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4/06/23
-
回程日期2024/06/23
-
相關路線
我們很慶幸 ,知道「根」在那裡,
知福、惜福 、
不忘本、 不忘恩、不忘初心
良久社山 / 良久社
走一條布農族尋根之路
2024 D0623 消失的布農族卓社群良久社/ 良久社山
我喜歡的歌 : drunk tex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Ec_169ywY
「人生如白駒過隙,倘不及時行樂,則老大徒傷悲」
及時行事、及時行樂
人生苦短,想做甚麼就做吧
共 11.00 公里 / 5 小時 18 分鐘
高度上升 844 公尺 / 高度下降 774 公尺 / 最高海拔 1505 公尺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trail&act=gpx_detail&id=3321487
2024 D0623 良久社山/良久社 GPX
我們前一晚入住 : 南投武界景觀茶園露營區
電話 : 096641299
位置較裡面,環境很乾淨,老闆算我們一人 $350,物超所值
晨霧在山與山之間,搭起一道鵲橋,
山靈靈,水悠悠
橋的一頭通往明天,一頭回到昨晚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清晨時分 ,茶園間雲海起伏,
阡陌層層 , 雲霧翻騰
放眼望去,彷若仙境一般
眼前,並不是甚麼出神入化的美景,更非名山勝水
卻出奇的平靜,簡單與直接,我很喜歡這裡,
真想來這裡沉迷個三天三夜,
甚麼都不做 ,也會是一種享受,
想著想著就錯過了,做著做著就成功了
漫步在雲端 , 大概就是這種樣子吧
薄霧漫漫 ,緩緩地飄來 ,又悄悄散去,
原來, 這就是一直愛山的理由
搞屁 , 自己還是那麼容易感動
近期興起「布農族尋根之路」 : 良久山社/良久山
從 卓社林道東支線進入, 距離不遠 , 原路來回,
於是規劃 D1 下午 先開車到 「南投武界景觀茶園」 露營一晚
D2 : 開車前往 卓社林道 ,探訪 良久社山 與 良久社
原路來回 大約 5 小時,
這裡是 雲熙茶山景觀露營區
高海拔茶園山區
走舊投71線於卓社隧道前右轉、陡上接卓社林道
武界舊投71線 荒蕪16年 2022 年修復通車
卓社林道 :
卓社林道位於南投縣仁愛鄉,屬濁水溪及烏溪流域集水區,途經埔里事業 區及濁水溪事業區範圍,
與武界林道同為過去埔里地區附近重要林業作業道路,
目前起點位於投71縣道卓社隧道附近舊武界林道路線上,
路線蜿蜒於濁水溪上游栗栖溪右岸,林道沿線山壁由板岩、頁岩所構成,地質情況相當破碎,
林道總長度約為18公里,全線皆可通行車輛。本林道可攀登水頭山、大尖山及水社大山東稜線等區域,
於林道里程5K前路旁有一處民國66年所設台灣杉及肖楠採穗園,
13K為過去的承租戶所立良久林場與良久瀑布石碑,以及往景點石城谷的岔路,
目前卓社林道里程樁標示只到14K為止,之後路段沿線路況較差,某些路段位於母岩岩層上。
from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先說一下「卓社林道」的路況,需要高底盤的車,
6/23 我們開的是 Toyota RAV4 2WD,卓社林道7.3k處(土地公)崩塌,
只能停在 6.8 k,要開4WD 就可開過去
2WD : 只能停在 6.8 k
4WD : 可以開到 8.2 K 東支線交會處
單趟比預定多踢 1.4 K 林道 ,來回就 2.8 K,
不過還好 , 平緩好走的林道,
右側可見 南三段 , 遠遠的那座是 心心念念的 「東巒大山」
深知,再見遙遙無期,
如果你問我 : 哪座高山最難忘
那就是 「東巒大山」
看過一次你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起點位於「萬大卡社道」的東支線 , 現稱「卓社林道」
爬過 「甘卓萬群峰線」的山友,對於 「卓社林道」肯定不陌生
探訪「 良久社山 與 良久社」 , 要先了解這裡的歷史
找到這 「原住民族文獻」中的這篇文章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384
良久社約處於海拔900公尺處,整齊的屋舍點綴於開闊的山稜上,
像是遺世獨立的桃花源
良久社也是部分武界布農族人的米亞桑(mai-asang舊部落)
卓社林道8.6k 主線/東支線林道叉路口處,取左入 東支線
良久社路口,
往東支線廢棄林道路況尚佳,
百岳在走, 走過的台灣伐木林道 ,應該不少
卓社東支線 這樣的路況,五星級的
騎機車來也沒問題的,
