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黃家小隊八通關古道全段+華巴諾砲台-布農史地讀行首部曲(下集)

  • 黃家小隊
  • 1,757 次點閱
  • 9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第五日2021-01-28大分山屋→華巴諾駐在所與砲台-大分山屋

0500起床

0646出發,出正門,往瓦拉米方向往下走,一路都是浮築橋路面,當年應該非常高級有氣勢。

0655大分吊橋

 d746fd22d6e9327fbd425a40908ef6c1.png

0700過大分吊橋之後,古道接支流溪谷時,記得不越過溪,而應繼續沿溪谷往右上處,這是叉路口。若往左走,跨過溪谷的路,則是八通關越道路東段主線往抱崖山屋的路徑。在這裡,小松叔叔用布農族族語,為我們祝禱,告訴曾於此活動的祖靈們我們的目的,並庇佑此行能順利。 

 46ba61da3cb3bcc88c3a0bb72c96a48f.png

5f0e837345cb2bdf59465908fcf80f32.png 

0702出發上登。華巴諾支線是四條八通關越道路支線中路況最好的,原本可運送大砲上山的古道,前端於溪谷附近已經崩塌,所以目前是另闢小路上切溪谷上方接回古道。我們下載的航跡檔到中途就直接上切,但我們決定跟著布條走,接回古道。從大分吊橋海拔約1260公尺至華巴諾砲台需爬升670公尺高度,來回約需4-5小時,我們上登約2小時下山約1小時40分。(中間還有大家上大號的時間) 

 

0847馬斯博爾駐在所遺址,附近荒煙漫草,僅剩駁坎,國家公園也沒有設置指標,很容易錯過,但平台還可以找到酒瓶,算是可以辨識的標的。「馬斯博爾」布農族語"狹窄的溪谷",是1922年增建的駐在所,距離華巴諾砲台相當近。

 7b196a1e7dedf1f238f4b4d708293cb6.png

 

馬斯博爾駐在所遺址

 

0915之後就連續之字形上坡,上方的豪伯已經在呼喊了,他說草叢中有許多硬蜱,他身上已經彈走5.6隻。大家聞知色變,猶豫要不要穿雨褲,後來還是沒穿,因為駐在所上面似乎沒有。

 f493fe7cf35dfd06c3926f131431d3ae.png

 

之字形上坡

 

0919快要到山頂時,出現駁坎圍牆。這是很令人驚豔與期待的駐在所古蹟(海拔1924公尺),因為整個八通關古道主線不管是東段或是西段,都已無日據駐在所的木屋遺跡,有一說是早年戒嚴時期,政府怕盜匪躲到山上居住,所以將之燒毀;另一說是因天災人禍燒毀。

 ec0dc32a88c9ea10626bf06ccba34c58.png

 

仰望駁坎

 

現在整個八通關主線上已無任何駐在所的木頭遺跡殘存,僅剩石砌台階和駁坎遺跡。來到華巴諾能見到完整未倒塌的木屋建築與大砲,真是感動,這些文化遺產應該加以保存,以免持續受到人為或天然的毀損。

 

「華巴諾Vavano」布農族語"蜜蜂Vano很多"的意思,但是此地真正地名是Ruhuman,意思是雲霧繚繞。建築物有四棟,分別是木造雙併官舍1棟、木造廁所1棟(已倒塌)、駐在所辦公室以及砲庫。

 b774e434ce9bddbc2eafce0673c9af68.png

 

砲庫與砲座最吸引我們,這火砲可是大有來歷,歷經14800公里運到這座島上的荒山砲台,原本1903年由俄國聖彼得堡的工廠製造,日俄戰爭時,戰勝的日本俘獲的戰利品。其中六門發配予台灣總督府討伐原住民,從旅順運到台灣,一門於1920年配付於華巴諾駐在所。砲庫門口地板鋪設大片石板,目前砲身、砲架與移動桿仍在,只是砲輪已經不見,整體保存狀況良好。地面上還有一些零件,我們試著組合油壓桿,希望後繼登臨的山友可以愛護它。

 7e62dd4ac6bc0e71642c3a09dadb857b.png

ab9100090fc6405dc3f1ef23426129bf.png不論從建築形制、保存現況、及其歷史意義來看,華巴諾駐在所可謂拉庫拉庫溪流域內,最重要的日人遺跡,見證百年前布農族人受殖民統治的傷痛歷程。

