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爬山的行前準備和一些小觀念

  • Joy Yuan
  • 5,372 次點閱
  • 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最近不約而同的有很多朋友問我要怎麼接觸登山,其實跟很多前輩相比我的資歷不算深,但透過幾次在山上的經驗,進而不斷的學習怎樣才是一個正確的接觸山林的觀念,希望藉由這個小小的分享,可以讓新入門的夥伴對登山安全有初淺的認識。

42865011904_1872af269a_b.jpg
[安東軍山的360度展望]


為了方便記憶,借用講到爛的5W1H,讓大家上山前先問問自己,你準備好了嗎?


Where: 去哪裡

出國旅行我們都會仔細做功課看哪邊好玩,或者印地圖、下載離線地圖怕迷路,在山上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每次上山前我一定會準備三樣東西,紀錄、紙本地圖、軌跡檔GPX。

34517195991_b1181519b2_b.jpg
[在營地休息時讀地圖看紀錄]


  • 紀錄:藉由網友的登山紀錄,可以預先知道會遇到哪些地形、林相,如果到時候走的跟紀錄上描述得不一樣,至少會有警覺可能走錯了,而不是傻傻的一直往前走連迷路都不知道。我也會特別注意紀錄上寫的水源和營地,這跟營地的選擇關係密切,而且你也可以知道是否該多背水。找紀錄的時候也要特別觀察對方的隊員組成、去的季節、行走時間,這對判斷自己隊伍狀況或自己的路程時間預估都很有幫助。
  • 紙本地圖:如果是走百岳,可以直接參考上河出版的百岳地圖,上面還會很清楚的標註路線時間、路況等,如果是郊山或中級山,可以到地圖產生器列印你要走的路線範圍。上山前將記錄和地圖兩個比照在腦中模擬一遍,譬如會遇到幾個假山頭、寬稜瘦稜、有沒有岔路等,地圖透露了很多資訊,但這部分需要常常練習,像現地對照和指北針的使用,如果臨時要我操作,我也要想很久。
  • 軌跡檔GPX:為了推廣登山安全,防止迷路,網路上有很多社團(例如蔡繁燈老師)教導如何使用手機上的登山app,上山前先預載GPX在手機內,爬山的時候把它當作google map(建議在山下先把app摸熟,因為兩者的操作還是很不一樣)使用,不過要小心座標偏移和手機沒電,也要注意不要一邊走一邊看手機以免跌倒受傷。登山安全和迷途時的自處牽扯到的觀念很多,米亞桑每年都會舉辦相關的推廣講座,非常適合想接觸登山的新手。[2018年米亞桑迷途講座筆記]


Who: 和誰去

一個有經驗的領隊和好的隊友雖然沒辦法帶你上天堂(不是真的那種上天堂!),但絕對可以在緊急時刻救回你一命。有些人也許覺得花一筆錢參加商業隊,好像什麼事都可以交給嚮導處理,但是,登山是一個帶有風險的運動,你願意將自己的命交到一個陌生人手上嗎?如果不願意,那就更要搞懂你要去的地方、自己的裝備、和體能狀況等。我個人並不排斥獨攀,事實上一個有經驗的獨攀者和毫無經驗傻傻跟著領隊走的人,後者可能還比較危險。

40221576754_fed6672a2c_b.jpg
[跟著前人/嚮導的腳步雖然沒有不好,但你能每次都跟得很緊嗎?]


  • 商業隊:報名前建議一定要先查過評價,可以先跟簡單的郊山,看看是否喜歡他們的帶隊方式,我的第一次商業隊的經驗就非常糟。或者,也可以先自己揪到一定的人數後,再請商業隊嚮導帶隊,一來可以自己挑時間,二來隊上夥伴都是自己認識的人,比較了解彼此的狀況,萬一出問題也比較容易互相幫忙,這樣會比獨自參加,然後整隊的夥伴都不認識來得安全。
  • 自組隊:通常參加幾次商業隊後,應該都會認識幾個比較合得來的夥伴,出發前大家一起討論路線、要帶的裝備,萬一天氣不太好還能隨時想取消就取消,不像商業隊還會額外損失團費 ,但萬事都須自己來很吃經驗值,建議先拿簡單的路線來練功。


When: 何時去

台灣雖然很小,但是從南到北,依照海拔的變化從亞熱帶到溫帶各種季節型態都有,依照不同的季節,山上的植物變化也不一樣,譬如為了上山看杜鵑、楓紅、巒大花萩、賞雪、看雲海等,台灣的高山一年四季有各種不同的樣貌 。不過國家公園入園的規定太嚴格,且有人數限制,真的是要人品夠好才有辦法抽中熱門路線的山屋。就算中籤,也要開始祈禱沒有下雨、鋒面或颱風,下雨絕對會提高路線難度,如果是專程上山測試裝備那就另當別論囉?