卓社東支線 : 二戰後因林業經營所開闢的道路
更深入到濁水溪西岸,使得進入良久社更便捷
「卓社大山」 巍峨聳立
四大障礙之「干卓萬橫斷」
而我走的是 「干卓萬 U 型谷下武界」,一條已廢棄多時 無法走的路線
水泥林道步行約2公里後,抵達可行機車之終點,
遠方是中央山脈南三段 與 令人難忘的「卓社大山」
完登百岳之後,曾有一次機會再訪「干卓萬山群峰 」,而我拒絕了
「干卓萬 U 型谷下武界」, 至今記憶永難磨滅 、刻骨銘心
如同當年全副武裝 、 安全吊帶、繩索 爬的 「黃金劍龍稜」 也是拒絕再訪
雖然如今的「黃金劍龍稜」 已是郊山路線、 繩索、布條不計其數
這麼辛苦的山 , 何必呢
痛苦的糾纏 , 烙在心裏的記憶,這樣就夠了
從海拔約1200公尺開始下坡,這裡有一處髮夾彎
岔路口,樹上掛著一個廢棄的塑膠信箱,
人去樓已空,徒留信箱等一封遲來的信
大約從海拔 1500 公尺 ,下切到 991 公尺
落差 500 ~ 600 公尺
去程是下切, 回程是上爬
這裡是腰繞路 與 登良久社山的岔路
去程走右側爬一小坡 ,回程我們走腰繞就不登良久社山
樹林間ㄧ段陡下,然後沿稜線爬上
良久社山 海拔1080公尺 補藤三六山字森林點
其實, 只是一小山崙,獨立山峰
倘若不是有下載航跡,可能就錯過 良久社山
良久社山 屋牆之疊石駁坎
良久社名稱是紀錄大正10年(1921年)2月29日良久社蕃童教育所成立,
在日本本土漢字地名則有「良久良久」,
良久社之由來應是在大正九年(1920)臺灣行政區域變革時,
許多地名以發音相似的日文漢字命名而造成。
屋牆之疊石駁坎 非常壯觀 有好多層
根據《新高郡管內概況》、《能高郡管內概況》及《高砂族授產年報》
記載:「昭和6年12月至昭和7年4月(1931年至1932年)修築自巴庫拉斯至萬大社警備道,
全長9里(約35.3公里);昭和7年4月設置良久社警察官吏駐在所,
散佈於卓社大山山腳下的阿桑來嘎社(asang-laiga)、帕那帕南社(panapanan)
及黑老社(hilau)此三社全部一起沿著拉庫拉庫山東方的萬大卡社道路遷移到此,
後來稱此地為良久社,
獎勵集團定地耕種,食衣住改良計畫教化善導,至昭和8年(1933年)時共移住30戶431人」
集團移住政策到了昭和9年(1934年)更有目標性實施,警務局理蕃課擬定「蕃人移住十箇年計畫」,
預計在十年內遷移4,649 戶30,052人。昭和13年(1938年)為了支援中國戰場的物資,
日本政府組織山地開發調查委員會,派員到良久社調查可作為軍需物資的植物資源;
三年後,臺中州警察部長兼軍司令官滿富俊美也來到良久社視察,還集合了360餘名社眾宣示一番後,
然後進行「銃後奉公」,即後方支援的戰爭任務。眾人捐了5張鹿皮給軍司令,
當時一公斤的獸皮大約0.6元,一石米則約24元。根據良久社教育所小學生的愛林文章,
此地森林並不茂盛,水源不足,水田耕作困難;
日式教育深入到部落,在深山的學童能以流利的日文書寫部落的情況:
續往下走,有一平台,整齊且大片駁坎,此即良久社家屋遺址
分布數十間家屋,屋社頹廢只剩地基、屋牆之疊石駁坎
良久社警官駐在所遺址
警官駐在所石板階梯
續往下走 平坦腹地
日治時期良久社蕃童教育所
教育所升旗台 仍掛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
升旗台下方立有「卓社群尋根祖居地立碑紀念」石碑
教育所升旗台及尋根紀念碑。Taki「社」Tudu「卓」
下方分布數十間家屋,屋社只剩地基
寬廣的腹地平台,旁邊有二處帆布遮成的簡易廁所
這裡沒有水源,近期有山社來此處 露營 ,需背水
爬文 2023 年 久美國小布農族學生
「久美國小布農族」學生 曾來此處 2天1夜尋根
探訪消失的良久社
「良久社」位於大尖山東方的卓社林道深處(舊稱萬大卡社道),
位在南投林管處濁水溪事業區第40、41林班
我們沒去找 : 文文社
回程我們走一小段 日治時期的萬大卡社警備道,回到 良久社山 岔路
所以也沒去看南投縣政府編號25、26、27之水泥柱
去程是下坡 回程就上坡
僅岔路一段陡上樹林接上 就是緩上坡的林道
算是好走的路線
如果開4WD 車 就不需多踢幾公里的林道
卓社林道目前仍在疏木中,山路窄小且顛簸
一定要高低盤的車 , 為了來良久社 特地去加裝底盤
卓社林道7.3k處(土地公)崩塌,且 常有落石,這裡2WD 車爬不上去
步行請小心並快速通過
探訪良久,就是一段奇妙的緣分,
緣分不是撿石頭遊戲, 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錯過了,也不一定就有機會遇見更好的人
只有變成了更好的自己,人生才會更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