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霞喀羅古道觀察記─當承載量都已超出負荷...

  • 胡景程
  • 44,126次點閱

編按:時序進入賞楓旺季,在台灣若想看到滿山楓紅的景色,霞喀羅國家步道正是大家的首要之選。依官方最新報告,目前楓況僅3-4成轉紅,但來造訪的山友卻遠遠超過當初所預期的人數,不管是綿延不絕的人潮、搭帳數量的超載或是人為垃圾,都讓這條國家級古道失去原有的夢幻,以下為山友親臨現場後的觀察記錄:


霞喀羅古道觀察記


 一、承載量 
1.社會心理承載量:
二周前北德拉曼神木區走一圈和這次霞喀羅古道走一趟,當真是人山人海不為過,第一次感受到“社會心理承載量”原來是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面!!在北德拉曼步道上,光是會車等人的時間累積起來超過半小時,網美拍照區或休憩平台區更是塞塞塞,原來這就是擁擠感。我們家下午快4點才要下山離開北德拉曼神木區,至少還有50人以上在山區,摸黑下山的應該也不少;這周在霞喀羅古道上,聽駐點在白石駐在所的原住民大哥(養老部落)轉述,當晚紮營在白石駐在所的有87頂,再加上紮營在古道上的、朝日駐在所的、武神駐在所的,肯定超過100頂。我們能夠接受在同一步道上或同一山屋/營地有多少人呢? 更簡單的說,你的“擁擠感”接受度有多少?要多少人以內你才會覺得舒適?

6dfe21353f2d6a831b4b76cd2970ee7d.png石鹿端登山口的人潮(圖/胡景程)

287482ce678fe66f52b9f53de7ed2ebd.png從白石駐在所後門拍攝出去的人潮(圖/胡景程)

2.設施承載量:
(好久沒聽到要去“搶營地”這個詞了...)
以1頂帳篷3個人過夜計算,加上當日來回的民眾,那這周末至少有500人進出霞喀羅古道,對於這條步道的設施承載量應該也是個壓力!包含了步道的鋪面、人為的設施、廁所的使用量等等,都應該是個壓力,光是看步道兩側被登山杖搓翻出來的翻土,還以為是鼴鼠或山豬弄出來!! 沿途的繩索、陡坡的木梯、高聳的吊橋等等,這些設施在面對尖峰時期人潮之後,檢修的強度和頻度勢必也要增加,但檢修需要經費,而目前走古道不需要收費,那麼,我們可以要求更高的服務設施品質嗎?而白石駐在所廁所散發出來且瀰漫營地的味道,會讓你忘了原本來這邊是要吸收日月精華和森林芬芳的香味…。

739ce6780ac686e41bf2352bdbc8f272.png堅守崗位的白石駐在所(圖/胡景程)

78617136c22e95599c0ab4d66d91031d.png兩側被登山杖搓翻出來的痕跡(圖/胡景程)

3.生態承載量:
這兩天還是能聽到山羌、畫眉或飛鼠的叫聲,落在地上的長尾栲或石櫟也有啃痕,但登山活動對於這裡的生態承載量的影響應該也是未來要注意的,因為尖峰時期或熱門的登山季節(秋季賞楓季),也是許多野生動物必須要用力覓食度冬的季節,希望對這邊的野生動物族群影響不要太大;此外,水源、水質、土壤沖蝕、微生物、植物群落的影響,就必須要再進一步分析才能得知。不過,因為生態承載量的研究必須是長期性且要採取科學方法(樣點位置、樣本數、統計方法)後才能得知客觀的數據,希望我們能更重視長期生態研究的重要性而不是只著眼於亮點政策...。

4. 事實與觀點:
不過,要不要限制人數或是採取何種管理方式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了,如果霞喀羅古道最後能做出相關承載量的科學數據(事實 facts),但是也得面臨不同權益關係者(stakeholder)彼此之間的折衝協調;在霞喀羅古道的權益關係者可能包含:登山山友、大眾旅遊觀光客、越野野跑者、當地部落居民(養老、石鹿等等)、原住民協作、林務局新竹處、原民會、原住民族立法委員、尖石鄉公所等等。
而上述這些權益關係者,即便屬性相同但也可能有不同的觀點(opinions)。更多時候,不同的觀點(利益)也會讓事實(數據參數)存在性變得不重要,反而是看誰能掌握政治話語權多一些,加權的分數就會高一些。
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權益關係者就是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只是它們不會講人話也沒有投票權。

