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裝備】山海圳短程—內海之路 裝備分享

d26fe3b7a00df266c7378408334bd55c.jpg


上一篇:【路線】山海圳短程—內海之路 綜合討論篇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走完山海圳國家綠道的內海之路後,就來淺談一下裝備吧。有些山友可能會想說,我都買了幾萬元的高級登山裝備了,用來走平地應該是綽綽有餘吧。確實很多登山裝備是可以拿來沿用的,但山路和平地的狀況還是有點不一樣,首先平地不像山上隨著海拔提升而溫度下降,大馬路沒有遮蔭會比較容易曬傷與中暑;在同樣的地方太陽直射下,柏油路水泥地比草地的溫度高出許多,溫差會高達10 度以上,加上平地不自覺走快會提昇摩擦生熱的效應,也就容易讓腳起水泡。所以登山裝備相較之下更重視保暖與堅牢保護,用來克服嚴峻的山地氣候與地型,而平地健走裝備更重觀防曬、散熱與舒適性。拿登山裝備走平地是殺雞用牛刀反而不順手,穿又重又悶的登山鞋來走烈日下的平地是自討苦吃,還不如穿拖鞋!

eddf221622eb32bdf0bc5e316e4422a5.jpg▲ 這次除了獲邀體驗山海圳國家綠道之外,還有接受 Columbia 運動服裝公司的贊助,包括 UPF50 快排遮陽帽、涼感快排短袖、UPF50 涼感快排袖套、HATANA 防水健走鞋,主要是防曬排汗的裝備,所以我也就挑了一個正值大暑期間,氣溫攝氏 27-34 度的「好天氣」去測試,紫外線指數 15,11 以上代表極高,15 代表頭殼壞去才會在烈日下長時間行走,果然我去的時候路上都沒有半個行人,不用擔心有路人甲搶道搶鏡真是太好了。以下的裝備說明主要也是個人針對夏季的晴天做準備,分為🍚食、👗衣、🏘住、🚶行、其他類做介紹,供各位網友參考。



🍚

◈  行動糧:除了真的很喜歡自己煮的人以外,不然是不需要再帶鍋具增加額外的重量,天氣很熱食材也很容易壞掉。行動糧也是看個人習慣可帶可不帶,單日行程我是習慣早餐吃飽點,中餐用行動糧吃個不會餓,晚餐再吃好一點犒賞自己的人。走內海之路只要有做點功課,知道哪裡有餐飲店與便利商店是不會餓到啦。

◈  水壺:防止中暑要不斷透過排汗散熱,水分的補充很重要的,我算起來一天就喝了5,000cc 以上,靠自己帶是很重的負擔,還好內海之路約每 5-8 公里就有個服務據點可補水,所以每一站有喝飽,再帶個水壺就很夠用了,但要注意每個服務據點的開館日期與時段,走全程或怕遇到閉館的就多帶一瓶,喜歡炎炎夏日喝點冰的可以攜帶保溫瓶,雖然重了點,但有些站的飲水機是可裝冰水的,在烈日下行走時能隨時喝口涼的,能同時滿足身體與精神上的需求,汗量大的人可加點鹽或運動飲料補充一下電解質



👗
a5b60ef0c1f5ba381787ae46df531785.jpg▲ 從頭到腳分別是 Columbia UPF50 快排遮陽帽、圍脖、Columbia 涼感快排短袖、Columbia UPF50 涼感快排袖套、手套、登山褲、五指襪、Columbia HATANA 防水健走鞋。


夏天長途健走最怕的是中暑,曬傷、起水泡與筋膜炎都還能補救,中暑昏倒是真的會出人命的,中暑又分熱衰竭與熱暈厥,熱衰竭是身體因四周炎熱持續出汗,且未適當補充鹽分和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熱暈厥則是因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跑到四肢和周邊血管,導致腦部血流不足,出現暫時性的暈眩。預防中暑最重要的就是儘量不要在午間炎熱的時段劇烈運動,還有適當大量水分與礦物質幫助排汗散,士官長和體育老師都知道溫度太熱就要停止烈日下操課了,只有山友講不聽一直走。曾經我也是夏天就出不了冷氣房的人,比較有在爬山以後,漸漸知道怎麼穿著保護自己,把自己全身包得密不透光,讓紫外線不會直接照射身體;再來就是身上的衣著一定要有排汗功能,這樣才能透過汗水的蒸發快速讓體溫下降,如果衣服流汗又不透氣,那種濕熱的體感也會嚴重影響走路的意顯,還會增加中暑的風險。

