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黃家小隊八通關古道全段+華巴諾砲台-布農史地讀行首部曲(中集)

  • 黃家小隊
  • 1,249 次點閱
  • 9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第三日2021-01-26杜鵑營地→南營地→大水窟山屋→托馬斯營地。 

0530起床,推薦這個營地,在鬆軟松針地毯上紮營真是一大享受。

4d520a89d3632316809dcd0bbf7fef4f.png0702收拾好帳棚,前往美麗的大水窟山屋 

0718前往南營地路上,有一些崩塌地形,昨日下午取水時有經過

35305371367b60d9ea622cac49c2ddbd.png

取水路上也有危險崩壁

0724水源瀑布,小心濕滑,踏石而過,再拉繩上登

730轉彎處,是欣賞達芬尖山以及玉山群峰的好地方,感覺鹿山與達芬尖只是隔著荖濃溪上游,並不遠。

 0736崩塌地形 

 3fd1c19c1937dc00f7deda87ad6712ef.png

0743另一崩塌地形,有長拉繩 

 b128f451f1239dccc8341da4363c9956.png

 

0749[往大水窟4]公里指示鐵牌 

0755大轉彎處休息,眼前的中央山脈由南二段蜿蜒到南一段,十分壯闊。 c2b4ffb75a22b29ee3b1c1803be6a8fc.png

此際,直昇機轟隆轟隆飛過,應該有出事吧。f0cba9c015c5e47a332b922718ee09d5.png

0809大水窟山與南營地1.5公里的三叉路口,我們繼續前行 

0836地上出現一副水鹿枯骨。 

0840南營地(海拔3240公尺),大休。水源就在前面古道上,原本預計昨晚住這邊,但是這裡比較冷,杜鵑營地乾燥又避風。此處留著大量酒瓶,可以想見以前天氣寒冷,需要飲酒禦寒 d839f2726fb866c497f59e17072bc074.png

營地地面平坦,四周駁坎完整,大家開始吃水果並濾水。地上有個野獸頭骨,還有兩個鐵製的大夾子,看起像似超大獸夾,應該可以夾大象了吧!豪伯說這是以前的垃圾桶,後來廢棄生鏽。左上方的大山頭是大水窟山。老爸,講起鹿野忠雄與布農族人從駒盆山縱走秀姑巒山,再登上大水窟山下切至南駐在所的一些趣事。我們於駁坎旁拿著酒瓶拍照後離開。

ded19e6d255bc4a7a752185d44628d37.png
 f229984c99f81b891947c01a3340c431.png

f99f3e67b8485f44083247e6e26365cc.png南駐在所遺址

0916出發,繞過山腰,前方兩山鞍部處就是大水窟池,有一明顯的古道路徑上切,右方的達芬尖山像似拇指尖般很可愛,陪伴著我們。95af7d0b5678644005bf8f189451945f.png

1000大水窟(布農語:Oniyap),又名大水窟池,是臺灣一座高山湖泊,位於大水窟山東南方約6公里處,地處花蓮縣卓溪鄉與南投縣信義鄉之交界,為八通關越嶺古道必經之地。c7e4994dfa69e387bb8e2d46ce7dbd1e.png

5180a9148375c1c9ad8ed85d0c22a723.png大水窟池,還有一點兒水,上面有大小塊的浮冰,其實還夠一個小隊伍使用。我們站在州廳界舊址的駁坎上拍照,這裡有通訊。此時視野很棒,可以清晰看到秀馬連峰到大水窟山,東邊是馬博橫斷等山頭,草坡上東北角是清朝古道的越嶺點。

8cd81e077e7851437c3da64f393a4998.png

84455b3cf4365874102a782d0a2b2d99.png194cbbebedde4439c9a7e057ae6d5abd.png玩夠了之後,到山屋避暑,開始吃餅乾,左前方的皇冠山頭是新康山,一路陪伴我們出南安。 

