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環臺北一周,北臺灣登山健行古道

     

     書名:環臺北一周,北臺灣登山健行古道

     作者: 鄭文正 

     出版社:書泉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25日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強調低碳的、樂活的、人文的、歷史的登山、健行旅遊書。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樂活、養生,然而,「環臺北一周」已不再只是一項「壯舉」,而是在環臺北淺山郊野的步道網中,踏查出承載人文歷史的綠色廊道。而這健行旅遊的節點,就是在這綠色廊道上彼此串聯的「里山」。

書中所記載的步道、山徑未必是知名的古道,但都承載了許多過去的人文歷史,在這些步道中,仍可目睹當時歷史發展與現代文明風景交錯或重逢的場景。

 

作者簡介

鄭文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

  • 曾任教
    台北市立建國高中化學專任教師
    台灣省立基隆女子高中化學專任教師
  • 曾擔任
    高山嚮導
    北投社區大學步道行動教室講師
    七股鹽博物館、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豆食博物館等博物館及遊樂園的規劃設計
  • 曾出版
    高中化學教科書
    臺灣鄉土化學教材

數十年前,年輕人盛行郊遊活動。每逢假日,臺北近郊山區,在大樹下、山坡上,常見十幾、二十個男女學生,甚至年輕的上班族,圍坐玩「丟手帕」、「大風吹」等遊戲。為了達到郊遊的目的,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走個七、八公里才到達目的地,是司空見慣的事。很難想像,在今日人跡罕見的陽明山區大尖山上,假日會有上百的人群走向山頂。

筆者在基隆任教期間,參加登山前輩姜興周主任組織的登山隊,攀登百岳。近年再度回到臺北近郊山徑,並開始進行和山俓相關的人文歷史資料蒐集探勘,遂集結成書。

 

我們的祖先約在一萬多年前,冰河海降時期,走過「陸橋」,渡過瀉湖、海灣,隨著動、植物的遷徙足跡,移居至此;數千年來,在山之崖、水之邊,與大自然共存,演進出我們先民的史前文化。

數百年來,更多的人,渡海來台,在火成岩做基石的北山下,在那幾經更替的大河沖積平原上登陸。而在不同族群的爭戰與和平的輪替中,群山與郊野留下了諸多戰火遺址。這些遺址如同戰紀,陳述了當年在戰火摧殘下,生民塗炭的血淚往事;也留下了開拓家園的遺跡,這些蹟跡陳述了先民當年蓽路藍縷的勇氣與智慧。

本書撰寫的目的,即是希冀讀者能經由短篇故事的閱讀,重新感受台灣人在那個時代的生命經驗,進而瞭解歷史對人無可逃避的的衝擊。祈盼藉著本書的出版與讀者戶外親身的踏讀體驗,讓大台北地區的人文風景成為大地美學展示場的一部份,而近郊淺山則成為戶外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中,喜愛閱讀人文歷史的朋友,在走入歷史的場景時,能與歷史連結,經由解讀、體悟、感知、內化到文化的再提昇,也為這一代找出歷史的定位。

台灣本島,只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那就是清末的乙未戰爭。而在乙未戰爭後,緊接而來的便是以農民為主的抗日戰事。這些戰事規模雖小,卻更能突顯黎民因大環境劇變,對遭逢的苦難的反抗。至於故事情節,是先經由歷史文獻解構,再書寫而成,祈盼讀者能以此角度重塑歷史細微的輪廓,如此方能見微知著。

二次大戰後,德國人及義大利人視納粹為戰犯,唯獨有些日本人仍只感受戰敗後的恥辱感,並非對戰爭的殘酷後果打心底產生是非感。所以本書的歷史資料主要便取材自1895年至1900年的日治初期,若我們能從閱讀及行旅中,體悟戰爭對人性的泯滅是多麼的殘酷,或許,在承平的時代,寄情於山林,更能體悟和平的可貴,也才能產生對永續和平的願景。

在這場戰爭中有無數的先民犧牲了性命,企圖能讓子孫有尊嚴的活下去,就因為他們失敗了,作為後代的我們更應該心存感激,珍惜自己,也珍惜這塊土地。希望乙未戰爭是台灣島內唯一的,也是最後一次戰爭。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同樣的一片山河,同樣的地理環境,經由走向郊野的親身體驗,我們可以和先人在同一場景中呼吸,一同感受悲歡離合,而這一切,都得從我們的足下開始朗讀。今昔相比,故事中的人物不願被統治,奔馳在山裏,尋找他們已失去的心靈故鄉─大清,而今日的愛山者在山裏,又何嘗不是在尋訪自己的心靈故鄉─自由,而這自由是需要在和平的條件下才擁有的。相信歷史的縱軸,與這塊土地的橫軸,超越時空,在我們的心靈交會時,當會展現出屬於四度空間的大塊風景。

何妨讓我們能共同為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塊土地的過去點燈,踏查出更多的歷史軌跡。看得到我們的來時路,是不是更能看清楚我們未來的方向?

*本書書介由書泉提供

 

我要買書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