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貝加爾湖隱居札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貝加爾湖

  • 相關路線
    貝加爾湖環湖小徑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貝加爾湖

    一個人只能跟自己相處是什麼感覺呢?無止盡的孤獨,有任何想法只能訴諸文字,或者如森林中的禽嘯,水面上的波光,轉瞬消失。

4a5b8d029f3e8b0089e00cb04796c7a4.jpg

    作者曾承諾自己要在四十歲以前去深山裡過隱居的生活。在偶然造訪貝加爾湖後,決定要再回來這裡完成自己的願望!從二月到七月,他獨自住在貝加爾湖畔的森林小屋。這本書是他的日記,也是與自己、與自然的對話錄。那我呢?我人生中的想望是什麼?是仍馬不停蹄地探索這廣大的世界?還是終有一天也會找個山海之處生活?

    好友W曾有個理想,想在窮鄉僻壤裡開一間民宿,為了實現,他做過非常多的工作,甚至也曾遠赴對岸工作,只為了更接近實現的那天。我還記得我陪他去了那個他理想中的地帶,草原翻飛在灑滿光亮的谷地,也映照在他的臉龐。當時,工作穩定可預見未來人生的我,是多麼羨慕他,我人生中是否能有一個目標為此汲汲營營於一生去盡力實踐?大家認為的環遊世界從來就不是我的夢想,只是因為好奇心驅動我出發去探索。那天,被風吹了滿頭亂髮的我,只剩一堆糾結的思緒。

    為何人想隱居?作者自我詰問:退隱山林是一種逃避嗎?是一場遠征嗎?是一場遊戲嗎?還是一場實驗?在貝加爾湖畔的六個月,他見識了冬天和春天、幸福、絕望,乃至於平靜。獨處在森林中長達六個月,生活中回到了要自己取水、砍柴、釣魚等維持生活所需的基本勞動,簡化了生活,卻多了更多閱讀寫作、靜思端詳的儉樸享樂,而這些在都市生活中卻一一被切割、掩蓋及疏離。他認為隱士「擁抱了一種生活風格,是野蠻和文明之間的一種中介層級。」,不知如我喜歡幽靜森林的,是否也是另一種類群?

b2579a30702eb2f4c28847a23d01c901.jpg

    時間在細微中悄悄流轉,貝加爾湖的景致從冰天雪地到春回雪融,變化不是昨天今天明天,而是以月計數,這些日復一日的景色,看似單調,作者卻能從這些細微的變化有所感悟。或許只是光線傾斜了五度,或許只是多了兩朵浮雲、甚至日出的時間早了三分鐘,都能讓他在觀看及探索周遭的環境裡孕育出想法。同樣的山、湖、森林、冰霜,在他眼中都成了千變萬化的自然禮讚。

    ”小木屋坐落在一幅唐卡中央,四周有湖泊、山巒和森林等世界,分別象徵著死亡、永恆回歸和神聖純潔。

    他以小木屋為中心,輻射似地發散出去探索,藉由身體親力親為,爬上山巔、涉過小溪、通過山谷、滑行冰湖,到底是自然引領著他?還是他把自身投射在這些自然裡?

    "倘若大自然有思想,那麼景致便是它各種想法的展現,森林的多愁善感、山澗的喜悅、沼澤的猶疑、山峰的嚴峻、浪花的高雅貴族式輕快等,都是生態系統的心理狀態。"

169a918c8f82849a46dc0b674ffc4ad9.jpg

    我輕聲唸著書中字句,也跟著滑行進我自己的山旅,那些召喚著我的山林,其實是我自己心裡的鼓聲引導,山林不需要我們,是我們需要山林,我們渴望在廣堥的開闊裡,把自己的人生舒展開來。深山裡不必擔心現實生活裡各種解決不了的繁雜,更不用去應付疲乏的社交應對,只要專注在行走與感知,森林裡的一切自然純粹而豐盈。但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為了應付生活中的繁瑣,我們學習了自動化,可以邊開車邊聊天,可以邊吃飯邊滑手機訊息,我們的感官和覺知是否都已經被遮蔽或者駑頓了?視若無睹、聽而不聞,已成常態,無法保有如初生嬰兒般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探索。

    就像作者來到冰雪封天的貝加爾湖畔隱居,抵達了自己人生中的碼頭,「終於能得知自己是否有所謂的內在自我」。在生活中創造這樣的空白、獨處與寂靜,或許是找回內心世界的重要途徑。充滿對話的環境讓我們感到安心,沒有人對話那就打開音樂,讓音符流淌周遭,有多久沒有處在萬物靜寂的空間裡,你會感到害怕?感到孤單?還是讚嘆?突然想念起萬籟俱寂的山林,連星星的閃爍都悄然無聲。

    《聆聽寂靜》一書的作者厄凌•卡格,是獨步穿越南極的第一人,書中提到:「寂靜伴隨著好奇而來,但它本身自有其壯闊的一面,像一片海洋,或一望無際的雪白大地。」在貝加爾湖的天寒地凍中,雪白是最奢華鋪張的顏料,從天際線一直渲染到腳下的大地。他又說:「耶穌和佛陀為了理解自己該怎麼活,不顧一切深入寂靜之中,耶穌投向荒野,佛陀浪跡山水,耶穌在寂靜中接受上帝的試驗,佛陀從河水中學到靜心傾聽,敞開心門,耐心等候。」這裡的寂靜,已非物理性的寂靜,而是清明透徹的覺知,感受到當下以及周遭萬物所傳遞的訊息,你自己心不靜,又如何讓訊息進來?