 9c292d56fdcf79faf41e7fc0480c5796.png

 8f94b0205661f058be7c5d402b2618bc.png

 e98b5671485d9ada8979cf5e3347b407.png

昔日砲台與火砲的老照片

 

官舍的客室、窗前有細木欄杆,呈現當時日人的木工技藝以及對生活美感的追求。附近還有蓄水池與爐灶、木炭窯等遺構。內部有許多清酒瓶、鑄鐵鍋以及杯碗瓷器等生活器皿。

 d3378d945b304285b0a3672561b3732b.png

 

 

 

窗前細木欄杆

 71239bf85555235190215dc381935ead.png

 91e4048a5ce092921207ad66433f894d.png

豪伯四處探尋三角點,兩邊高地都無所獲,一端是寬稜,可以通往到新仙山,先前有紀錄可與新康橫斷連走,溪谷對岸就是新仙山、連理山等連稜,西邊有南雙頭山等。今日天氣好,可以瞰視伊霍霍溪谷及拉庫拉庫兩處溪谷,火砲射程涵蓋附近重要布農部落,當年也因華巴諾砲台的設立,這些在火砲射程內的布農族部落才紛紛繳械順從,不再對抗。但請和過程,也發生了托西佑社滅族事件,造成該社23位壯丁與頭目妻子被集體處決的慘案。 

 6793c1a936c1ff1baf626be113bffa78.png

 

門前有個廢棄鐵桶與鐵罐,豪伯童心未泯,效法拇指姑娘坐入桶中,真是可愛呀!

  db1cfec0162abbb4132b523e36a5843f.png

 

 

 

老爸將小隊布旗掛在官舍的門口前,下方綁著兩罐清酒,大家一起合照,豪伯說:這裡改為"黃家小酒館"好了!生意一定興隆!

 b07a6b57fc766dce3adb48ef5873bd33.png

 

這邊光線好,大家依依不捨,四處尋覓與拍照,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一個半小時,該準備下山了。 

 

1035順著步道下去不久,左側有「高谷米吉戰死之地」碑遺址,是紀念大分駐在所巡查高谷米吉,1920年12月24日擔任監督建築材料運輸工作時,就在華巴諾駐在所下方不遠處,遭到埋伏的布農壯丁射殺。這個木造的戰死之碑已經腐巧消失,僅臺基殘存,上面有幾個空酒瓶聊以致祭。

 0c90d93fa4746ac46ea31cbf95f143eb.png

 

1045順著馬斯博爾駐在所的之字形路線下山,但下山路跡有時較不清晰,會走錯,得切回來。沿途豪伯用登山杖擊打草叢,我想這樣硬蜱都會被驚醒吧!走在後面的人豈不是更危險!沿途有一隻碩大的山豬前方衝下去,這裡山高水深,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84d0d7d20a6d54986b6296f2806763dd.png

 

1147走回溪谷 

 

1209大分吊橋,過吊橋後,左側山坡上有顆山字基石。

 

1218「殉職者之碑」,楊南郡老師推測此碑主要是紀念大正四年到九年(1915-1920)之間大分駐在所警員殉難。此碑地點號稱"大分玄關",是大分警察舉行迎送花蓮港廳長官儀式的地點,從這邊開始便正式進入大分地區。

 2edd3958a393d55f450b470f4f7e57f8.png

1227回到山屋,開始煮乾麵,伴料是芝麻醬與生鮮的小黃瓜。下午是悠閒的時段,大家閒聊聽音樂,還做個大雞蛋布丁,另外一壺薑糖西米露,有冰品有熱飲,真是享受。想洗澡的人就去洗澡,然後啤酒桌上晒衣服,感覺是渡假村的逍遙旅遊。 

aa2466d037efcd08eff06d8956aab613.png冰鎮雞蛋布丁

1545胡混一下午之後,我們到上面兩層平台的探探。大分駐在所號稱「東段首都」,是巨型駐在所,在1911年初設,是拉庫拉庫流域最偏遠的駐在所,1915年大分事件爆發時,警察全數被殺,駐在所也被焚毀。1920年底八通關古道快修建完畢,大分駐在所復設,駐在所分為三層,每層高差約三公尺。下層為駐在所平台;中層為官舍平台;上層為武德殿平台,南方則有彈藥倉庫。

 0700e943cd7e2157e9f0e67a4dcb80a7.png

 23d0fe6b9558aa98f79bcf46b920f892.png

 

 

