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手作之道-聽古道說歷史故事

編按:台灣有不少原住民祖居的返家之路與日治時期的警備道路高度重疊,與當時日人「理蕃政策」有關,例如宜蘭南澳古道及花蓮瓦拉米古道,兩處至今仍保留不少原民部落及日治時期的遺跡,如部落舊家屋、沿等高線修築的警備道、鑿開石壁後修築的通道、駐在所等。

f7819bd07911a6e92edeed0672d73d2b.jpg(圖/千里步道協會)fd360aaffcd0e005f7bdfba4dcbc7dcc.jpg(圖/BingHung Lee)
📍南澳古道 
單程里程:3公里
往返時間:3小時
落差:100公尺
詳細資訊
📍瓦拉米步道
單趟里程:14公里
往返時間:10小時
落差:460公尺
 更多詳細資訊


📍瓦拉米步道

瓦拉米步道因沿途長滿蕨類,又有「蕨之道」的雅稱。由於這條步道是八通關古道東段的其中一段,除了可看到布農族舊社外,還有日治時代的佳心駐在所、日警殉職紀念碑等遺跡。

瓦拉米步道至瓦拉米山屋的路段是平緩好走的大眾路線,可直達豪華的瓦拉米山屋,不少山友會前往當地露營或野餐,但這條路線需入園申請,因此行前最好先做好準備工作。

e1ad77a18c4b439573b3333bdd1a2865.jpg瓦拉米步道上的布農舊社石板屋。(圖/BingHung Lee)

瓦拉米山屋後的古道路徑破碎,非大眾路線,但沿途的十里駐在所等遺跡可以見到過去日警生活的遺跡,也是大分布農族人返鄉尋根的必經道路。

9364055cb2ebaf9d379c2bbd405d7abe.jpg散落在十里駐在所地基的碎碗,應是日警當時生活的遺跡。(圖/Yen-Hsi Lai)

📍南澳古道 

前身為日治時期舊武塔道路「南澳古道」,是泰雅族莎韻(Sayun)傳說的故鄉。故事雖然在後世的考據下,已被澄清是日治時期官方渲染的宣傳,但莎韻真有其人的事實仍吸引不少愛好歷史的山友前往探訪、挖掘莎韻曾經走過的道路,最知名者莫過於已故銀行家、登山家林克孝。

4918a7d335848c67ef1fa84202e19dd0.jpg老武塔國小的階梯。(圖/千里步道協會)

林克孝深受莎韻的故事所吸引,立志要探尋出莎韻當年回家的道路,並出版了《找路:月光˙沙韻˙Klesan》描述找路的歷程,然而林克孝在2011年不幸於探勘過程中殞命,為這條古道又添了一份悵然的傳奇故事。

這條充滿故事的南澳古道近年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參與修復,為了保留原始面貌,修復工法盡量以當地石材為主,不特別說明甚至看不出現代修復的痕跡,是山腰古道護坡工藝的極致展現。

手作之道—山腰古道的護坡工藝

本文摘自: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

作者:徐銘謙(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aaf9fcffe59a8231120560a1746597b2.jpg南澳古道。(圖/千里步道協會)

南澳古道的前身是日治時期舊武塔道路,由於警備道路的特性就是沿著等高線修築,力求平緩好行,據說以前在此駐守的日警,還能騎自行車通行,其平緩程度可見一斑。

為求平緩,因此其修築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凸起來的挖平,凹下去的墊高,因此部分路段還會看到「浮築路」的工法遺留;遇到岩壁,則用鑿開壁面的方式形成足供通行的寬度。為確保通行品質,日警還會組織沿線部落負責各自傳統領域範圍的段落,舉辦清潔道路比賽,讓路線常保暢通、穩固。

0ed4ae02ab4e59742b870921bf7452cc.jpg南澳古道楠子駐在所旁的浮築路。(圖/洪光君)

然而,當部落陸續遷徙下山,無人照顧維護的古道,歷經六十年的風災、大雨、地震,原本 脆弱易崩的地質,遂成柔腸寸斷,若崩塌嚴重,只有高繞改道一途。由於全線是沿著等高線開鑿的山腰古道,所以上邊坡土石埋沒路面、下邊坡路基崩塌、邊坡淘刷等是較為常見的問題。

17be7aa2c0a3a6ef7197063478a867a4.jpg南澳古道上的日治時代舊橋石柱遺跡。(圖/千里步道協會)

沿線石材豐富,所以修復的工法和材料都以石材為主。為了維持平緩的古道特色,護坡是主要的修復工作,多以砌石護坡為主,在較少塊 石的部分則以橫木護坡替代,以維持一定的路幅。若崩塌過於嚴重產生落差或高繞,則以砌石階梯來改善。即使改道,也力求在昔日耕地之間找到較為平緩的路線,昔日耕地 也有砌石駁坎遺跡可以利用。

由於都是以現地石材、類似的工法修復,因而若不特別言明,可能會以為是昔日的遺留。

11814c8c59bfa353ded813d026021cbf.jpg砌石護坡。(圖/顏歸真)

砌石護坡 步道因土石崩落遭到掩蓋,將土石清除後,利用崩落的石材以砌石駁坎的方式 保護上下邊坡

fe1f9b483c5d33b780abe89466761d48.jpg浮築路。(圖/顏歸真)

浮築路:於溝壑過溪、地形凹陷處或需改善坡度時,利用塊石自原地形雙邊向上砌石,並逐層回填夯實,使路基結構穩固,形成堤狀路,將低窪地的坡度轉為平緩,是日治時期因運補物資及戰略需要,為避免設置階梯常出現的工法。

0e746440de06b60e73c5ec0da597b701.jpg橫木護坡。(圖/千里步道協會)

橫木護坡 :當步道下邊坡流失,且附近塊石資源不足,則以現地的原木作為骨材置於步道 邊緣,打入木樁固定,回填夯實,即可恢復原有的路幅。

57e524ddf36804cfd3d1beddd6f6cd76.jpg砌石階梯。(圖/千里步道協會)

砌石階梯 :日治時期的警備道因有運送物資、砲車 等功能,通常不會設置階梯,而是將坡拉長變緩,但因為步道長期無人維護,崩塌的土石掩蓋原有步道後導致坡度變 陡難行。考量與計算過後,在適當的位 置設置砌石階梯,並在下邊坡砌石駁坎 保護階梯本體。


書籍

cf3578bdbb0e7bc6e551751577046248.jpg

書名: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
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06日

497f43132d5b4ab1ca1e693ae74be655.png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


  • 地瓜的頭像 地瓜

    這週四1/13晚上在台北的登山補給站有一場分享會喔!歡迎讀者們一起來參與

    https://fb.me/e/1VhqXF4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