    作者的行李中有一個箱子是一箱書,他自述:「如果問我為什麼大老遠跑來把自己關在這裡,我會回答我的閱讀進度落後了。」箱子內的六十幾本書,呼應著他眼前景致和內心感受,體察生活中的變與不變,和這些作者與書產生共鳴與對話。看到貝加爾湖如海,翻起卡薩諾瓦的《一生》;觀照自己的隱居生活,閱讀李奧帕德的《沙郡年紀》;連上個茅廁,也可以想起達芙尼的《蘋果樹》裡被樹根絆倒的男人,進而幻想自己離愚蠢的死亡只有咫尺之遙。我的旅行中也絕對不會忘記帶上一或兩本書,第一次到南美旅行時,《百年孤寂》是包包裡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印度之旅《深河》裡的探討,伴我領略恆河那不可思議的信仰,走上朝聖之路後,由此脈絡開展閱讀的書籍,更是已經超過二十本。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當處在一個看似不移動的狀態裡,書的文字滲透更強大,隱居生活,是對時間與空間的當頭棒喝。

094bda6582867a34254bf12c1f867d3f.jpg

    作者提到以前的旅行,幾乎簡直想把整條命都用來不斷地前進。追著時間跑,以為時間躲在地平線的另一頭。藉由主宰空間,應對時間的流逝。但隱居生活讓他體悟,自由的人才擁有時間,在這裡,時間平靜了下來,宛如乖巧老狗般靜伏腳邊,甚至會忘了它的存在。要如何體會日子是自由的,而我也是自由的?我想起了曾經在峇里島的烏布住了十天,那是我第一次定點旅行,沒有去海邊戲水,偶爾參加一兩個體驗行程,其餘時間大都隨心所欲。每天選擇一條路線漫步,或許是鳥聲啁啾的清晨,或許是涼風徐來的午後,憑藉我每天睜開眼睛後的感受來決定。我記得隨興信步在綿延起伏的梯田裡,迎面而來的微笑、表情逗趣的陌生神祇、一棟別緻的傳統小屋、縱橫阡陌的溝渠,都會讓我生氣勃勃,甚至穿越垂掛如簾的藤蔓,也會讓我有穿越時空的想像,我愛極了這樣的自由,無須規劃著行事曆,無須配合著他人,那時,也是我第一次愛上走路,也確認了會一直走下去,以各種型式。所以當作者在貝加爾湖畔邊以行走及划船探索著周遭一切,我彷彿也回到了那個自由的時光,那仍在我記憶匣裡晶瑩剔透的閃耀。

b8d3a2cb31ff1d69896ca7511d8f71da.jpg

   而我與貝加爾湖的相遇,是在2016年走了八小時的GBT貝加爾湖環湖小徑 (Great Baikal Trail),走完就搭船回到伊爾庫次克,之後再從伊爾庫次克到貝加爾湖最大的奧爾洪島待上幾天。一個人在島上四處晃蕩,去岬角掛著五彩經幡的松樹旁靜坐遠眺,風啪啪地吹響如號角,宣布著這比臺灣還大的貝加爾湖是多麼遼闊,多令人讚嘆!為了感受俄式桑拿浴,在湖邊徘徊等待幾個小時後,終於體驗到在蒸氣烤箱車子裡熱到受不了後,衝到冰涼的貝加爾湖裡的爆衝爽度。當時還去參加Idiba Valley 健行活動,陰錯陽差獨自在森林裡浪遊了三小時,靈性森林讓我遇見了領路鳥鶺鴒、馬頭骨等。爬梳著書中對於貝加爾湖周邊景致的描繪,似乎能一絲一點感受作者在這片泰加林的體驗。

61dbd62991eb8d5c2a7bca02c1df6eb6.jpg

    隱居,是人潛藏心底最深的渴望,能與自己好好相處並不容易。因為,獨處時,所有的一切都是映照著自己的鏡子,無所遁形。我們無法放下一切隱遁六個月,也無法跨越千山萬水到貝加爾湖畔,但我想,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找到一處適合自己的「貝加爾湖」。

35b85fb1280f9b6ae8557501c9145d3f.jpg

書的封面寫著:

我行前隨身帶了書、雪茄和伏特加酒。

其餘的東西---空間、寧靜和孤獨---那裡已經有了。

我想,當我隱居時,這本貝加爾湖隱居札記,肯定會在我的行囊裡。

PS:我想我還會帶上莊子的逍遙遊。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