◈  遮陽帽:頭部是最直接承受午間陽光直曬的部份,所以也是防曬最重要的部位,這次試用的 Columbia UPF50 快排遮陽帽樣式正是我喜歡的漁夫帽款式,全面都有防護到,除了正面之外,其他三面都有透氣孔,兼具美觀與性能,如果是鴨舌帽款的話,後頸及側邊最好有附防曬布片包圍。

c4290cb7f63cf69b52ce373d59c26bbb.jpg

93de4757afd07273bd649d3d1d9b9d0a.jpg

▲ 所謂 UPF 是指「紫外線防護係數」,50代表能阻絕 98% 的陽光,換句話說,只有 2%的紫外線能接觸到皮膚,不是只有 50%的防禦力喔。


2901817033e20ebed6e8ae8b6d894ea2.jpg

df75a8b6a814f4ec562cc2fedb10ff99.jpg

▲ 後面有一個束結,可依個人頭型尺寸調整適配。這頂防曬帽比一般的帽子更輕薄,我實際試用的感覺是不會悶熱,多數帽子在這種天氣下戴完都像洗完頭一樣全濕了,這頂帽子能明顯感覺到透氣的差異性。

 
◈  墨鏡:除了防曬外,也保護眼睛免受紫外線傷害,尤其是從山走到海的,下午時段會往太陽下山的方向走,陽光會直射眼睛,我這次其實沒有帶墨鏡,原因是整理行李時找不到。

◈  圍脖:雖然已經有戴遮陽帽了,不過因為陽光反射以及晨昏低角度光線的問題,還是有可能會被照到臉和脖子,不想抹防曬油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遮起來,在運動行進間我還會在裡面放一個口罩架,讓呼吸更順暢。Columbia 也有幾款遮陽帽是有附可拆式遮陽布片,加強後頸與兩側的防護,不習慣圍脖緊束感的可以考慮該款式,也比較通風好呼吸。

◈  上衣:軀幹是僅次是雙下肢表面積最大的部份,也是流汗時會感到最不舒服的部位,所以上衣的排汗功能也很重要,我想一般山友通常都有好幾件排汗衫穿搭了。Columbia 涼感快排短袖我個人穿起來的感覺是排汗功能真的很不錯,走一走就自然快乾
5586d860a166bd6c83df6089b0984587.jpg▲ Columbia 涼感快排短袖,靠近看可以看到排汗的細孔設計。


0ade88990cfc3600cd8cfad77e03568e.jpg

▲ 兩天一夜的行程我只有帶這件上衣,晚上洗隔天就乾了,也沒有異味產生,有這種快排功能的衣服就可以少帶一件替換衣服減輕重量。


◈  袖套:我個人還蠻喜歡用袖套的,防曬又透氣,不用時好拆又好收藏,所以幾乎都沒有買長袖的排汗杉,都拿短袖+袖套來做搭配。

64cf40fb107d25f98242c135e86999cb.jpg

634710d6196b5e403f6f2955145011bd.jpg

▲ 這次試用的是 Columbia UPF50 涼感快排袖套,因為袖套的布料一般都比衣服輕薄許多,所以就更強調輕薄透氣的同時有兼顧防曬防紫布線的功能,我拿到的是沒有拇指孔和小口袋的款式,如果有拇指孔的話,下拉會比較能固定,至於小口袋應該是拿來放手機的。


e344ba12eb77e7a5b3e7257e13197bd0.jpg▲ 覺得 Columbia 設計的袖套給料挺大方的,可以拉得很高,不像一些平價的袖套都給到手肘上面一點而已,上衣袖長不夠的話就會讓日光有機可乘,讓上臂多一圈曬痕。