1030出發,大水窟門口有兩條路,往左是往大水窟駐在所的古道,另外往上走是往南大水窟山的南二段大路,我們直接切左。沿途是轉紅的馬醉木和松樹及刺柏等,應該是東段古道封閉10年,路少人走就這樣長滿刺柏等植物,與南一段的狀況類似。 

1051大水窟駐在所遺址,海拔3175m,從左邊繞過樹林進入。八通關越道路在此翻越中央山脈主稜,是八通關越道路全線最高的警察據點。 

調查報告指出:駐在所座落於道路谷側的肩狀稜上,三面是陡峭的坡地與斷崖,落成初期的駐在所四周設有外覆圓木的夯土厚牆、牆上設置帶刺鐵絲網,牆內空地上再設置一圈削尖木柵做為副防禦設施,這些是隘勇線時代常見的作法,是沿襲自隘勇線戰鬥經驗的防禦思維。地面上有木屋遺跡,這已經不是日本駐在所遺蹟,而是1994年玉管處蓋的山屋,後來在1999年的颱風倒榻。888e56685e2637c614342343029c80f9.png 

老爸說:百年前駐在所剛設立時,冬天會被風雪掩蓋,駐紮的警察會在冬天遷往東邊的米亞桑駐在所居住,等到春天才回來。但是我們一月底前往不僅無雪,白天氣溫還有十幾度,可見地球暖化多嚴重。 

地面上有酒瓶,還有礙子以及破碎瓷器,地面有鐵器,四周的展望非常好,我們一起站在石牆上,以秀姑巒山及馬博橫斷為背景拍照。 

離開大水窟駐在所,到抱崖之間,對我們來說是一條未知的路段,就勇敢地往前行吧。 f294d75f43bda5ccfda4f994447909ea.png

1102小鐵橋,棧橋從托馬斯那頭算過來,這是東段最後一個棧橋編號9號,樹根生長猴板凳。今天接下來的行程要從海拔3193公尺的大水窟下降到海拔2000公尺的托馬斯在所,所以緩下居多,部份是好走得松針古道,部份是連綿的崩塌地。 

1153一個開闊處,大概是布農族人的一處耕地,有中華電信的訊號牌,翻過中央山脈往東走,除了這裡,接下來的幾天行動電話將沒有訊號,直到最後一天出南安之前的佳心,才會有訊號,所以大家都趕緊報平安。

 6ae72afd7cfa582d33551d77c5084c47.png

 83881900b938d8314389fb936b1c6b19.png1202老爸往下走幾十公尺,找到一處樹蔭下,開始製作高山飯糰,將頭巾拉上頭頂,有點像似日本壽司師父。因為出發前還在猶豫是否走6天還是7天行程,所以米與海苔少帶一些,導致中午只能一人包一份大手捲,阿姨有帶一些零食的小海苔,一包有5小片,我們利用它製作”小人國海苔”,一顆大概一個拇指大小。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又哈哈笑起來。登山的過程,雖然有些克難,但也是學習變通的歷程。7dd2acaca3d08b0e1b3c0d5ec6e2d677.png

小人國的飯糰

1250續行。 

1258往托馬斯5公里指示牌,沿途松林中布滿松羅,十分壯觀與幽美,有人提議要帶回去山下販售。它可是良好空氣品質的指標,帶下山也無法種活耶!2642cd0148555c4a7f8c8cd4fa2642f8.png

美麗且壯觀的松羅 

1310米亞桑駐在所遺址(距離大水窟山屋3.7K, 距離托馬斯5.6K處)。米亞桑部落不在遺址附近,應該在溪谷右側半山腰,正確的發音是買亞桑。買(MAI)是”過去的”,亞桑是”大部落”的意思,合起就是”過去有個大部落”。以前濁水溪的布農族人遷徙越過中央山脈到拉庫拉庫時,第一站就暫住在米亞桑這地方,大家族休息時,年輕人就先去預定要定居的地方準備好,再回來幫婦女與老人家遷過去(摘錄自布農族海樹兒所言)。 

依據日治時期的紀載,這裡每年十月就會結薄冰,11月底到翌年的2月會降雪,即使是盛夏之季,此地氣溫也只有18度左右。每當冬季,位置最高的大水窟駐在所冰封而無法運作時,大水窟駐在所的警察與家眷就會撤退到米亞桑這個冬季行館,高山的新年也因為人數倍增而熱絡溫暖! 

