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里山
- 玉里鎮舊稱「璞石閣」,來由有三種說法,其一是布農族語「灰塵」的意思,因秀姑巒溪若遇到旱季便會乾涸,只要有強風吹來便會沙土蔽日;第二種說法是因為當地盛產蕨類,蕨類在阿美族語中稱為「派派可」因此得名;最後一種說法是傳言當年台灣總兵吳光亮越過中央山脈到達這裡,見到秀姑巒溪畔到處都是純白的玉石(今日的大理石),如同未經琢磨的璞玉石,加上官兵在此建立閣樓街道,故稱璞石閣。
1917年花東鐵路通車至此,將本地改稱「玉里」;而玉里山因鄰近玉里而得名。
- 清八通關古道
- 最早是由清朝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於1875年由林圮埔(竹山)東進,經鳳凰、牛轀轆(鹿谷)、八通關、大水窟、米亞桑、阿波蘭、阿桑來戛,抵玉里山稜線,再下至璞石閣(今花蓮玉里),全長約152公里,同年11月完工。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分東、西兩段另闢一條「八通關越道路」。日人之八通關越道路與清朝之八通關古道,路徑完全不同,而且幾乎沒有重疊之處。
現存古道有部份為清古道,部分為日治時期古道,而日治時期古道佔大部份,且維護較好,可能與日人沿路設駐警所有關。1987年,內政部正式將清代八通關古道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 玉里山腳下的英軍紀念碑
- 1951年1月正是韓戰爆發時候,駐在日本橫濱的205中隊奉命將十四位英軍載運至香港,飛經台灣附近上空卻碰上惡劣天氣,飛機竟偏離航線,在花蓮卓溪鄉附近山區撞山,全機無一生還,而這座山正是玉里山。
由於遺體殘缺難以辨識,加上山路崎嶇無法運送下山,英軍遂將罹難者遺體就地掩埋,臨時用樹枝綁成十字架入土為安,現則已找不到當年十字架蹤跡。
2004年,英國代表處透過花蓮縣政府,以及卓溪鄉公所的協助,終於在中平部落找到了當年參與失事飛機解體、遺體安葬的黃勝和,開啟了這段台英跨國合作的立碑大行動。
- 動物
- 玉里山常見的哺乳類動物有山羌、山羊等,鳥類則以紅黑相襯的朱鸝及綠斑鳩最引人注目,此外,因山區擁有大片的森氏櫟林,也是台灣黑熊出沒的區域。
- 植物
- 玉里山區為闊葉樹種的雜木林,也因為平凡的林相逃脫了早期珍貴林木遭受無情砍伐的惡運,保留了原始自然風貌。代表植物有森氏櫟、石楠花、七葉一枝花等,尤以三四月間恰逢楓香樹、山毛櫸新葉初發,及稜線上杜鵑花開,是適合拜訪玉里山的好時節。
- 地形地貌
- 玉里山山形圓潤,除了唯一一段需要拉繩的垂直上坡,和斷崖旁的瘦稜之外,其餘路段皆走起來平易近人;林相為中海拔闊葉樹林,和最為廣為人知的,童話般的杜鵑純林。
- 特色
- 玉里山山頂平坦,腹地大展望佳,可遠眺玉山山塊、海岸山脈,也可俯瞰整個花東縱谷,加上可比擬雙鬼湖的森氏櫟純林,以及堪稱全台最美的杜鵑純林,宛若走進童話世界般,非常值得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