f601fd270e6ddf9790153e1066d89fdd.jpg

1915b7b178fd25ee19ceaac7489a76cd.jpg

▲ 看到內側的藍色圓點時我還在想是不是我穿反了,這個是 Columbia 的獨家設計,排汗的功能比一般的排汗袖套更強


我是個懶人,所以不管是不是要手洗的衣物,習慣每次裝備用完就直接丟洗衣機洗,這兩個禮拜 Columbia 的防曬帽、上衣和袖套用洗衣機洗了幾次,我覺得名牌貴一點是真的有它的道理,做工細緻完全沒有脫線,布料也很堅固不會變型,在耐用性上,真的不是我之前買一堆當消耗品的平價商品可以比的。一般配件在防曬與透氣上本來是種兩難,但 Columbia 的科技設計確實有兼顧這兩點,我是靠大量喝水與排汗來撐過紫外線指數 15、攝氏 34 度的天氣,午間也沒什麼休息,行走過程都沒什麼積汗的悶濕感,走完全程有防護的部分都沒有曬更黑,如果你覺得我黑,那是因為我本來就蠻黑的了。

◈  手套:用來補足袖套沒有覆蓋的部份,雖然 Columbia UPF50 涼感快排袖套也可以往下拉到蓋住第一指節的部份,不過白色的我比較怕弄髒,個人還是比較習慣再戴個手套比較靈活方便,不必再拉來拉去的。
a6c8b5aeb77bcd8f71170c0c026fd57d.jpg▲ 我算是黑肉底的,但不代表無法曬得更黑,這張照片是走完隔兩天拍的,再過了3個禮拜後還是有明顯色差,可見在南部夏天太陽底下走一天有多可怕。這次為了便於操作攝影器材,所以只有穿露指手套,比較周全的防曬做法還是戴全指手套。

◈  褲子:登山褲、運動長褲或壓縮褲也可以,最好有排汗功能避免濕診,不要為了通風穿短褲,很容易曬傷


◈  內衣褲:男生跟體型較寬的人要注意大熱天兩腿長時間走路摩擦可能會燒檔,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都練成鐵該邊了,不習慣長途走路的人為了預防,內褲最好是穿運動型的,會頻繁摩擦的地方定時塗點凡士林,或改穿壓縮褲也很有幫助。



🏘 

◈  替換衣物:有要前一晚睡臨近旅館方便清早出發,或走完想就地休息,隔天接其他行程的人再帶就好了。在炎炎夏季裡,衣服脫水完晾一夜就會乾得差不多了,陰天就算沒乾透,衣服有排汗功能的穿上身,也一下子就乾掉了,所以如果投宿點有脫水機或洗衣機的話,只要帶替換內衣褲和輕便睡衣就行了,減少不必要的重量


◈  黏土耳塞:睡大通舖的好幫手,助你一夜好眠,會認床的可以請家醫科醫師開點輕劑量的安眠藥,保持充足的睡眠是很重要的。


🚶

◈  健走鞋:雖然不像女生那樣鞋櫃擺滿滿的,但以男生來說我的鞋子還算多的,除了休閒鞋與皮鞋外,各式運動鞋像高筒與低筒的登山鞋、跑鞋、羽球鞋、籃球鞋、自行車鞋都有買,這樣還有必要再加一雙健走鞋嗎?我本來也以為沒必要,但後來我去跟隨大甲媽祖與白沙屯媽祖全程進香繞境後我改觀了,會覺得沒差是因為走的時間距離還不夠長,很多人信誓旦旦要徒步走完全程全廟,但走個兩天就因為起水泡或筋膜炎敗陣下來,就是選錯了鞋子,健走鞋還是有它獨特的用途,不是其他鞋可以取代的,姑且不論可單日完成的內海之路,要全程徒步走完山海圳的人真的要認真考慮投資一雙健走鞋,爬郊山、徒步環湖或環離島、進香也有機會用到。


b0835ab27a96a5afa7c0a41f32b1f8e0.jpg▲ 千里始於足下,好的健走鞋是成功的一半。(Columbia HATANA 防水健走鞋)

