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大航海時代版圖上一處重要據點,淡蘭古道是承載北台灣開發歷史並與世界連結的文化路徑,由台灣海峽穿越雪山山脈尾稜連接太平洋,遍及台北、新北、基隆、宜蘭四縣市。
這是一條封存北台灣拓荒史的時空步道。淡蘭古道為清代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台北到宜蘭)的主要交通道路,於1800至1900年期間,正是北台灣漢民族開始由西往部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商旅往來與族群遷徙,兩地人們穿越陸地上的靄靄群山,走踏出多條交通線路。最初由台北艋舺往東北行,至噶瑪蘭廳約200餘里(約100公里),途中於暖暖、頂雙溪、草嶺過夜;隨著民間往內山移墾,走出更便捷的入蘭路徑約125里(約62.5公里);另一路發展為先民從拳山(文山、深坑、石碇、坪林)一帶入山植茶形成茶路便道及其後續的發展,更縮近距離,途僅110里(約55公里)。即便古道後來因為被公路取代而逐漸隱沒,然而山澗木橋、塊石階梯依舊在,歷史從來不曾被遺忘。
(圖說:琉榔路觀光步道眺望點/楊智仁攝影。)
這是一條文化低碳生態友善的手作步道。古道難,曾經難於上青天。前後共入蘭五次的台灣知府楊廷理形容:「由艋舺、錫口至蛤仔難,中歷蛇仔形、三貂、嶐嶐三大嶺,過谿三十六里, 危險異常⋯⋯人多畏之。」如今一點都不難了。新北市政府及千里步道協會以手作復舊修築古道,就地取材、生態透水融入現地環境,讓湮沒在荒煙蔓草間的山路重現,讓蜿蜒綿長的淡蘭道繼續說故事。
(圖說:燦光寮古道樹梅礦場美景/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提供。)
這是一條長距離的國家級綠道。分為北路 (官道) 、中路 (民道)、南路 (茶道),總長約200公里,遍佈落葉的步道小徑,山側伴隨著竹林、蕨類、台灣桫欏等植物,侏儸紀時代就存在的蕨類活化石雙扇蕨更是廣泛分佈於淡蘭沿途。讓你踏著先民足跡,感受著初秋的山林氣息,悠悠哉哉越嶺翻山,仰望俯探。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