36513622530_e373838fb6_b.jpg
[玉山龍膽。選擇特定花期上山,可以看的風景更多]


What: 帶什麼裝備

沒有最好的裝備,只有最適當的裝備,依照不同的路線、地形、季節等都有很多種不同的裝備配置。如果是帶新手爬山,我的行前通知還會額外列出禁止的東西,例如牛仔褲、棉質衣物等。

37077786684_a3c21d6ebb_b.jpg
[如果是去那種特別難的路線,我會把裝備攤開試著打包秤重]


  • 裝備表:通常上山前一週我就會開始寫清單,看看這次上山要帶些什麼東西,然後重複檢查增修,思考的邏輯依照食衣住行分類,可以一物多用的最好,避免多帶不必要的東西。打包*的時候則依照(1)緊急狀況要用的(2)行進間要用的(3)紮營時要用的來分類,越緊急的東西要放越上面,例如醫藥包、雨具。[我的裝備表參考
  • 糧食計畫:如果是參加商業團或搭伙,那就不用考慮早晚餐要準備什麼,但誠心建議如果可以的話還是自己煮,一來可以帶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二來也不會因為浪費食物而在山上製造廚餘。[我的登山菜單參考]


Why: 上山的目的

看風景、收集三角點、當網美拍照、去山上放鬆...任何理由都可以成為上山的藉口,但切記山永遠都在那邊,但命只有一條,如果真的遇到一片白牆而沒有風景;如果身體*狀況突然不好而走不到目的地,切記爬山的終點不在山頂上,能平安下山回家才是最重要的。

*認識高山症是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不妥善處理甚至會致命,很多單位都有開課教大家認識高山症,建議三不五時溫故知新,以免遇到時錯失處理高山症的最佳時機!


How: 如何執行

這個部分我想要強調體能,有一句老話「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雖然大家組隊一起上山,但背包是自己的,腳是自己的,當你走不動背不動的時候,坦白說夥伴能幫忙的有限。更何況當你喘的要死,累到髒話滿天飛的時候,你更不會注意到周邊的景色,所以,具備基礎體能後才能有餘裕欣賞山上的一切。以我來說,每週練跑是一定要的,如果是長程縱走,還會特地負重爬樓梯練習,像去年為了去爬Island Peak,提前一年就開始練習,也跟夥伴固定一個月至少上山一次,以山練山我覺得是最有效的!

36513623730_3877505010_b.jpg
[回望中央尖山東峰。少了體能,有些很棒的路線根本沒機會上去]


One more thing: 做個自給自足的登山者

我覺得,在山上每個人都是以0分當基準,把自己照顧好,不讓自己變成團隊的負分,是最基本的標準,佐以各種訓練,增加自己的經驗值,才能漸漸的成為團隊的正分,具備了基礎的觀念/知識/體能後,面對山上的各種突發狀況才不至於措手不及。如果想更有系統的學習各種跟山有關的觀念、知識和技術,我自己很推薦TWEA*的輔導員課程,從山林倫理、LNT(無痕山林)、認識高山症、野外急救和各種實務課程(地圖判讀、糧食計畫、過夜練習等),讓你很有系統的去操作練習,最後還會安排一趟長程探勘縱走當結業訓練。

*由於TWEA是NPO團體,輔導員課程不一定每年都會開課,視該年度是否有相關計畫而定。

42425313294_d1b8196452_b.jpg
[大自然是野生動物的家,和他們保持適當距離不任意餵食]


最後,我想說,學習帶著尊重上山吧,不論是對自然或他人,登山並不是為了要征服山,而是在過程中學習如何克服自己的軟弱,是為了挑戰自己而出發,而路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風景,則是山神的賞賜。


希望大家每次的山行都有滿滿的收穫,平安下山!任何意見、想法歡迎分享交流囉

[原文出處]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