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走進布農的山

a2aea5a8b5a584e897c8a51b67cf0979.jpg

 書名:走進布農的山

 作者:郭熊(郭彥仁)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04月05日


內容簡介

中央山脈海拔二千多公尺的迷霧森林中,若你找一個地方坐下——

五秒鐘,你會發現眼前都是綠色黃色與泥土的顏色。

五分鐘,你可能會漸漸發現,剛剛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綠色,其實是整片絢爛但色階各異的綠。有新芽般的嫩綠,也有豪邁地讓陽光穿透欣欣向榮的鮮綠,還有沉穩的深綠、帶黃的蔥綠、滄桑的墨綠。

五小時,除了不同的顏色,你會開始發現,看似靜止不動的森林在這五小時內有各種風吹草動,生機盎然。

如果是五天、五年、十年都在同一個地方,你會發現些什麼呢?

這本書,就在說這樣的一件事情,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從2008年開始跟著一群布農族長者,在一座森林裡探索、生活的故事。

他先是大學登山社社員,山岳於他,是鹿野忠雄式好奇與探險的對象,偶然進入的地方。

之後他是保育所研究所,孤身深入中級山森林,日程表上排滿了測量與動物痕跡觀察,此時山間成了他研究生態的地方。

再之後,他在向布農族獵人求教的過程中,成為自然的譯者,試圖將布農族的狩獵禁忌、神話傳說、地名中的自然史知識,轉譯成眼睛可看、耳朵可聽、雙腳可走的一套物我關係。此時的山,是他成為「郭熊」、成為人的地方。

這本書將帶我們看見整座森林。我們將會如同森林裡的複眼人,同時用許多雙眼睛觀察森林,有動物、植物、季節、人文以及個人反思的視野,而這些視角相互揉雜在同一篇文章內,形成對於這片森林的豐厚描寫,帶我們看見這座森林當下的樣貌,也看見現代人在山林中、在布農族獵人的身傳中,如何完成自我的建構。

b720879345fc372aaf88b5c672f203c4.jpg

5041ed1157a212dddfaf213055895398.jpg

66be7f4e293c607017146eb4f46ba059.jpg

a949638d66ff41a8e43e6313e2fc460a.jpg


各界推薦

內本鹿文史工作者:那布
文學界:徐如林、詹宏志、詹偉雄、劉克襄
布農族作家:乜寇.索克魯曼、沙力浪
保育界:姜博仁、游旨介、黃美秀
登山界:伍元和、麥覺明、劉曼儀、蔡及文
歌手:巴奈


作者簡介

郭彥仁(郭熊)

畢業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大學時期即跟隨「黑熊媽媽」黃美秀副教授從事野外台灣黑熊生態研究。

熱愛山與冒險,從事動物研究多年之後對於山與野生動物有獨特的自我信念,期待在自然之中透過身體經歷與追蹤等待的方式看見野生動物真實樣貌。

為了展現信念,尋找野生動物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包括在中國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旅行一個月等待雪豹,也曾經為了體驗星野道夫的自然觀獨自前往阿拉斯加荒野拍攝棕熊與美洲黑熊。


目錄

【推薦序1】
【推薦序2】
【自序】

【河南岸:日八通關越嶺道】
一  縱身入山林
二  行板八通關
三  青剛櫟林的動物樂園
四  Kaviaz與牠的好朋友們
五  等待托馬斯
六  我與黃喉貂的短暫相遇

【河北岸:清八通關越嶺道】
七  Qaisul阿公的獵寮
八  在Gaqatu山谷的等待
九  溫柔流動的營火
十  森林密語

【河南方:美奈田】
十一  熊、檜木與布農族
十二 祖靈的禮物

15f195b61062c286738878f26517efdb.jpg

1203cc0e6ee9e1c7700f2e58b008c9fd.jpg

6ea78b005a32c46852a2d12ff3276a49.jpg

0c6e7f8b5ebfdc6b5a6c45aa977db136.jpg


推薦序

成為布農人——讀郭熊的《走進布農的山》
詹宏志

小說家甘耀明二○二一年的作品《成為真正的人》有一個關於書名的有趣註解,他說他的書名來源是布農語minBunun,字面上的意思是「成為布農人」,但布農語裡的布農本來就是「人」或「成為人」的意思,所以他的中文書名只好叫做《成為真正的人》。各個民族起源故事常常都有世界創造的神話,並且解釋了自身的來歷,他們的自我認定當然把自己看成是世界創造的中心,甚至是世界創造的目的,「布農」的原意就是「人」,蘭嶼達悟族的「達悟」也是指「人」,甚至非洲波札那人自稱的「札那」(Tswana),意思也是人。

可是我讀郭熊的這本新書時,卻發現這真是一個接近minBunun意義的故事,一位追隨黃美秀老師研究台灣黑熊的研究生、保育者與登山者(所以才有了「郭熊」這個暱稱),在探尋黑熊的過程,進入了傳統布農獵人的山林,因而有了與布農族部落相遇相知的「沈浸經驗」,逐漸體會並學習了布農朋友的山林智慧與世界觀。如今他入山之際,會與布農族人一起先舉行「入山儀式」,舉起米酒杯向山神、布農族祖靈與眾生萬物默念並致敬,並且在山中獨處時也習慣向山神說話(或許看起來只是一個人自言自語);而在與部落族人相聚時,這些布農朋友也誠心接納他,不由分說地笑鬧著要幫他取個布農族名字,他們說要叫他「烏浪」(Wulang,意思是工作認真的人),彷彿他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當你深入了解另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心靈,你會忍不住愛上那個族群,倒過來說,你對那個文化的了解與尊重,也會令自己受那個族群所敬重。在郭熊的例子裡,他因為對布農的了解,自己也變得愈來愈布農了。我在讀幾位「沙漠旅行家」(包括查爾士.道諦、阿拉伯的勞倫斯,以及威福瑞.塞西格)書寫他們在阿拉伯沙漠中與「貝都人」(Bedu)打交道的經驗,從接觸到被接受,最後變成融入,甚至回到自己的世界反而不自在,都讓我看到和郭熊同樣的過程與情境。

《走進布農的山》其實是一本多種身份的書,也是讓我產生多重閱讀經驗的文本。它有時候像是從事田野調查的博物誌,有時候則像是描寫個人與自然互動啟發的自然寫作,但也有很多時候是個在山中自我觀照的內在告白。書中的若干反省與回憶,也讓我看到作者的內在演化線索:他從一個爬山的人(征服者)慢慢變成生物與生態的觀察者,然後再進入布農人的世界,從學習、對照到感同身受,變成融入山林的自由人,這種「化身」的過程其實是書中隱藏卻最有意思的部分。但我最喜歡的段落,大部分跟他反芻從布農朋友那裡學來的與自然相處的態度有關。他是先從布農族人身上知道了各種他們對待山林的態度與智慧,然後當他獨自在山中時,再慢慢體會這些習俗或儀式的意義,那些山就不再是地理或地形意義的山了。那些山已經變成布農的山,而他自己開始取得了一雙布農的眼睛觀看世界,也進而真正體會「成為布農人」的意義。

*本書書介由大家出版提供

497f43132d5b4ab1ca1e693ae74be655.png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