地面上寬敞平坦,都是松針與毬果,我們蹲在地上,撿起毬果一起往上拋,但是默契不好,拋了快十次才成功。1330離開a113ef616ae8fe050e1f52d4dd2e3036.png

 1406馬沙布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4.1K指示牌。古道邊有顆雙拼巨樹,我們休息拍照,駐在所平台,在古道上方,以一條大斜坡道與古道相接,老爸堅持下,大家跑上去駐在所遺址探訪一下,現場有大倒木,還有許多酒瓶,更上面有幾個小平台。

9d86c385a52e33bc97f9359f5eeaf87d.png1421出發,古道上滿地楓紅,走在厚厚的楓葉地毯十分舒服。 

1430路上開始出現巨木,這裡的環境適合紅檜圓柏巨木的生長

 bdfd7779663306ec393d637a67f7fd76.png

1515沙沙拉比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1.6K指示牌。說明牌上面寫著:為了填補托馬斯與米亞桑之間警備空隙,在1922年設置沙沙拉比駐在所。駐在所位於稜線上,是一個眺望海岸山脈的絕佳地點越嶺道至此脫離塔達芬溪左岸轉向西北,繞行米亞桑溪左岸。 

可惜,經過百年的變化,這裡已經長滿樹林,無法眺望海岸山脈,但是古道的浮築牆以及駐在所周遭的鐵絲網還很完整。 bd8e947016824f6943f59a0605bc6cc0.png

通電鐵絲網

以往為了防止布農族人攻擊駐在所或警員,刺絲網會通電,但是只有嚇阻作用,並沒有紀錄曾經讓布農族人受傷。反而紀錄上有少數的警手或漢人因誤觸而身亡。 

遺址附近有許多巨木,1525離開 

1528巨大倒木,上面有貼牌子說:由下方鑽行。 

1536離開沙沙拉比駐在所不遠,就可以看見「故花蓮港廳警手スラSuraura、アセンAsen戰死之地」碑,位於距離沙沙拉比駐在所約100公尺的越嶺道旁山側。大正十年(1921年)2月17日,托馬斯駐在所的兩名原住民警手Suraura、Asen在運送物資往大分的途中被斬首,立此碑紀念,碑前的解說牌已經毀壞看不清楚內容文字。 

1540距離托馬斯1.0公里指示牌。 

1545新崩塌處,長度約30米,沒有人踩踏的痕跡,可能是新近一株大倒木滑落,將鬆滑脆弱的路徑全部掩蓋。因為上緣細土石仍在滑落,走在最前頭的豪伯,於樹頭下等候時刻,衣服與背包都灌入了細土粉。所以我們選擇退回古道10幾米,尋找下切的路徑。從古道下切20米,下切路陡峭垂直,媽媽瞬間滑落2米的慘叫,更讓大家心驚膽跳。下切路徑從大崩塌的巨大倒木上爬過,再踩著土石,慢慢橫切,上切接回對岸的古道。

86f4cdde76c7fe4f7880b9dccab53775.png

8aedb53716fe526f56fcd274556d2a9d.png

c4dcc3fe6943c0f1e2dbc7c6a3a91965.png1615終於一個一個夥伴順利度過。宇呈哥說:這一段路,讓他再度”挫尿”!實在太危險了~ 

1628一段坍塌路段,溪溝路,需下切再上爬回古道,古道的右邊大約10公尺,有個小小水簾洞,底下有兩個接水臉盆,是附近唯一的水源。6f37815b30e1525fdbaa932479760449.png

