二里之遙,除非我能找到人與她共住,或者托人照顧她,暫時將她安排在親人家中。」不知是否布農族人喜愛清幽僻靜?幾戶人家盤據小山腰,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是山中的子民啊!

過了平台後坡度較為平緩,但仍是陡上,沿途有美麗的櫸木林,雪白斑駁的樹身,纖纖細手在蔚藍穹蒼交織一片,部分枝椏已冒出鮮嫩的綠色,春天的氣息悄悄綻放。一邊緩走,一邊賞樹,也聆聽教練的山行智慧,多留那使山這樣一個很有「使者」名字的山頭到了。一開始覺得要不是順道探訪,怎會來登這座有點遙遠又季節限定的山,但經過這段上行的路線,大概稍能體會那些「撿山頭」登山前輩的心理狀態,愈是這樣奇特的山名,愈是難以到達像是隱居般的山,愈有其獨特的面貌與感受。

aad747d06bc3049c1e71f2d17cbb1e57.jpg

76fcba8e5af9616cd0d91f141c5147eb.jpg

e2c0a52adea6b6c2278ec6adabcd90d3.jpg

2d49a969216069f7606610577afa8fb5.jpg

第一次一起爬山的小飛俠大哥,是個山行經歷三十多年的「老山猴」,腰佩刀,腳赤行,就像是深山草莽中眼神銳利的獵人,但一露齒而笑,又像是童心未泯的大男孩,我幫他拍了好多照片,霎時覺得好眼熟,原來大家一致認為就像莫那魯道的劇照,教練打趣說:「這是莫那魯蛋」,笑聲盈盈在林間。

隱居的多留那使山三角點 ,標高1543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7523。

42b8f254669fa687d132d1f9b3027d44.jpg

下山的路沒有想像中的艱鉅,因為落葉剛好像是坐電梯般幫你順勢下降,上山大約兩小時,下山不到一小時。我們在營地午餐後,還愜意地打盹午睡一番,真是山行經驗難得的享受啊!最後領隊醒轉說咱們收一收回去吃愛玉吧! 前一晚約莫有降雨,過溪時比第一天的水位略高,感謝伙伴們遇到水位湍急的溪段,都會先過溪下背包後再回到溪谷協助我們過溪,山行中有好隊友和神隊友,真是莫大福氣啊!

完整山羊頭骨,連下顎骨都有! 

37a50eed3800870c52bed0d433a358e2.jpg

獼猴頭骨 

5d35edbb3e9f28f4b27c09cdbe82e205.jpg

a7575d0b98a1f85f8f964ffe086df73e.jpg

荖濃溪秀麗的溪谷去回程都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視野,山高水長,川流不息,祈願拉荷•阿雷的故事不只流傳在布農人的口中,也能讓更多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知曉,他與族人對生命,對尊嚴、對土地永不放棄的堅持。感謝眾夥伴齊心協力,共同完成這次玉穗社巡禮。

94067a72d5671fd9c2dbe3d93c122271.jpg

附註:拉荷•阿雷是來自布農族大分部落郡社群。1915年大分事件後,拉荷•阿雷率領族人經由闊闊斯,翻上中央山脈雲峰與南雙頭鞍部,再下至玉穗山南稜,在荖濃溪上游東岸,建立Tamuhu(玉穗社)之抗日基地。之後臺灣總督府為了剿滅抗日的布農族,開鑿了八通關越嶺道和關山越嶺道,從南北兩側進行包圍,拉荷•阿雷在1933年與日人進行「和解」儀式。

番外章

這幾天,也感謝黃魏慶阿慶大師的指正與分享,尤其他還找了許多資料來補充我書寫上的不足,他從「最後的拉比勇」一書中,爬梳出以下「當年與日本人周旋的蕃人當中,拉荷•阿雷是能夠善終的少數,在中之關駐在所對面的塔馬荷聚落跟日本人對抗18年,歸順之後民國28年,拉荷•阿雷因胃疾,同意遷住勤和台地玉穗社,現在的玉穗山山麓。日本人戰敗後,民國34年,拉荷•阿雷長子又遷回塔馬荷,43年被林務局前身營管所驅離,遷到原本的梅山村舊址,後來因87水災而搬到現在的梅山村,梅山村原本就有梅山社布農族,不是拉荷•家族所創建」由此可知,我們所探訪的玉穗社至今有66年沒有人居住了。

家屋裡烹煮的大鐵鍋已然破碎,殘留的酒瓶稀稀落落,據原住民朋友說,祭拜的香菸若一直點燃,代表祖靈們回來享用,我看著愈來愈短的香菸,心裡著實開心與感恩,一路上山神與祖靈保佑著。

因為此行,讓我對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更加了解,歸順與和解,日本人與原住民有不同的解讀;戰死或投降,誰才是真正的布農英雄,對我而言,我都充滿敬佩之情,布農族的抗日三傑:拉馬達•星星、拉荷•阿雷、阿里曼•西肯,都在那個紛擾的年代裡,努力為生命、尊嚴與族群未來堅強奮鬥著。

D1

0705出發

1220-1330匯流口 午餐

1445到達營地

D2

0742出發

0905-1035玉穗社 部落巡禮

1128回到溪谷

1150回到營地

1430出發

1645紮營

D3

0645溪床出發

0714平台

0850-0925多留那使山三角點

0955-1010遺址區

1035回到溪床

1230拔營出發

1550停車處

參考資料

王家祥 「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 」一書網路轉載

https://m.xuite.net/blog/ccy1217/Formosa/6264212

一樣叫石板屋,不同族群概念大不同——布農族的木框架系統建築

https://kjmu.org.tw/%e5%b8%83%e8%be%b2%e6%97%8f%e5%bb%ba%e7%af%89/

300游擊隊,抗戰18年──布農族抗日英雄Dahu-ali(拉荷.阿雷) 文/顏國昌

https://ihc.cip.gov.tw/

抗日除了賽德克·巴萊還有「大分事件」:300名布農族人武裝抗日18年 成為台灣最後歸順蕃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41

1915年Dahu Ali(拉荷阿雷)發動布農族大分抗日事件說之探討

https://www.th.gov.tw/new_site/05publish/03publishquery/02journal/01download.php?COLLECNUM=401060110&fbclid=IwAR0Vnj-mw9mtRDAVzWdwzdV1ssSYLFCDkYqsGACzq2FjcrUwFxZPFkDlHGY

「布農第一美女」與大分事件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310%3Arepay-history-2310&catid=51%3Ahistory&Itemid=125&fbclid=IwAR3t_bEYejJNhJXBzdLZl-7R69VDAuDPzwumkCDpcIJlJFoTHDSYRtHN980

"影片"

MIT 跋涉玉穗社 走拼台灣黑熊地圖 (一~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X3r8HQhT0

大分事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RBSvMk2C4

【LiMA新聞世界 第73集】大分百年 落葉歸根 2015-05-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MJxq9cigY

【LiMA新聞世界 第129集】大分 伊斯利段 回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02PIx8syxY

布農抗日大分事件逾1世紀 後裔談看法 2015-08-04 TITV 原視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wPZBl0c4HQ



留言

預設頭像


  • 曾品軒的頭像 曾品軒

    您好,感謝您精彩的分享。我自己也對這段布農族歷史深深著迷,想一探玉穗社舊址,不知道您是否願意分享路線的GPX,或者是可以帶領的嚮導資訊呢?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