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是山與海的故鄉,來此地不走走太魯閣國家公園,就不算真正拜訪過花蓮。
女兒分別就讀小三與小一,考慮她們的體力與耐力,設計一條老少咸宜的健行路線就成為此次旅行是否全家盡興的指標依據。
感謝媽媽的網路爬梳,規劃一條不錯的健行路線:小錐麓步道〈1公里〉+砂卡礑步道〈4.1公里〉。當天與妻舅二人來回走完共10.2公里。
一早車停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中心,此處有大型停車場與公廁服務眾多遊客,除了如我們自駕遊客,還有很多大型遊覽車停靠此處。遊客可走如我們選擇的小錐麓步道與砂卡礑步道,或是從公廁後方的得卡倫步道走訪原民之大同與大禮部落,山友可選爬立霧山〈當日來回〉與清水大山〈須住宿部落,隔日清晨起登〉。
離開停車場,往西北方進入砂卡礑隧道〈隧道兩邊皆有高於車道的人行步道,無法跨越車道,所以進入隧道一開始就要選擇左邊步道,因為進入隧道約100公尺便要左轉接小錐麓步道,選擇隧道右邊步道進入,行至中途,無法跨越車道左轉,就尷尬了!
小錐麓步道初時沿著立霧溪與山壁,國家公園修建的木棧道,上上下下不難走,中途會經過景觀地標-探險步道,目前設有新舊兩條繩索吊橋並行供遊客選擇,舊吊橋僅一人單向可行,橋下是溪谷,可訓練自己的膽量。
小錐麓步道,步行一公里止,便會看見紅色砂卡礑大橋,步道旁溪水,由立霧溪轉入砂卡礑溪。砂卡礑大橋有樓梯可爬升到公路上,旁有小型停車場供遊客停車,假日車多,管理處亦通融的開放隧道路邊停車。〈前2年走砂卡礑步道,便是選擇由此橋下去〉。紅色大橋後,稱砂卡礑步道〈目前開放至三間屋,單程4.1公里〉。
砂卡礑步道的美是筆墨形容不盡的,唯有自己身歷其境,才能感受造物者的奇妙作為。
沿著步道,山壁稜角崢嶸,這是前人胼手胝足、瀝血揮汗,犧牲性命所成就的;砂卡礑溪,溪水湛藍清澈、巨石林立,形狀各異,這是上帝的奇妙創作。
五間屋,砂卡礑大橋至此約1.5公里,這是當地原住民朋友販賣手工藝品與簡單熟食的簡單竹屋,一般遊客大都行至此處,休息、吃東西、採購便折返。
我們繼續前行,在大型綠色天空輸送水管前,見可下到溪流、安全無慮的地方,便停下進食與補充水分,孩子高興的玩水、挖沙。內人、妻妹與2個孩子便在此大休,後折返砂卡礑大橋。我與妻舅2人繼續前行,遇攔水壩,最終至三間屋,本以為會有簡單建築聚落,卻只見3面牌告-三間屋,步道4.1公里,請遊客折返的告示。拍完照留念便折返。
回想本次小錐麓步道+砂卡礑步道之旅,步道平順易走,沿途景色優美,很適合親子同遊。
本次本人健行距離:〈1KM+4.1KM〉*2=10.2KM
妻子與女兒健行距離:1KM+1.5KM*2=4KM〈小錐麓步道出發,行至五間屋,休息、折返砂卡礑大橋,等待本人回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中心停車場取車,從砂卡礑隧道進入,紅色大橋接駁。
接著拜訪燕子口步道,見黃色布條,告示牌得知,維修封閉一週。全家在錐麓吊橋前合照,離開。
續往白楊步道方向,見一交警機車擋路,被告知前方大型遊覽車拋錨擋路,無法通行。無奈,折返,改去長春祠散心。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管理中心前
大型勇士雕像
砂卡礑隧道入口,左右兩側為人行步道,步道設有欄杆,高於中間車道,兩邊人行步道無法橫跨中間車道。
隧道內,人行步道路面高出中間車道甚多。
砂卡礑隧道步行約100公尺,左轉50公尺出隧道,前面為立霧溪。
立霧溪
小錐麓步道,開始為上上下下的樓梯木栈道。
新舊吊橋
紅色砂卡礑大橋〈遊客中心至紅色大橋稱小錐麓步道【1公里】;紅色大橋過後稱砂卡礑步道【目前開放一般遊客至4.1公里】
紅色砂卡礑大橋,橋兩側有樓梯上下,單向通行。
砂卡礑步道大理石牌樓。
五間屋,原住民朋友在此販賣手工藝品、在地蔬果與簡單熟食。
續往大水管-攔砂壩-三間屋。
大山蘇
湛藍清澈的溪水
湛藍清澈的溪水
空中大水管
戲水
攔沙壩
三間屋 -房子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