小水簾洞水源

我們決定先重裝到托馬斯駐在所,再回來取水,因為這600公尺不好走,都是連續崩塌地。a41de9f9ef3dc936e7a8fa8e69452b8a.png

 1640遇到黑色水管與兩個空的大儲水桶,代表托馬斯快到了,這是因為先前駐在所早年曾被國家公園規畫為宿營地。大儲水桶左側有小路可下去,右側大路有整排的刺絲網,沿著刺絲網前進1分鐘,看見路標牌指著左邊為托馬斯駐在所 (距離大水窟山屋9.3K, 距離大分12.7K處)2f3eba5f8955f7dd913107e8fa7612f4.png

托馬斯,布農族語「熊很多」的意思。托馬斯是當年規模、人員、編制僅次於大分的重要駐在所,位在塔達芬溪谷北岸、托馬斯大崩壁的上方,地勢險要,同時附設有砲台,與華巴諾一北一南、瞰制著拉庫拉庫溪谷,以山砲、重機槍等優勢武力鎮壓米亞桑、太魯納斯與大分地區的布農族人。 

駐在所面積廣大,共有三層平台,平台間有三處坡道相通。長了許多高大松林,看來非常乾爽,地面鋪滿乾葉。我們紮營於第二層,正對著新康山,我們跑回水簾洞取水,後來隔天才知道往大分方向的古道上大約只要幾分鐘有小溪溝,且往回走取水並不是個好主意,因為路況實在很不好,具有危險性。這次帶回了30公升的泉水。fe1fdb7094509dad48bba0cbd2bc37af.png

第一層平台12886ad931e4efe7080ef508af737b51.png 第二層平台 

這裡留下的石牆相當壯觀,而且營地溫暖避風,正準備炊煮,媽媽忽然怪叫一聲,嚇倒所有人,原來耳朵刺痛,捉到一隻八腳怪(硬蜱),趕緊甩掉,這下換大家緊張了,因為不知道牠被丟入乾樹葉的那一角落,大家趕緊將帳篷附近的乾葉用雨鞋撥開,做出防火牆,老爸還要將這些乾葉聚集起來燒掉,效法孔明火燒籐甲兵,來個老爸火燒八角怪,但擔心會波及帳篷,所以作罷。c37279b089fcc89da0c8f76ae53034d7.png

小松叔叔說,這裡沒有硬蜱,那應該是從路上帶過來的。後來事實證明,這裡有不少的硬蜱,因為早上爸媽在帳篷睡袋上發現一隻爬行的硬蜱,並用衛生紙捏死。回家之後曬帳篷,在宇呈哥帳篷內發現一隻活硬蜱,蕭叔叔發現3隻,這是我們此行最後一天開帳,所以托馬斯有硬蜱無誤呀!c4fdb647f68ec71f4367f906121daa6a.png

研究地圖與相關資料 

晚上吃四菜一湯大餐,宇呈哥學習炒香腸,後來我們還香煎鱈魚香絲。小松叔叔先於天幕下入睡,老爸將大背包套攤開,鋪在乾葉上(那時還不知道這裡有許多硬蜱!哇!如果當時知道,痠死也不躺啦!),讓宇呈哥幫我們進行運動後推拿,放鬆筋肉。2cb8e4f5091732803b5c3894ff1b98c6.png

香煎鱈魚香絲

專業防護員按摩,深山林內僅此一家!診療結果:豪伯身體很好,媽媽手部無力,我腰腿力待鍛鍊,蕭叔叔筋骨太緊,過程中眼淚與鼻水齊發,讓大家笑倒,阿姨也類似,受診療者要大喊”投降”,才能結束拉筋等動作,好像是金庸小說小玄子與韋小寶童年在宮中比試武功的場景,哈哈。acbb63eea6227afb2e0c1b188ff7cf65.png

地上有硬蜱?!我的媽呀!

 

第四日2021-01-27托馬斯營地→塔達芬駐在所→土葛大崩壁→大分山屋 

0500爸媽手抓硬蜱的驚嚇中起床,帳篷內居然有硬蜱爬行... 

