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約翰湯姆生打狗行腳(登台150周年紀念)

  • 出發日期
    2021/04/02
  • 回程日期
    2021/04/02
  • 相關路線
    旗津
  • 相關山岳
    旗后山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西元一八七一年四月二日,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搭一艘「鴉片」(Opium)的小船登陸打狗港(高雄),一百五十年後的這天,我也在旗后一帶試著從湯姆生攝影的角度現地對照,感受歷史的更迭。

約翰湯姆生在旗后(旗津區)、猴山(柴山)、打狗潟湖(哈瑪星)停留了三天,拍了12幅照片,我在旗津約莫半天,就已經拍了兩百多張。約翰湯姆生的攝影器材是大型的木箱相機,重量至少10公斤,採用濕版攝影法,過程中是使用化學藥劑將影像顯影在玻璃版,而我的類單眼相機輕巧方便,一張記憶卡,數千張照片都沒有問題,兩相對比之下,讓我想起以前使用幻燈片及單眼相機的時光,是那樣謹慎地按下每一次快門,每張照片不但傳遞了當下光影與景物交織下的樣貌,更還有透過影像想要傳遞的意念。便利的科技,讓當下的專注凝聚,不再精準而變得鬆散,觀看湯姆生的照片,彷彿提醒了我攝影的初心。

9d9427c332bb0949914aaeaee73a80e2.jpg

22b0d5fc33a9850f803b4bf7624393c6.jpg

我們從鼓山輪渡站出發,讓身體從一塊陸地遷移到另一塊陸地,雖非如湯姆生從廈門到台灣,短短十幾分的渡輪,卻也讓我想像著將要踏上陌生世界的雀躍。首先先從旗津輪渡站旁港邊對照湯姆生〈打狗港〉的照片,依照著山勢的傾斜角度,附近景物的相對位置,推敲著當年湯姆生拍攝的所在點,這才發現,原來山勢的走向,會隨著觀看位置而有所差異,照片上的「撒拉遜頭」,更已非當年樣貌。19世紀末的照片與21世紀現地對照,這其中的艱辛,尋找湯姆生一書作者游永福老師深嘗其滋味,其多年來孜孜不倦、鍥而不捨的現地探查及埋頭在文獻中尋找蛛絲馬跡、交叉比對,才讓湯姆生當年的行腳有更清楚明朗的輪廓,親自走訪一遭對游永福的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湯姆生<打狗港>現地對照,照片引自同行夥伴金屬線狀塑形藝術家翁國嵩
5da828fe1753cc09a77eb15c54f305a2.jpg

湯姆生<打狗港入口>現地對照,照片引自金屬線狀塑形藝術家翁國嵩
f605c7dd53871e9823f9ae29262240b9.jpg藍天下潔白的旗津燈塔,是小山丘上美麗的風光。
b83614e75df69c347becb4d471ae8170.jpgc2a0c86f4a195d473f37f032c349b3e9.jpg藍天下潔白的旗津燈塔,是小山丘上美麗的風光,在這裡我們對比湯姆生〈打狗港入口〉、〈打狗港景觀〉、〈打狗港景觀1871〉等照片,昔日中式、西式洋房消逝不在,取而代之是高樓林立及填海造路的新生地。踱步至旗津沙灘礁岩旁,比照湯姆生〈竹筏〉、〈打狗竹筏〉、〈猴山山腳礁岩〉、〈浪中捕魚〉等照片,除了環形沙岸彎曲幅度的線索,要立即比對出取景位置實非容易,游永福從打狗港地圖去對照,除了現為哈馬星的地方,幾無類似場景,但真正地點卻在之後現地比對旗津海水浴場而正式定案,曲折迭起的過程如辦案般精彩。我們來到現場,弧形海岸線環抱著海天一色,除了浪的波紋外,並無他物,但卻有動態的風傳來,而湯姆生的照片裡,竹筏點點,理應是動態的景致,但卻傳遞出寧靜致遠的靜態感。

湯姆生〈竹筏〉現地對照97ca43fd954372acdf435363e6908eae.jpg威震天南

2207977604db6f311b54c53351f2ad23.jpg

最後比對的是〈猴山山腳礁岩〉這一張,鄰近的礁岩在日治時期為了外海防波堤的興建已遭開挖,遺留下1901年打狗港外海量水標,這是為了觀測比較水位及潮差。我們走上這歷史的階梯,海水拍打著沿岸,週而復始。涂大哥貼心地為我們準備斗笠,依照照片中人物雙手抱胸的姿態,拍攝照片向湯姆生致敬,結束這半天的湯姆生行腳之旅。

湯姆生〈猴山山腳礁岩〉現地對照d606fc8a6cba15f92a5d0d87c5af74c5.jpg

1901年打狗港外海量水標

566b66858cf86473b4022da82361d5e7.jpg

14e5358b4cbb71ba5a04425678adc5ae.jpg

3f99c51b028811fe81d49705ce252cb9.jpg

以前的星空隧道,變成海底世界。

3f0e1ce65858b37a28f7f08a1b395113.jpg望著湛藍的海水,遙想當年湯姆生的旅行,他來臺只短短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從台灣府(台南)朝內山地區行走,行經拔馬、崗仔林、木柵、柑仔林、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枋寮等地,拍攝了50多張極為難得的影像,讓我們藉此瞭解十九世紀末的南台灣,在一位西方人眼中的觀點,而這些更有助於幫助我們認識及理解當時的風土文化。這些照片,不但是珍貴的史料,更是精緻的藝術。藉由游永福老師的著作,勾起了探詢湯姆生照片的興致,期待能再走訪其他現地,增進對生育我們的台灣寶島更多理解與關懷。

附註:

總督府1900年5月先在哨船頭街內海,設置量水標開始驗潮。1901年9月在旗後山海岸,再設置外海量水標開始驗潮,同時觀測比較水位及潮差。這兩個量水標,稱為打狗港內海量水標及打狗港外海量水標。1903年設置的打狗驗潮場的新儀器功能,已完全取代1900年內海量水標的舊功能,因此內海量水標在某一時期拆除。位於旗後山南側礁岩上的1901年外海量水標,屬於築港時期的工程用途。戰後因旗後山劃入軍事管制區,此外海量水標停止使用從此被遺忘,不屬於港務公司財產,軍方也不知用途。

資料引自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24087277811220/permalink/2958009111085688/


留言

預設頭像


  • Jovi Ho的頭像 Jovi Ho

    引用錯誤 ~ 1903年打狗驗潮場 → 正確是 ~ 1901年打狗港外海量水標

    總督府1900年5月先在哨船頭街內海,設置量水標開始驗潮。1901年9月在旗後山海岸,再設置外海量水標開始驗潮,同時觀測比較水位及潮差。這兩個量水標,稱為打狗港內海量水標及打狗港外海量水標。1903年設置的打狗驗潮場的新儀器功能,已完全取代1900年內海量水標的舊功能,因此內海量水標在某一時期拆除。位於旗後山南側礁岩上的1901年外海量水標,屬於築港時期的工程用途。戰後因旗後山劃入軍事管制區,此外海量水標停止使用從此被遺忘,不屬於港務公司財產,軍方也不知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