中層平台與上層平台,目前已無建築物遺跡,梅花於邊緣開放,顯得很空曠孤寂。最上層平台南方有一石砌牆包圍的建築,中間有一水泥建築物,是唯一殘留的大分駐在所彈藥庫,裡面隔成兩小間,還有一些木製的槍托架仍然完好,我們將登山杖置入,模擬當年放置槍枝的位置,一小間大約可放置30把槍械。

 7cb83ca7bfe14048a7aabe8f0c1f4900.png

 e2c4ae83500770803aa6f57ae4fc87fa.png

 

五個男人,以登山杖模仿當年日人操槍情形,挺好玩的。豪伯說:這群人在武德殿,看起來武德盡失。哈哈!

 5f0fbcf0df5560bd199ce13ef5c365c4.png

 

五人不見武德,比較像似"五漢廢言"!

 

大家於最高層駁坎台階上拍照,做出日本警官的嚴肅模樣。豪伯的樣子最像!

 c24dc9f1bf4bc6fb3073234c56f4a9d2.png

 

注意右上角的豪伯喔!

 

之後我們於上層平台,以前方的新山屋及遠處的雲.山為背景,拍跳躍照,有背面照,有左側跳躍,右側跳躍…,因為難以取得一致性畫面,總要連續拍攝許多次才能成功,希望明早不要膝腿無力才好!

 6c9b3bf6c056c7f1d17a22ed362a6941.png

 60318e587070ec55c93818739abbfb5c.png

6a8214fd3ed7cd36a81aacb0956cd790.png

 

 拍完之後再去中層平台巨大駁坎上排排座,希望可以拍出”那些年”的年輕味道~ 

 a3b989dccc935289a56bcc1478e43c9d.png

豪伯找到一座木製指示牌,指往塔芬池11.3公里,以往走南二段時,也曾看到對向有這指示牌,很好奇兩處怎著相連?下山查閱資料,發現這段的紀錄鮮少,只有黑熊研究者或巡山員偶爾會走耶! 

 

1630天快黑了,趕緊下去「大分尋常高等小學校」舊學堂遺址,它是當年八通關東段唯一供日本人就讀的小學,可見這裡工作人員之多。往小學裡面走,在平台的門口階梯下方往下走,家屋附近有另外兩個紀念碑-「殉難諸士之碑」「納靈之碑」,我們四出分頭尋找,終於尋獲。

 

「殉難諸士之碑」立於1929年,指的是日警或是建築工程人員。「納靈之碑」沒有建造日期,碑座身裡用水泥鑲嵌著酒瓶,碑前有3瓶空酒瓶致祭。有一說這紀念碑是為紀念大分屠殺事件死去的托西佑社布農族人,因為日本警察與工人都有紀念碑,卻沒有為死去的布農族人立的碑,因此駐在所有些警察會常夢到穿著布農族傳統服飾的布農族人在此遊蕩,但是一下就化為血流成河的畫面,為了消彌警察之間的恐懼,於是建了這個「納靈之碑」。

 7ce294ff76de7484f82842294a3b4717.png

 

小學堂正門往下走

 6d2baac22a3bdb24e9148d1f8ea6c975.png

 

老爸帶領大家祝禱一番:大意是:向曾於此地活動的生靈們,說明我們來此登山與學習,抱著崇敬與探索學習的心情來到此地,若有不敬冒犯之處,尚祈原宥。 

 

附近就是布農家屋,有一些方形洞孔,小松叔叔認為可能是放置頭顱或是物品的地方,若有錯誤,尚請指教。附近巒大花楸轉紅煞是美麗,卻也透露出種淒美陰森感覺,天色漸暗回山屋吧!

 0caa545647c153b509b58e20607d9326.png

 

地面石板與駁坎,都被山豬破壞,甚至駁坎都傾倒,連廁所門高低差都無法正常啟閉,下山要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呈報此一現象,請他們派個獵人來處理一下,喔!不是,應該是派巡山員,以免持續破壞遺跡。  

 f259c28b196346c04e134be600eb8f19.png

176e96609afa75b67f426e787f5c8bf7.png被山豬拱土破碎的地面與建物等

 

晚上有大餐,米飯及酸辣麵,還有三樣菜色及薑爆雞等,外加豪伯製作的高粱酒烤烏魚子,深山中還有海鮮佐酒,真讚!

 b39f9a3af1844d3365984d9cbbee4011.png

 

  8dc73082e678d8c04f8a9452b8be3e90.png

 

 

第六日2021-01-29大分山屋→多美麗麗駐在所-抱崖山屋

 

0500起床,天氣陰,雲深霧濃,天氣不好囉!