0700出發離開,告別這個可愛又可怕的超級營地。往大分方向,不多久就有幾處水源,也因為這些水源讓路徑十分破碎難走。

e0f5e9c57ccd821dc634fb7493102c0f.png 0738沿途多數破碎崩塌,路條指引之字形往下切到河谷,越過溪到對岸,有綁布條,溪水甚少,踩石而過

fd02bc3f3562d4b5aa1ac96b620a3751.png0741越過溪谷到對岸就會看到路徑上的「宮野七衛、大島三男、Katsuau、Rinoino戰死之地」三人的戰死紀念碑,接來的路徑,多數是傾斜45度的崩塌處走法 

0833抵達意西拉吊橋,吊橋旁邊是舊意西拉鐵線橋,是八通關越道路東段中聯繫拉庫拉庫南北兩岸重要的橋樑。舊鐵線橋完工於1921年,後來於1930年代重建,迄今已90年歷史。2006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考量意西拉鐵線橋具有的歷史意義,他也是僅存的日據時代吊橋,因此,決定保留舊吊橋,並在原址依傳統工法建造新吊橋。橋基至今仍穩固,但底下木頭細小甚至不見了,鐵線蜷曲,我們只能試走幾步...6a5a6ce5f54302049898b18588a3a2cc.png

00d35be145b1e5c0914b41a0b30db00b.png0845過意西拉吊橋沒多久,就來到一處大崩塌處,有紀錄說是意西拉崩壁。下方就是直下到溪谷,暴露感嚴重,還好有架設往上攀的繩索,我們就跟著繩索上攀,上切之後又下降,因為路面窄小而感到有些心驚。宇呈哥說:我這次又需要橡皮筋了!cf9b6b88c3ffa9e97be1e24353498163.png

  cdfac9c895dd84d23412644cfa0c5d3b.png

0900「仁木三十郎戰死之地」碑,位於越嶺道山谷外側,當時仁木三十郎為第一代意西拉鐵線橋南端橋頭監督工程作業進行時,遭到埋伏的布農族原住民開槍狙擊中彈身亡。此處回望意西拉吊橋與溪谷很美麗。

8daaf48fcf0f409f4a5b3a8f9ff1f131.png

9b2f4937e88fa6e863b40a82ea6c587a.png0907大倒木,大家只能用跪姿匍匐前進通過,媽媽一開始不想跪,沒想到中途被卡住讓鑽行動作更糗。

 a5dcb810fb383490174ede4d5faa66fb.png

0911意西拉駐在所。在古道上方,需往上爬上斜坡,我們爬上去探訪,此處較為潮濕與雜木林叢生,地面有石灶遺留,還有礙子與鐵絲線,可能是鐵線橋的備品。我們還研究兩個方形坑洞,猜測其用途。吃完今日水果(後面五日都是蘋果)續行。

18bc3e1e1c7fc4ce229908b49db79239.png

8ec26862af45aecc5f14e6f4e3889fce.png0933路線崩毀,有下切的指示牌,一路之字形陡下

a78b9c925c9d5938afa2f08415ff71de.png0937陡坡橫渡 

1026撿到一個猴頭骨與兩顆愛玉子 

1027轉上古道,遇到一隻大水鹿,看肚子被囓開,應該是黃猴貂做的好事

97a7b153f1ba9dea1007f6a072a594c0.png 1038抵達塔達芬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6.2K, 距離大分6.5K處),塔達芬駐在所位在古道上面約5公尺,有階梯可上,平台上樹木多而潮濕,看來並不是一個優良的營地。平台上有塊帆布與大水壺,樹頭邊有許多酒瓶。d1c05df77666cfdeb9935fd4930d553e.png

 1128土葛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7.4K,距離大分5.3K處),土葛駐在所三面是陡崖,臨古道的西南邊有90公分厚的石牆,還有當年警察利用石板所圍成的花圃遺跡。

 4cabd51dc472e193ca29ff9b7f385e96.png

404888e4b2b6bbbd9901b51591a29287.png花圃遺跡

駐在所的解說牌說明:離土葛駐在所兩分鐘路程就是土葛崩壁,是越嶺道最驚險的路段之一。土葛駐在所的下方是拉庫拉溪兩大支流塔達分溪與米亞桑溪的河流點。拍照小休息之後續行 

