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保護膝關節登山法:謹遵6項原則 登山生涯長長久久

2019-09-22 09:51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報導

f4da302ec7a9b61b83f0af5f6b2eb910.jpg

綜合專家意見,只要掌握六個原則,保護自己不受傷,登山時光就能長長久久。 圖/123RF


受惠於板塊造山運動,台灣山林之美國際馳名,登山健行社團多又受歡迎,廣布各個年齡層。

不過,在熟齡愛山人士心裡常有個隱憂,那就是擔心越熱愛登山,膝關節退化越快,會不會讓徜徉山林的日子被迫提早終止?

綜合專家意見,只要掌握六個原則,保護自己不受傷,登山時光就能長長久久。


1.環境安全先確認

最忌雨後、光線差、土鬆軟

爬山最常見的傷害其實不是膝關節,而是跌倒造成的外傷或骨折,所以每次出發前的基本功,一定要先評估環境的安全性。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建議,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來評估。

時間方面,清晨或雨後,地面沾上露水或雨水,可能比較容易滑倒,傍晚或天色昏暗的時候,能見度較差,也比較容易因看不清楚路面高低或障礙物而跌到。

空間方面則要注意路徑的特色,鬆軟的泥土、易滑的石階、坡道的斜度等,這些環境因素帶來的挑戰,會讓身體難維持平衡。

確認環境中的挑戰之後,出發前要讓自己有心理準備,甚至先做一些練習,實際去走的時候,才能比較快速做出反應。


2.慎選登山坡度

上山曲膝角度愈大,關節壓力愈大

不論上坡和下坡,對於膝蓋都有壓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賴建宏分析,上坡的壓力與膝關節彎曲角度有關,角度越大,膝關節壓力越大。下坡的時候,為了要穩住身體,大腿前後側肌群都要同時用力氣,才能產生「剎車」效果,這時候體重和肌肉都會對膝關節造成壓力。

過去有研究發現,當膝蓋彎曲,隨著角度的增大,關節承受的壓力是膝蓋伸直時的3到7倍之多。因此賴建宏建議,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或是剛開始爬山的,先選擇稍微平緩的路面,不要一下子就跳戰太斜的坡度,以免膝蓋受不了。


3.下山最忌急躁

勿挺肚、放慢速、側身走

下坡時,因為重力加速度幫忙,容易越走越快,這卻是個NG動作。林頌凱觀察,很多人在上坡的時候,身體重心會稍微往前,這部分沒有疑慮,但下坡就常常看到許多人越走越快,最後就挺著腰、凸著肚子,腿很快地往下甩,腳步落地聲音也很大。

林頌凱表示,這種動作代表軀幹核心肌群和腿部肌群都不夠穩定,身體的重量是用脊椎骨和膝關節卡住的方式在支撐,傷腰又傷膝。林頌凱建議,下坡時要縮腹、收緊核心,腳步放慢,如果經過坡度較陡的路段,也可以靈活變換為側身下山,讓腳外側去止滑,以免越走越快。


4.善用登山三寶

護膝、登山杖、登山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護膝、登山杖、登山鞋可說是登山三寶。賴建宏表示,如果腿前腿後的肌群力量足夠,膝關節的運動軌跡會比較穩定,連帶的軟骨磨損情形就比較少。但如果是腿部肌群力量不足的人,像是熟齡族,肌肉量難免隨年紀減少,護膝就可以補肌肉的不足,把膝關節穩定度拉回來。

關於護膝的選用,賴建宏建議,一定要試穿。因為個人體型差異大,同一個護膝,每個人穿起來舒適度都不一樣。如果不放心自己有沒有穿對、動作是不是怪怪的,可以帶去穿給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


5.平時就要練肌力

訓練核心肌群、平衡感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爬山也一樣,平常就要訓練身體,其中兩大關鍵就是核心和腿部的肌力和平衡感。林頌凱表示,如果核心肌群和大腿無力,上山時會明顯感覺喘和痠,這時除了善用登山杖,或用手撐大腿輔助,還是要回到基本功,把一些能夠鍛鍊肌力的動作融合於日常生活,例如爬樓梯,就是很好的練習。

避免跌倒,平衡感也要培養。賴建宏建議,利用平地、瑜伽墊等不同的材質的平面,準備好隨時可以扶的穩定物品,例如固定的桌椅或牆面,練習單腳站、閉眼站,就是簡易居家平衡訓練。


6.消除痠痛方法多

多嘗試、多與山友交流

林頌凱表示,爬山後的肌肉痠痛,有很多方式可以消除,但每個人總要經過一番嘗試。建議可以和登山同好多多交流,包括按摩、針灸、熱敷、滾筒、貼紮,都可以抱持開放的心態,多多嘗試,一定能找到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消除疲勞撇步。

資料來源:udn元氣網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