首先健走鞋跟登山鞋就不用比了,在平地贏登山鞋也是勝之不武,以比較相近的跑步鞋來比較,跑步鞋版型比較重視合腳與包覆性,鞋底相對較薄走輕量化路線,這是為了競技而特化的。而健走鞋比跑步鞋寬鬆,如果人長時間處於行走的狀態,腳比較容易浮腫,所以健走鞋的鞋內設計成更寬鬆舒適的環境;健走鞋鞋墊的部份也比較厚實一些,這樣會更增加對腳掌的保護以避免筋膜炎,重量雖然較一般跑步鞋重,但也只能說魚與熊掌無法兼得,如果是跟球鞋與登山鞋比那就算輕很多;健走鞋也更重視透氣性,避免鞋內濕熱使腳起水泡,有的健走鞋甚至是設計成類似涼鞋的款式讓鞋底更通風,不過防水與防護的效果就沒那麼好,各有利弊。
71137eaac97ff4b9a8338a9e0ee4365d.jpg▲ Columbia HATANA 防水健走鞋不只正面及左右側有大面積的透氣孔,連鞋舌都有做透氣的設計。

02e9f495e5324c3a3b153b53446b54ef.jpg

2b58520563633b4da56f97c1c2ab2156.jpg

▲ 多天的健走行程有時會遇到下雨或涉溪行程,所以這雙健走鞋特地設計了防水功能,內海之路聽起來和水很近,但除非下雨或特地離開路徑,不然是一滴水都不會碰到的,所以我是沒什麼機會做長時間實地測試。不過後來我在漁光島的沙灘上行走時,鞋子是沒有被潑濕,幾天後穿這鞋騎機車遇到午後雷陣雨1小時,鞋內也是乾的,透氣與防水是兩難的設計,強化透氣的同時還能防潑水與防雨是真的蠻強的,鞋子不會被淋濕,就不會讓腳底皮膚產生皺摺變脆弱,也就能大幅減少水泡的產生機會。

3da83914fc4c471a1d44a98ffd09f55d.jpg▲  鞋底有類似巧克力胎的設計增加抓地力,這種設計的好處就是可以適應更多元的路面,面對比較嚴苛的地型也沒有一定要換鞋。


5628de8101bee5cc6add69f24292c7bf.jpg

▲  內海之路主要是走在柏油或水泥路面,落葉也都掃得很乾淨,沒下雨我也沒機會深入體驗它的抓地防滑功能,所以就來個玉山西峰單攻吧,證明沒有唬爛。當然我也不是說健走鞋可以取代登山鞋,登山鞋在山路地型更穩固具保護力,但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用健走鞋撐一下是還可以的,不然走全程的話,我自己是不太想在背包裡額外放一雙登山鞋,再從台江揹到上東埔替換。


3e6597fabe35cb9c98abec2062d2ebde.jpg

11a80e19c69ab11029a43cbde4e1e95d.jpg

▲ 我個覺得好的鞋就是不會在旅途中讓我感覺到它的存在,這點 Columbia HATANA 防水健走鞋有做到,鞋型與鞋底很柔軟適足,鞋內空間受力平均,也不會太重,造成後段舉步維艱的感覺,走完隔天腳踝也沒有酸痛的感覺。因為貨品寄來離出發日只有三天,本來我還擔心沒時間馴鞋直接上會不會磨腳,而且我的腳掌是比較寬的類型,不過後來發現擔心是多餘的,內海之路我走了兩趟,腳底都沒有起任何水泡,也沒有任何部位的皮膚有感覺特別被磨到。這種好東西很危險,用過一次就回不去,我現在歲數漸長,早就過了逞強展勇的年紀了,腳踝和膝蓋的關節保養更重要,現在省錢買便宜貨,以後還是要花更多錢看醫生。

◈  襪子:襪子在預防水泡的重要性上不輸給一雙好鞋,會起水泡還有一個原因是來自於襪子的縫線以及不夠服貼,導致襪子與皮膚反覆摩擦產生熱點,真的建議要買好一點的五指襪,立體成形沒有內縫線的,有適當彈性才會服貼,材質要透氣排汗。有人會習慣在穿一般襪前先抹一下凡士林,內層多套一件絲襪,或纏透氣膠帶,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襪子夠好就沒必要多此一舉。
6eb06b925db47bc7e9785cbcbbb243da.jpg
其他