 

0654出發,告別可愛的山屋,要翻越多美麗稜線了

 f05c8800509f5f2bbf49515df3b50065.png

 

0700大分吊橋,過吊橋後,過溪,會有指示牌上切多美麗山的高繞路。 

 cfe8b7f4440264932b4a1f064fd507b6.png

 

0732看見駁坎,應該是布農族的家屋 

 

0739下切河谷,之後就不斷陡上拉繩

 5e23f08b137b5f8137a1fe60756d1eda.png

 

0746"大分往抱崖10.3公里"木樁,後面又一路標寫著: 往"大分山屋1.9公里",往"多美麗4.8公里",往"抱崖10.1公里",不久開始下起霧雨,相機就收起來了。因為魯崙崩壁越來越嚴重,無法通行,2005年八通關古道東段開放時,就已修改路線改高繞。所以從大分山屋出發要前往下一個駐在所,需要先翻過多美麗山稜線(沒有到最高的三角點)爬升約850公尺高度到越嶺點再下切300公尺高度才能切回古道。這樣錯過了哈哈比、雷波斯與魯崙三個駐在所,唯有安排探勘路線時才有機會一睹真面目了。 

 

0906[往多美麗]木樁,開始下霧雨

 2d60a4a5cc87c5b6a842d6556404d317.png

 

0930[往大分3.7往抱崖8.3]指示牌,一路上都是爬坡,地面潮濕欠缺好休息處,幾乎沒有休息。 

 

0950越嶺點,霧雨較大,大樹下小休一下喝溫水,等後面夥伴

 eceacb84ca112fb59923c334103fd895.png

 

1019[往大分4.7往抱崖7.3]指示牌,一路開始長下坡,因霧雨而濕滑 

 

1040[往大分4.1水源2往抱崖6.8]指示牌,切回古道了

 d4d71d130790f677522e77b5e350e820.png


1100多美麗駐在所。一路霧雨,沒有好的休息點,就衝到這裡了。多美麗有兩個階梯大門,我們站在古道,仰望階梯以及高大的人字形駁坎牆邊,人字形牆近四公尺高,內心有被震撼到!不禁讚嘆這滿百年歷史的駐在所的壯觀與美麗呀!感覺有點像似台灣的馬丘比丘。之前聽到「多美麗」這地名,腦海就有無限想像,覺得有這樣命名的駐在所應該很美麗吧!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多美麗」是翻譯自日本地名「十三里」(Tomiri),是指從八通關越道路到這個駐在所的距離是13日里(約51公里路程)。 

 9928d9853ebb137b025b4e2da82025ed.png

 0e7a3d15080388a15ce4d63393762347.png

 

 

前面古道小水源水量很小,但看老照片,先前居然還有噴水池設備,目前噴水池只有圓環型砌石遺跡,水池中央還長了一棵大樹,真是滄海桑田的寫照耶。 

 b1a2a8a5b0f462dcbb552f1a89870bd9.png

 

宇呈哥及噴水池石板遺址

 51874239f235ca4f20a0e10e6aef3f30.png

 

昔日的駐在所與噴水池老照片

 

駐在所後方還有好幾層駁坎,有階梯通往下一層平台,還有巨型木炭窯。中間地方有一高起石砌平台,加上兩根尚未腐爛的木柱,類似升旗台。平台的山坡下有鋁盆、三角木梯與帆布,地面還種了兩顆洋蔥,可能是前次維修駁坎工人所遺留。

 

我們這裡用餐休息,一樣吃高山飯糰,加上一顆滷蛋。

 

1145離開,走在壯觀完整的浮築橋上,內心真是覺得”多美麗”,名不虛傳,可惜部分駁坎被大樹擠壓或自然傾倒,政府應加以維護這珍貴遺產。

 f92b0611b4d37a894608280b23bb8876.png

 1cd8ffa14b938399299853340920443f.png

 

1200大崩塌處,小心拉繩而過 

 77af29317d3aee0728e7d50bd0dad7ea.png

 

1225過4.3K里程碑(到)抱崖, 

 

1225新康吊橋,樹上貼著”橋面傾斜,小心通行”告示,橋面向左傾斜,所以落葉積泥都在左側,媽媽走上去,一時大意還差點跌倒耶!

