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臺灣燈塔紀行系列 - 彼岸浮圖

清乾隆年間,西元1775年,在澎湖西嶼立起了一座「七級浮圖」,這座高約15公尺的石塔,頂端以牡蠣殼為罩,燃油閃耀,寓以佛力庇佑往來臺灣、廈門之間的帆船與本地漁家在霧茫之中,與潮湧拚搏時,能一帆風順,救度爾等能安渡彼岸,史書皆以此為中國燈塔的嚆矢。然而,作為「海洋哨兵」,指引航路安全的現代燈塔,卻要等到清末鴉片戰爭之後,才真正發展起來。 

清末時,列強相近扣關,海關為了豐厚的關稅收入與保障船隻海上航行安全而籌辦航路燈塔建設,最先完成的是進出上海港的燈標設施,而後是依航路重要性沿著華南和華北的海岸線逐次佈建。 

澎湖西嶼上的漁翁島燈塔是台海上第一座洋式燈塔,而後因為開放口岸貿易,鵝鑾鼻、旗后、淡水燈塔等陸續建置。這是清末以來,臺灣地區燈塔出現的時代背景,一部台灣燈塔史,其實也是理解台灣與世界關係發展的變遷史。

※ 更多內容,請看大愛電視發現節目粉絲頁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