 二、登山露營化 
登山經驗限制了我的想像...
我真的無法想像在登山的營地上,會出現:燈條、卡式爐、烤鮭魚、煮紅酒等等...我以為是露營才會有的玩意兒,但他們都一一出現在霞喀羅古道上了。當然,只要你背得動也不會影響登山安全,那真的就是尊重每個人的登山模式,一種山有百種人爬,OK的!
但我仍覺得自爽的登山模式必須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登山權益上,比如說:行動喇叭到處播放到處響,真的很受不了,過去是老一輩的老山友會沿途放啦嘰歐聽廣播,現在變成是年輕人沿途放熱門音樂曲,我覺得OOXX…,只能禮讓他們先行。也有遇到一個背著投影機螢幕的年輕人,說要去白石駐在所看電影…,沿途都擔心他那根螢幕會不會卡到岩壁或樹幹然後栽下去。
最最最不能原諒的是在營地上烤鮭魚煮紅酒,因為好香啊….

 三、關於霞喀羅古道 
霞喀羅古道於大正10年(1921年)開闢(至今剛好100年!!),在霞喀羅事件之後逐步興建,目前一般認知現存的霞喀羅古道是從石鹿登山口往返養老登山口,沿途會經過田村台、高橋、松下、楢山、朝日、石楠、白石、見返、武神、馬鞍、栗園等駐在所,但其實日治時期,這條古道是從井上駐在所就開始走,也就是現在的清泉(溫泉區),從井上駐在所開始沿途還有笠野、瀨戶、松本、石鹿、小林、庄子等駐在所。只不過,從清泉到石鹿的產業道路開通後,搭車呼嘯而過的旅人,其實並不知道還有這些駐在所的存在,或許,某些路過的旅人,也不一定清楚他們曾經經過的駐在所。
道路的樣子,決定了山的樣貌,還有人們理解山的深度。
越寬平的道路,人們經過山的速度越快,你閱讀山的故事和知識,就越淺薄。
日本時期的霞喀羅警備道(?),除了控制原住民和利用森林資源外,也是攀登大霸的主要路線!過去在日本時代,日本人要登大霸,大約需要花費7天的時間,從五峰-井上溫泉(今清泉溫泉)-根本(駐在所)-佐藤-檜山(駐在所)-伊澤山-大霸尖山-茂義利-曙鞍部至上島溫泉(今泰安溫泉)的路線,在當時稱為「鹿場迴り溫泉道路」,約略也就是利用現今霞喀羅國家步道-根本古道-北坑溪古道來回登頂大霸尖山的,而且,出發前先在井上(現在的清泉)泡個湯,下山後再去上島(現在的泰安或虎山)泡個湯,多舒爽啊!!
我們在沿途都可看見日治時期為討伐尖石、五峰一帶部落修築之駐在所、電線杆、土牆及砲台遺址。而霞喀羅古道過往是否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並不清楚,但我總是在想,到底近百年前的日本人如何在這片山區討生活時,不會每夜都戰戰兢兢的嗎?不會思念家鄉嗎?而世代居住於此的霞喀羅群又是如何抵抗日本人或為何要歸順日本人,即便到現在,這片山區或傳統領域的主人到底是誰呢?

c9d5a1a6d38948bd96204ddb2a884443.png熱門打卡和倒立的景點(圖/胡景程)

dfa7c2182232fd31c147b1ab4519c854.png建於日本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民國10年的白石吊橋(圖/胡景程)

 四、其他三兩事 
1.對於那些直接在駐在所上或木炭窯遺址上直接大便不掩埋且衛生紙又不帶走的人,我認為你和你留下來的東西一個樣。
2.週日下午2點多在馬鞍駐在所附近傳出的那3聲槍響、2位年輕原住民騎著機車的轟轟聲以及那隻公的藍腹鷴掉落的湛藍胸羽,連結起來,好像可以說些什麼,但,再說吧~
3.朝日駐在所發現一隻死亡的鼬獾讓我覺得怪怪的,因為有人進出的步道上要發現野生動物死亡個體不常見。
4.白石吊橋真的值得一訪,讓我回想起好久以前走合歡越嶺道上的古白楊吊橋的毛毛驚悚感!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


  • Kevin Huang的頭像 Kevin Huang

    霞喀羅古道是一條任何季節都值得去走的步道,希望林務局可以步道上建山屋和厠所,最好有專人管理以維護整潔,至於收費大部份山友應該都會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