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鶯歌石:鐵道改道的曲折秘辛

  • 邱求慧
  • 3,889 次點閱
  • 30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鶯歌石步道是一條適合闔家登山健行的路線,不但樹林清新翠綠,山路也寬大好走,從孫臏廟起登,沿著過去運煤台車的步道,爬上鶯歌石山,一路沿著稜線山路,可以走到桃園的龜山。

鶯歌舊稱「鶯歌石」,兩百多年前先民發現陶土,開始在這個小村莊燒製陶器,日本時代將縱貫線鐵路改道至此,讓陶業更形蓬勃發展,不過後來產業逐漸外移及蕭條,小鎮倒是轉型成為台灣唯一的陶瓷老街。

如果不爬山,找一個假日的下午到老街體驗手拉胚,用雙手觸摸陶土微熱的溫度,有些Demi Moore的浪漫氣氛,也有幾許療癒的感覺,享受著老街懷舊的情懷。

19f4097f6606008941e2b05b6645b08f.jpg

相傳三百多年前有兩隻巨鳥經常吐氣成瘴,鄭成功軍隊行經附近時,受到影響而阻擋去路,於是鄭軍砲打鸚哥,墜落成為鶯歌石,另一隻老鷹則墜落河的對岸,成為現在的三峽鳶山。

身後就是知名的鶯歌石,有趣的是這個民間傳說還有史書認證,依據 1871年「淡水廳誌」記載:「鶯歌山在三角湧,相傳吐氣成瘴,偽鄭進軍迷路,炮斷其頭」。不過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因為鄭成功1661年來台,1662年就過世,終其一生並沒有去過台灣北部。

124f76a7143e50cf9acf799bcb389c6a.jpg

從鶯歌石可以和三峽鳶山隔著大漢溪遙遙相望,右下方則可以看到傳奇的鶯歌車站。

8994d01b96e9af21aaf688946e4bebe0.jpg

鶯歌石山海拔156公尺,水泥區界基石772號,這座山就在鶯歌石往上山徑的叉路上,經過一小段箭竹林就可抵達,其因登山口不甚明顯,一般人常會忽略。

dd1f2913bf58e1ef805208dfaff3b4d6.jpg

鶯歌石的稜線又稱為「光明山稜線」,是一條寬敞好走的山路,只有幾處比較陡俏的坡段,沿途循著「千年大榕樹」指標前行,可到達這棵大榕樹處,這裡剛好有產業道路交會,附近有設置石桌椅可供休憩,大榕樹雖然號稱千年,樹齡實際大約350年,樹幹糾結彷彿置身於神秘的魔法森林,樹下則有一座小廟供奉土地公。

da9a82717c465703338252c645c661f9.jpg

千年大榕樹同時也是兩條稜線交會的地點,循著與產業道路平行的稜線山路,可以走往知名的「大棟山」,而我今天則選擇「福源山步道」,則是一條可以往桃園龜山的山徑,途中遍植各類的花木,也是一條很自然優美的路線。

c99bbb208e7cd8419eb7b77918dbd633.jpg

大家都知道鶯歌最有名的產業是陶瓷業,根據文獻記載,其起始可以追溯至1805年,有泉州惠安縣人吳鞍來到此地,發現桃園台地山麓的黏土適合製陶,於是開啟了此地的窯業,到了日本時代,陶瓷產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成為台灣陶瓷業的重鎮,圖為昔日煙囪林立的鶯歌。

596d90846352ce743e909ec59bfd9b27.png

很多人不知道「和成」公司也是源自鶯歌的陶瓷廠商,由創辦人「邱和成」成立於1931年,有別於一般陶瓷器皿製作,和成公司在1955年成功開發坐式抽水馬桶,由於當時社會多使用衛生不良的茅廁,推出後就受到廣泛的歡迎,第一批產品還賣給台灣省政府辦公室。60年代後更成功擴展外銷,成為國內最知名的衛浴設備廠商,創下鶯歌傳統產業升級為國際化企業之典範,照片為當年所生產全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抽水馬桶。

c6f5968fc4ead7248e037208e524416f.jpg

老一輩的人都有印象,坐火車經過鶯歌都可以看到鶯歌石,形成明顯的地標,可惜近年來興建大樓阻擋了視線,多數地方已經無法看到這樣的景象,圖為早期從鶯歌車站看向鶯歌石,那時鶯歌還有煤礦業,可以看到鐵路旁還有煤炭堆置場,據查鶯歌的最早的煤業源於日本時代,名稱叫做互益煤礦,民國71年始停止經營。