1138土葛崩壁的下切點,前方拉黃布條封閉。b42c05a1bd91752553e9339e923c0131.png

日本時代紀錄土葛崩壁有七段斷崖,因持續坍方,現今已變成四段相當大的坍方,大約一公里寬。在莫拉克颱風時又嚴重崩塌,這是玉管處封閉這條路段十年的主要原因。近年仍有人嘗試冒險通行,但也發生多起山難事故。我們直接往下切路段走。一段下切須往溪谷陡下約300公尺高度,再往上爬200公尺高度接回古道。 

1150一路快速陡下,腳底都快受不了。中途有一小山稜,突出的岩石頂拍照,豪伯登上拍照,往下看溪谷實在很恐怖耶!附近的杜鵑花開放了!

 b89f8aecc6e8fb4a26fbfd6465c8c1fd.png

1220一處平坦處,有垃圾與鍋子,因為靠近水源,也被利用當營地吧!取右下切

aee8345018b8ef5401072b3ebbaba530.png 1227小溪處,卸背炊煮高麗菜牛肉麵,上面水池有蝌蚪,大家脫鞋子泡腳休息,溪水冰冷具有冷敷效果。

溪溝處煮中餐81c5e49b0c4ef00ebcd57016e4f78f29.png

1320出發,一開始就是要拉繩陡上,一路都是爬升。

a48c1e4a985efa536dad47bf489fcec8.png1415接回古道,走過覺得很累,但這是條耗時但是安全的路,休息吃些餅乾後再續行。

後面到拉古拉的路徑較佳,古道右側許多是連續鑿開的岩壁,可見當時時花費的人力有多驚人!

fe9a463761708654862d5cf481a238e2.png

  1430到拉古拉橋,舊橋已經不見蹤影,新橋門頂上有塊門匾,碩大的橋樑基柱,呼應原日八通關古道舊橋的設計。

f7c84451167fe585a1df24c22b74bcd2.png

8c8fcab3fb3cac0620344f5c126a731b.png1439後面出現許多浮築橋設計,駁坎整齊而巨大 

1450拉古拉駐在所遺址(距離托馬斯11.0K,距離大分1.7K),拉古拉一說是布農族語「溫泉」的意思(如同拉庫拉庫的意思,但小松叔叔說是樟樹很多的意思),網路上提到有人探勘大分附近溪流中有溫泉的紀錄。小松叔叔不下去,直接走去大分山屋了。我們第一趟來,當然要各個遺址都探訪一遍。這個拉古拉駐在所,最特別的設計是紀錄上古道下有條48階的階梯。媽媽算過一遍,大約只有45個,可能是中間大樹橫生而漏算。26637b8a23fa8fa46dc259eae9a8bd43.png

這駐在所很大,中間平台被明顯的一道駁坎牆區隔成兩邊,地面上滿佈乾葉,還有一些廢鐵線頭。人字形駁坎與石砌階梯都很工整,保存狀況良好。12b95f685ba593b410f8f92f77cf0193.png

我們7人在階梯上玩自拍照,媽媽帶著他的新毬果入鏡,花了一些時間才大功告成。上去古道的階梯途中,老爸沒有注意到長於階梯中的大樟樹,一頭撞上去,”唭摳”一聲,眼前的天空有點旋轉起來,還好沒大礙,續行。 