◈  手機:手機應該大家都會帶,除了聯絡及查資料,也做為查看地圖與導航之用,內海之路全程手機都收得到訊號,確定目的地後可直接使用 google 地圖定點導航。

◈  急救包:急救包裡面有放綿籤、紗布、膠帶、優碘、彈繃、凡士林等,做為水泡及扭傷之處理急用,我以前有在外科擔任醫護人員,所以尚能自行處理簡單的運動創傷,不知道的人就上網看影片學一下。前陣子我去逛街時莫名其妙被一個道路落差+排水孔絆倒,走了幾百里崎嶇山路都沒事,卻在市區街道馬前失蹄,過了一個禮拜多才痊癒,真是豈有此理,所以不要以為平地就沒陷阱,簡單的急救裝備還是要帶著以防萬一,就算裝備萬全,有時水泡它還是會很莫名其妙地冒出來,山海圳可不像媽祖進香繞境沿路都有急救站喔,遇狀況有隨身攜帶包紮工具就能及時處理撐到終點站。


◈  口罩:雖然現在散步已經不用戴口罩了,但搭大眾運輸工具與進入室內還是要戴,走在鬧區大馬路也可防空氣污染,不想圍脖時拿來防曬也好,多帶一兩個備用以防遺失。

◈  口罩架:支撐換氣空間,讓行進時的呼吸更加順暢,避免缺氧暈炫與提昇運動表現。

◈  塑膠袋:分類衣服以及裝拉圾用。

◈  錢包:證件以及悠遊卡有可能會用到,錢當然要帶。

◈  衛生紙:不解釋。

◈  背包:以上裝備背包 30~40L 的就很夠用了,好的背包也有助於排汗和減少肩部負擔,提升長途旅程的舒適性,所以背包的選擇也是蠻重要的。

以下是非必要的

◈  相機:相機全套裝備雖然頗重,但我還是習慣帶微單眼和兩三顆鏡頭替換,姑且不論成像品質的差異,這樣可節省手機拍照用電,省得再帶行動電源。

◈  腳架:獨行自拍會用到的,輕便型的就好。


◈  行動電源、充電器:沒有一直滑手機,導航只聽語音的話,電量一般是夠撐一天,不太需要行動電源。充電器除了過夜使用外,在各大服務據點只要肯開口說自己是來徒步走山海圳的,通常都願意讓你在休息時加減充點電

◈  備用手機:就算手機臨時壞了沒地圖導航,在內海之路是不至於迷路到要打電話叫救援,我自己在爬山或長途健行都會帶個備用的以防萬一,手機裡面都要下載離線地圖和 GPX,路徑明顯的地方迷路根本是不應該發生的事,真的無法理解每年還是一直在重覆發生那麼多的迷路山難。


◈  雨衣:如果是爬中級山或高山,不管什麼季節,就算下雨機率是零,我都還是都會放件雨衣壓箱底,萬一要在山裡迫降過夜,都還可以當臨時保暖衣用。但平地比較不像山區多雨,而且除了冬天也不太可能發生失溫的狀況,所以如果氣象預報下雨機率很低,雨衣是可以不用帶的。


結語

旅途行程充不充實,花費多少都是其次的,真的會影響完成與否的是病痛傷害,長途健走的四大敵人:曬傷、中暑、水泡、筋膜炎,預防的裝備真的不能馬虎。雖然該帶的還是要帶,但要像徒步環島或跟隨媽祖進香遶境那樣,帶著一堆家當再用菜籃車拖著走,我是覺得大可不必啦,能輕量化就盡量輕量化,負重愈重水泡與筋膜炎的風險也會增加,內海之路主要是走在都市鄉鎮裡,所以不像在荒郊野外一樣有錢沒地方花,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能解決很多事情,能買的就盡量不要褙,有需要的話叫計程車或送餐也是可以的,真的不必把朝聖之旅硬弄成苦行之旅,而好的裝備對於旅途絕對是有很大幫助的,最後再次感謝 Columbia 運動服裝公司贊助這次的裝備,讓這次旅途順利完成,也謝謝健行筆記提供這個機會,讓我有機會推廣山海圳這台灣人的朝聖之旅。


因山海圳充滿故事,礙於篇幅長度及閱讀的舒適度,踩線心得分為前、中、後篇;另外還有綜合討論篇以及裝備篇做全方面的分享,有想走訪山海圳—內海之路的讀者們可點及以下連結繼續看下去喔!


本計劃由 Columbia、健行筆記共同推動

c63281c185d15775579ba6de2a60edd7.png



責任編輯:Hannah

圖片來源:山腳貓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