3c8679b39b8ff40ae3b89a0afcf08281.jpg

互益煤礦的創辦人名叫「賴森林」,1906年出生於臺中豐原。早年家境不富裕的他來到鶯歌找尋發展機會,1929年僅23歲的他參與創立「三友炭礦株式會社」,大力開發鶯歌的煤礦事業,經過幾年的努力逐漸事業有成,1935年又創立互益煤礦公司,終於成為鶯歌地區的煤礦大亨。國民政府時期,由於賴森林個性急公好義,因而轉入政壇服務,共連任五屆臺灣省議員,他的事業也擴及其他領域,擔任過「台灣紙業」、「台灣工礦」董事長,也曾獲選臺灣區煤礦公會理事長,可以說是從鶯歌的煤炭開始創出政商的一片天。

be89187b530909609ca7b0f1cb8259f0.jpg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縱貫線鐵路原來並沒有經過鶯歌,而是經過新莊和龜山!話說1887年時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開始興建鐵路,但是那時候的路線,是從台北經大橋頭(今大稻埕)、海山口(今新莊)、打類坑(今迴龍)、龜崙嶺(今龜山)至桃仔園(今桃園)。照片是劉銘傳鐵路在龜山附近拍攝,看得出來火車在山區行進,導致坡度較為陡峭。

1049d7a859e3b676bc3ac15f5b84fb47.jpg

沒想到1895年日本領台後,發現其路線翻山越嶺太過陡峭,於是在1901年決定將縱貫線改道,據說當時板橋林家也動用關係希望鐵路經過板橋,最後日本政府決定鐵路改經由艋舺(今萬華)、枋橋街(今板橋)、樹林及鶯歌石(今鶯歌),這才成為現代縱貫線的路線,所以鶯歌之所以能夠設車站,只能說是因緣際會的好運氣。

因為鐵路經過,板橋和鶯歌因而帶來繁榮,但是新莊反倒失去交通的便利性。不過有趣的是,百年後的北捷新莊線,就是大致沿著當初的劉銘傳鐵路的路線興建的,一世紀前所虧欠的,百年後終於還給了新莊人。

cff04cb2d1342e48966f697e05474598.jpg

             (臺灣時報 東洋協會台灣支部1918.7 出版)

沒想到第一次改道17年之後,鶯歌鐵路竟然還發生第二次改道,而且是基於台鐵歷史上第一次死傷逾百的重大事故,稱為「鶯歌石事件」,意外的發生在1918年6月21日,當日適逢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遶境活動結束,許多香客搭乘晚間6點50分的台北站列車南下,大約在晚間8點經過鶯歌站不久,由於嚴重超載,又位於爬坡路段,列車連結器不堪負荷突然斷裂,導致後段8截車廂「倒退嚕」,失速衝進鶯歌站,與停在車站的兩台列車劇烈撞擊,造成13人死亡、百餘人輕重傷重大意外。當年的台灣時報有詳細報導這一件火車意外事件,事故現場簡直可用「人間煉獄」形容。

2135689cf52c5aaeefee6b91da62e756.jpg

事故發生之後,日本政府檢討原因,認為坡度仍是過於陡峭是主要原因,於是在1922年再度將鐵路改線,將當時位於中正一路和仁愛路交叉口,即目前鶯歌分駐所對面的舊鶯歌車站,遷至目前現址,鐵道則往南繞到鶯歌老街,以降低鐵路的坡度。

b628739a0873a0f582f3151ec3467cb0.jpg

鶯歌車站大概是台灣唯一鐵路改線二次的車站了,第一次的改線,鶯歌由僻壤偏鄉躋身縱貫線的行列,因為交通的方便,陶瓷和煤業因此大為興旺,也帶動和成企業發展和賴森林的致富,第二次改線卻是因為重大的意外事件,而造成許多人的傷亡,這一喜一悲戲劇化的過程,就好像在月台來來去去的悲歡與離合,譜寫了一篇鶯歌車站的傳奇故事,左圖是1922年舊鶯歌火車站的照片,右圖是現今鶯歌車站。

08e7252ae88dffb6cb12441362394cc3.png

鶯歌孫臏廟->鶯歌石->千年大榕樹->福源山步道->桃園龜山登山口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