1514離開駐在所幾分鐘,就遇到坍方指示牌,往下切溪谷。

 3479ccdc38d78506098026b60cb34785.png

1517[鐵線飛瀑]指示牌,眺望壯觀的大分瀑布,原本古道在日治時期建有鐵線橋,但是早已斷裂,目前還留有主鐵線橫越瀑布上源。

 45501b12d60f77e4b7766c4f23c01824.png

1518放下背包,大夥衝下去瀑布下方水潭,好好的暢飲冰涼泉水,並且拍照。紀錄上沒看過有隊伍下去瀑布戲水的,附近有一些咬人貓,需要留心。飛瀑散發芬多精,讓人心曠神怡,心情放鬆很愉快。 


cfcce3952b3427357bd05c1f33852029.png

豪伯俯衝清潭+洗臉b1a38cfd0cadaf1b58a69a97a696c733.png
1537背上重裝,度過新建棧橋,到溪谷對岸。開始爬坡然後接回古道,這一段下上切與土葛大高繞比起來算是小巫。 4d9808319bf9a2349ef1b7d1c1bf22a0.png

1547漂亮工整的浮築橋,還有個彎彎的弧度,大致上這一段浮築橋可以說是台灣之最了吧!樹林中有不少駁坎,應該是以往布農族人的家屋與田地。我們邊走邊猜,小松一定是想先去洗熱水澡…e357de9bd8b0c04565de0921517c721b.png

 1557進入翠綠的蕨類區,地面上都是野豬掘土散亂痕跡,一路直掘到大分山屋,地面上都是一陀一陀黑色粗大的大便,都是山豬幹的好事。

93c3f6b4223a99baad991da03ac4e7e3.png9f94cac51f1e35e73f9f63a7ed9f6a45.png山豬大便

1600山屋後門下方的古道梅花綻放,附近溪谷的雲霧湧上來,好似仙境。

edf51cf054f07f427ff5af5a8dc6c6fc.png

我們從山屋後側進入山屋,有隻[大分駐在所距離大水窟22K, 距離抱崖山屋11.9K]的指示牌。右側是無頂蓋的廁所,廁所旁是倉庫,還有很高的鋼架與繩索,是為了防範黑熊爬上去吃食物。前門是往瓦拉米方向。 

山屋只有一人,果不其然,小松叔叔已經洗好熱水澡,在山屋附近溜達。我們卸下裝備,附近打量一下,趁著還有陽光,將襪子等曝曬吹風一下。就開始洗澡了,浴室在山屋側門邊,屋頂設有太陽能板,天氣好時可以洗熱水澡,但蓮蓬頭已經壞掉,只能用洗臉池接熱水,廁所因水管不通有貼公告,需到附近10米外的木製廁所如廁。91063324c5c6b8969274c91585d0af46.png

 老爸與豪伯居然都洗頭,媽媽帶了一小塊水晶肥皂,滌洗身體的多日污垢剛好!輪到我與宇呈哥時已經沒熱水了,明日我們優先。

 1fb3cc8db8dd282cb22e450545c21954.png

深山中特別的溫水浴室

這山屋結構紮實,1998年台灣師大黑熊研究小組建立工寮,2002年玉管處在下層平台興建鋼骨鐵皮太陽能研究站,山屋門牌為「清水106之7號」,提供研究人員與登山客住宿之用。唯一的缺點是沒有電力,明明就有太陽能與電力儲存系統,且分電盤正常運作,但就是無供應,我們不敢隨便接電線,以免損及電力系統。豪伯拿出他的led營燈,屋內就明亮起來了。

81f7f12321a15720a1b338688e863bb4.pngda432cb3e24f68cb96b6ffc8a8932ebc.png山屋正門 

廚房有三個長條會議桌,七把鐵椅子,欠缺預期的白米,只好多吃麵類了。一邊聽音樂,一邊炊煮,大家聊聊山經,聊聊小時候的趣事,豪伯說他國中時經常騎車到處探險逛逛,原來他早期就顯露喜愛登山的性向了。老爸的童年更猛,生活在偏遠丘陵區,國小居然沒用過衛生紙,上廁所只用竹篾片。大家聽了也是又驚又好笑…還有鄉下人的農業生活方式,農閒時間的逐溪斷水塘撈魚蝦…等,真是有趣呀…bbf2fba186ad30005fc5709691652863.png

 

 

飯後泡壺茶,有需要的夥伴,繼續進行疲勞復健防護的指導,我們山屋繼續包場。 

待續...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