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砂卡礑步道(圖/山影狐蹤)
自砂卡礑橋循階而下,即可連接鑿於峭壁上、呈半隧道形的小徑,沿著砂卡礑溪緩緩上行,兩岸谷壁因地殼變動、擠壓所形成的特殊條狀或團塊狀的大理石紋理,與大理石釋放碳酸鈣所渲染而成的碧藍溪水,形成了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石壁畫,步道終點是三間屋,續行可銜接大同大禮步道,但山徑陡峻且路程較遠,若無充份的準備和申請入山證,切勿冒然進入。
砂卡礑步道沿途設有不少觀景台和解說牌,且大多行走於樹林之間,伴隨著淙淙溪水,一路行來令人心曠神怡,是闔家老小夏日避暑和健行的好地方。
基本資料
交通方式
路線地圖
人文生態
相關GPX
開車
【砂卡礑步道口】
北部沿國道五號從南港或木柵到蘇澳和花蓮、南部沿台九線或台11線從台東到花蓮、中部沿國道3號從台中出發,自草屯接台14線到埔里,經台14甲至大禹嶺,最後沿台八線(中橫公路)至太魯閣遊客中心,往西穿過砂卡礑隧道,步道入口就在隧道口右側。車輛可通過砂卡礑橋停放於左側停車場(右側為機車停車區),再步行至步道口。
北部沿國道五號從南港或木柵到蘇澳和花蓮、南部沿台九線或台11線從台東到花蓮、中部沿國道3號從台中出發,自草屯接台14線到埔里,經台14甲至大禹嶺,最後沿台八線(中橫公路)至太魯閣遊客中心,往西穿過砂卡礑隧道,步道入口就在隧道口右側。車輛可通過砂卡礑橋停放於左側停車場(右側為機車停車區),再步行至步道口。
大眾運輸
【砂卡礑步道口】
搭乘火車至花蓮新城站,下車轉搭計程車,約7分鐘車程可抵達太魯閣遊客中心。或在花蓮站下車,可就近搭乘花蓮客運或租車,約一小時車程可至太魯閣遊客中心。沿著太魯閣遊客中心前方的道路,向西步行穿過約800公尺長的砂卡礑隧道(有人行步道和照明燈),在砂卡礑百獅橋右側,即是通往步道的旋轉梯入口。
搭乘火車至花蓮新城站,下車轉搭計程車,約7分鐘車程可抵達太魯閣遊客中心。或在花蓮站下車,可就近搭乘花蓮客運或租車,約一小時車程可至太魯閣遊客中心。沿著太魯閣遊客中心前方的道路,向西步行穿過約800公尺長的砂卡礑隧道(有人行步道和照明燈),在砂卡礑百獅橋右側,即是通往步道的旋轉梯入口。
路線規劃
查詢
請輸入出發地以及目的地
出發點
砂卡礑步道口
路線
砂卡礑步道口→(1.1K, 30分鐘)→觀景平台→(0.5K, 10分鐘)→五間屋→(1.8K, 35分鐘)→攔砂壩前觀景台→(1.1K, 25分鐘)→三間屋→(1.1K, 25分鐘)→攔砂壩前觀景台(1.8K, 35分鐘)→五間屋→(0.5K, 10分鐘)→觀景平台→(1.1K, 30分鐘)→砂卡礑步道口
備註
砂卡礑溪水雖美,但溪流湍急不穩定,潛藏許多暗流,全線禁止進入溪谷戲水。雨季或颱風過後容易發生落石坍方,行前最好先至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查詢步道開放的狀況。
砂卡礑
大同部落位於砂卡礑溪中游左岸上方之平台,海拔高度為1128公尺,原始之部落名稱為「砂卡礑」(Skadang),是「臼齒」的意思,據說太魯閣族遷移到此建立部落時,曾挖出野豬的臼齒,認為是祖宗留下的歷史痕跡,故將此地稱作「砂卡礑」。
砂卡礑步道
是日據時期日本人所建,當時興建此步道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1940年日本政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由於立霧溪水含沙量大,而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日據時期,日本人強力鎮壓原住民,太魯閣族人個性頑強剽悍,行動飄忽,加上這片原始森林雲霧繚繞,氣氛詭譎,武力強大的日本人也不敢輕舉妄動,曾將此地命名為「神秘谷」。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將這條路規劃為景觀步道,為尊重原住民歷史,2001年復名為「砂卡礑步道」。
動物
沙卡礑溪因含沙量少,所以終年清澈,提供水生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水面上常有蜻蜓、豆娘飛舞,下到溪谷可輕易觀察到鲴魚、湯鯉、鰕虎、華溪蟹、大和米蝦和匙指蝦等魚蝦類,還有鉛色水鶇、紫嘯鶇、河烏等鳥類流連覓食,常見的蛙類則有斯文豪氏赤蛙、莫氏樹蛙、褐樹蛙、日本樹蛙、白頷樹蛙和盤古蟾蜍。4-5、10-11最適合觀察螢火蟲,青斑鳳蝶、寬青帶鳳蝶、紫端斑蝶、枯葉蝶等翩翩飛舞的景象更是隨處可見,偶爾還能發現赤腹松鼠、台灣獼猴和環頸雉的蹤跡,沙卡礑步道可以說是最佳的自然生態教室。
植物
砂卡礑步道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在坡度較緩的地方形成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森林,樟科楠屬及桑科榕屬的植物是優勢的樹種,常見的有樟樹、大葉楠、大葉釣樟、雀榕、稜果榕、幹花榕、澀葉榕、白肉榕、水同木等,此外還包括茄苳、江某、九芎、紅皮、青剛櫟、紅淡比等,在巨木下則是一些較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坡度較陡的岩壁上,只見一些低矮的植物攀附在岩石表面,或緊抓著岩縫而生,這類植物一般比較耐乾旱,台灣蘆竹、沿階草都屬於這類常見的岩生植物。
地形地貌
砂卡礑溪流經清水山與三角錐山之間,與立霧溪在步道入口處相會,短短16公里的流路中切山成谷,形成峻秀的峽谷地形,溪床上盡是大大小小的壘石,其中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這些大小形狀各異的石壁與石塊經年累月受到溪水強力沖刷琢磨,表面有特殊的花紋,岩石褶皺在兩岸山壁和溪中岩石上形成一幅幅抽象壁畫,任人欣賞想像。
特色
可近距離欣賞壁立峽谷之峻,碧藍溪水之幽,大理岩層褶皺之美,和蟲魚鳥獸之生態,無需登高行遠,美景無所不在。
最新討論
發表新討論相關相簿
看更多相關心得
看更多路線評論
發表評論
-
貓仔媽
簡單好走,走在溪谷之間很是舒服,建議走到三間屋就差不多可以返回了
-
Straybirds
步道沿著砂卡礑溪緩緩上行,兩岸谷壁的大理石紋理及碧藍的溪水,形成了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壁畫。
-
陳俊明
碧綠的山景盡收眼底,清澈湛藍~砂卡礑溪
-
Jimmy Cheng
已開放到4.1KM,三間屋處,輕鬆好走
-
林冠廷
人很多但寬敞好走,路邊岩壁上偶有蛇類攀附,步道尾端山蘇田有猴子出沒
上一頁
1
/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