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被蛇咬到怎麼辦?

  • 蘇敏兒
  • 68,530次點閱
(圖/123rf)
 

毒蛇咬傷到院前的初步處置,雖然仍有許多爭論,但目前醫學認為下列原則是有幫助的。

1. 保持鎮靜,避免亂動肢體
記住咬傷時間,慌亂及緊張反而加速蛇毒的吸收。告訴自已,目前醫學發達,在台灣因毒蛇咬傷死亡者,已經很少了。

2. 儘可能觀察並認清蛇的形狀、顏色及其它可能的特徵
若只有自已一人時,則不要去追打毒蛇。記得辨認何种毒蛇,有助於診斷,但並非必要的。即使不知那種毒蛇咬傷,常可治療成功。

3. 移除肢體上可能束縛物
包括戒指、手環等,以避免肢體腫脹後,使肢體的傷害加重。

4. 患肢保持低於心臟之位置
以夾板或護木固定患肢使其不能亂動。

5. 在心臟及傷口之間給予壓迫性包紮
特別是神經毒蛇咬傷,儘快以具彈性的衣料等,在心臟及傷口之間給予壓迫性包紮,不要束太緊,須要容許手指頭伸入的空間且維持血流暢通。

6. 儘速就醫
儘速就醫是最重要的初步處置步驟,不要有任何延遲。充份利用行動電話或無線電馬上呼叫最近的緊急醫療網及119,可得到立即的救治。

 

以前許多做法,目前醫學認為是有傷害的,千萬不要再使用。略述於下﹕

1. 避免以口吸:以免口內有傷口,而造成援救者毒害或病人之傷口感染。

2. 勿使用橡皮止血帶或其它物質而阻斷動靜脈血流:反易造成使肢體腫脹壞死更加厲害。

3. 不要切開局部傷口:毒液常注入較深部組織且吸收快速,因此切開傷口並無法將毒液清出,易造成感染或切割方式錯誤會使瘉合不良。

4. 不要使用冰敷或電擊:反使血管收縮或壞死,局部血液循環變差,使肢體腫脹壞死更加惡化。

5. 不要喝酒或咖啡、茶刺激性物質:以免促進血液循環反而使毒液吸收更快。

 

毒蛇中毒的毒理機轉

1. 出血性毒蛇:青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咬傷率最高)、龜殼花(Trimeresuurus mucrosquamatus)、百步蛇(Agkistrodon acutus,因毒液量較多,在以往致死率最高)

出血性毒蛇所含的毒素主要有 phsopholipase A2(龜殼花)、fibrinogenase(龜殼花)、抗凝血醣蛋白、促凝血醣蛋白(百步蛇、青竹絲)等。此等毒素可造成咬傷處腫脹、淤血、疼痛;嚴重時並可導致血凝不全、全身性出血等症狀。高濃度的出血性毒蛇毒素也有可能導致促進凝血之作用。

2. 神經性毒蛇:眼鏡蛇(Naja naja atra)、雨傘節(Bungarus multicinctus,致死率亦高)

神經性毒蛇之毒素主要有 cobrotoxin(眼鏡蛇)、心臟毒素(眼鏡蛇)、phospholipase A(眼鏡蛇)、α-及β-bungarotoxin(雨傘節)等毒素。此種毒素可以作用於運動神經與肌肉接合處,而造成橫紋肌不收縮,迅速導致呼吸麻痺。

3. 混合性毒蛇:鎖(鏈)蛇(Vipera russell Formosensis)、海蛇

混合性毒蛇之毒素則甚為複雜,包括凝血、溶血毒、神經毒、心臟毒(海蛇)、肌肉毒(海蛇)等,因此可造成神經毒性與出血症狀。

 

毒蛇咬傷之臨床症狀

1. 出血性毒蛇咬傷後
一般於30分鐘至一小時內,即產生局部腫脹、淤血、疼痛、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若未經治療,則腫脹會迅速由咬傷處向上擴展,並可能導致水泡形成、肌肉壞死、血壓下降、昏迷或休克全身性症狀。在出血性毒蛇中,以百步蛇之病兆蔓延速度最快。

2. 神經性毒蛇咬傷後
傷口少見疼痛、腫脹、淤血等症狀(但眼鏡蛇仍有可能產生);且如有傷口腫脹,亦不似出血性毒蛇一般會擴散。主要症狀常是複視、眼瞼下垂,其後在數十分鐘至一、二小時內產生吞嚥困難、肌肉無力痙縮、瞳孔擴大、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

※ 資料來源: 長庚醫院醫學報告、知識小百科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