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帶路】李偉文:尋找百變陽明山的奇特與豐富
全世界很難找到國家公園是位在人口稠密的首都裡,更特別的是不管是從住家或緊張忙碌的辦公室,只要搭上大眾交通運輸系統,幾十分鐘之內就可以到達陽明山國家公園。
也因為非常方便,國家公園裡的各項措施又規劃得非常完整,可以說是老少閑宜,足以容納不同需求的民眾,因此每年入園的人數非常多,大家不知不覺把它當成街頭巷尾的鄰里公園,忘了陽明山國家公園地質景觀的奇特與自然人文史蹟的豐富,實在是非常可惜。
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火山地形及其特徵保持得非常完整
(圖/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首先,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台灣本島唯一的火山地形(另外一個是龜山島),而且所有屬於火山的特徵都保持得非常完整,七星山、大屯山都跟日本富士山一樣是最標準的錐形火山,而紗帽山是鐘狀火山體,磺嘴山、向天山都還留有完整的火山口,而凹陷的火山口蓄水成湖,就是火口湖,如向天池、磺嘴池就是。
火山在三十年萬前停止噴發後,地底的熱源透過斷層混合了地下水,氣體由地表噴出就是大油坑小油坑、馬槽的噴氣景觀。當年火山噴發時的熔岩若堵塞了河道,積水成湖稱為堰塞湖,竹子湖跟冷水坑就是古代形成的堰塞湖,只是因為百年來的開發利用而乾涸了。
七星山西北麓的小油坑火山噴氣口,以及竹子湖地區的梯田地景等景觀(圖/健行筆記)
第二個特點是陽明山雖然海拔並不高,從二百公尺到最高峰七星山一千一百二十公尺,但是因為火山活動形成的特殊植被跟秋冬的東北季風與春夏來自西南方的季風影響,此地的地形與生態都非常豐富。
縱橫連綿的山脈,數百條的溪流,難以計數的溪谷與瀑布,還有盆地,斷崖、地洞……非常多樣的景觀變化;在植被方面,海拔九百公尺以上是草原景觀,以台灣箭竹包籜矢竹跟芒草為主,海拔五百至九百公尺是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是昆欄樹、大葉楠、紅楠……等,大多為天然林或經演替更新過的近似天然林,其中以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幾乎從未受過人為干擾,最為天然與原始,物種也非常豐富。海拔五百公尺以下是亞熱帶林,特別的是,在日治時期因為日本人喜歡泡湯,當他們發現這裡有豐富的地熱與溫泉資源後,在此開設溫泉俱樂部,也設立公共浴場,規模在亞洲是數一數二的,也因為把這裡經營成度假勝地,所以也在陽明山前山及後山公園裡,廣種櫻花、杜鵑、及各種稀有植物,至今每到春天,上陽明山賞花也成了台灣民眾的儀式,而到了秋天,較高海拔滿山遍野的芒草增添了不少歷史的滄桑之歎!
其實蠻神奇的是,陽明山明明從清朝時採硫磺,隨後漢人進入開始農耕開墾,日治時期除了成為度假勝地外,這裡還有大規模的軍事活動,比如簡大獅曾在擎天崗集結了數千個兵力,利用金包里古道的天險,廣闢山寨對抗日軍,打了好幾個月才投降,之後日軍在此修築古道運送大砲。到了二次大戰時,也在此挖掘了好幾千個散兵坑及防空壕,地下碉堡…等等,到了國民政府來台,軍方也在此興建許多營舍、碉堡……陽明山可以說是經過人為高度干擾開發的地方,可是民眾上山健行或做自然觀察與體驗,卻都能有非常滿意的感受與收穫。
擎天崗自古即為軍事重地,步道沿線可看到碉堡等遺跡
(圖/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以國家公園的標準來說,面積並不大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之所以有這麼豐富的生態與景觀,除了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很認真維護之外,東北季風與複雜地形交互作用造成的微地形氣候也很有關係,更能讓人有百變陽明山的驚歎!比如海拔並不高的陽明山卻看得到雲海,或者前一刻陽光普照天清氣朗,下一刻轉個山徑,卻雲霧繚繞伸手不見五指。
小觀音山(圖/李偉文)
陽明山還有一條非常知名的魚路古道,這條古道的發現,以及後續的修護與整建復原,引發了台灣尋找古道的運動,三十多年來,全台灣已有數百條被記錄與維護的古道。
就像魚路古道一樣,每條古道一定是從一個或一群人的故事開始,我們也能知道我們腳下的這個駁坎,某個歷史上的知名人物也曾在此歇腳,山徑古道除了地理上可以連結二個地方之外,也可從空間走向時間,走向古人的生活場景產生更多思古幽情的歷史情感。
金包里大路城門,為早期限制人們進入城內軍事要塞所設置的關卡(圖/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其實自然與人文歷史,在我的觀點,從來不是分開的,因為所有人類的生存,以及發展出的產業與歷史,一定是跟當地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比如說台北陽明山的魚路古道,就是住在金山靠海邊的老百姓捕了魚之後,辛苦地將漁獲從金山到士林在崎嶇的山路裡走36公里。不過,魚路古道不只擔著魚的魚夫在走,包括種茶葉的農夫,還有採硫礦的礦工……許許多多自然物產,在祖先的肩上挑著。
憨丙厝地,清朝早期的雜貨店,販賣草鞋、飯粥、糕餅、簡易器具等以服務過往旅客(圖/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許顏橋,於魚路古道經上磺溪的西面最寬處修築的石板橋,避免運茶過溪時濺濕茶葉而影響品質(圖/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當然,也有的古道作用比較單純,比如陽明山水圳古道是先民用來灌溉農田以及生活中使用的水源。
目前陽明山國家公園正在推廣十六條適合一般大眾登山健行的步道,不過,雖然這些步道的指標很清楚,但是若不小心岔離主道,還是很容易在地形多變且摻雜獸徑的林地裡迷路,因此學會使用離線地圖,並且結伴同行,是登山健行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我們也要了解從事任何戶外活動都有一定的風險,但是只要我們具備相關的知識,了解大自然,就可以將危險降到最低。
大部分的意外,除了輕忽之外,都來自於我們的知識不足。
我們要了解大自然,而不是要害怕大自然,我們要謙卑地接近大自然,才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名人帶路: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長期為臺灣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教育貢獻一己心力,荒野保護協會吸引了無數的志工與孩子,希望藉由在大自然中觀察、學習,讓更多民眾了解腳下的這片土地,共同守護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