 70b9def33de6cba9eb51b3acd8ef6187.png

 

1245新康駐在所,不在古道旁邊,要走小路上去山坡,而且不是想像的近,要走五個之字形上坡路。我們沒上去,前面就是被九號橋,命名新崗橋的吊橋。走在橋上,遠山溪谷的霧雨短暫開闔,雲霧縹緲,背景有山有樹,像極了中國傳統山水畫。 

 e9d104d50a6a674831f658008d1e819e.png

 

1251棧橋,沒有名字。日治時期為木橋,名為"嚴戶棧橋"。現場已經不見舊橋了,新橋下只剩下一根木頭佇立。 

 02a57f055a2cbe388c55fb1d8bd147c8.png

 

留意看橋下有一根木頭佇立喔!

 

1255美麗的瀑布與小潭,長滿青苔與蕨類,絲絲於青苔上分流汨下,充滿綠意與詩意。

 8f097f8150eda784b70236917af981c3.png

 2e02a45807218f21b983d2cd917c6d1d.png

 

1302經過一處有展望的平台,這不是駐所在所,而是八號停機坪 

 dadcfe2fd854fa684c96d22c4e916e66.png

 

1305千菇樹,一個松樹上長滿了菇類 

 5becd7720071a2fca08588c1983851ef.png

 

1309到新康山下古道的叉路口,指標寫著往新康山方向往上走,有沙敦駐在所的解說牌。沙敦駐在所遺址(距離大分約9.7公里,距離抱崖山屋約2.3公里)指示牌。 

 d39bb9b000ffce89622b8c395059920c.png

 

1317離開沙敦駐在所,繼續往前行,路上看見兩處瀑布 

 

1320沙敦隧道,是越嶺道唯一的隧道,隧道南口有一座石洞吊橋。日治時期開設的越嶺道路極少開鑿隧道,此處因為鐵線橋必須選擇堅硬岩盤設立錨座,又必須選擇跨越溪谷最短的路線以節省材料,不得不選擇陡峭岩壁之處,為便利成形,才會鑿穿堅硬的石灰岩壁建成隧道。

 44583b2a78de414f84201d86e149050d.png

 

1322洞口旁邊就是石洞吊橋(8號橋),雲深霧濃,宇呈哥說感覺走入彩虹橋中,那是泰雅族/賽德克族的傳說,這裡是布農族的地界啦!

 03775a86c70e7362346821e280f9f2ee.png

 5dc19a329840ba3801f9d3ea139d9c0b.png
 

1340櫻橋(七號橋),日治時期舊橋被稱為"伊霍霍爾橋"

 

1349到一小溪流,這裡就沒有建橋梁,頭上有流籠的繩索設計,踩大石頭過溪,記得上次走新康橫斷下來,這裡有螞蝗出沒。

 

1349抱崖山屋0.3公里指示牌

 

1351抱崖橋,過橋之後,右上方有昔日駐在所的駁坎

 d329441b90791260686f616c65da4759.png

 

1353抱崖山屋,門牌為: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10鄰清水101-6號。這卓清村未免太大了,東段一路走來,幾乎都在這村子裏頭呢! 

 c551bf41f8065550818164bbfd2ca7e9.png

 7b29e0c6d2b0538af695a7e361538f83.png

 

**窗戶都加裝厚鐵片,預防黑熊侵入(大分山屋也是類似設計)

 

抱崖山屋(紅色建築)前方興建了一間儲藏室,外面有藍白帆布為頂的炊煮區,後側有屋頂的廁所。兩個水龍頭,都似噴泉般不斷湧出,取水甚為便利。霧雨加大,有山屋真是幸福,美中不足仍是缺電照明,屋內貼有一張[鼠輩猖獗,請勿遺留食物]紙張。

 dbe8c9495b6142a3cfd074f66c22d083.png

2d94a36afa24bd52d1556263eef6a475.png防熊儲藏室

 

 

屋內無人,卻遺留一袋米、雞精粉、一包巧克力脆片與一大包牛奶麥片等,我們不客氣地炊煮起來,感覺好像搶了黑熊或黃鼠狼的食物。下午吃得飽嘟嘟,外頭霧雨甚濃,也無法出去玩耍,就玩撲克牌吧,以免枉費叔叔背了六天。原本以為宇呈哥大老二牌技不佳,沒想到他卻贏了幾把,真是跌破眾人眼鏡。 

 

本以為今日又是包場,到了六點,有一個六人隊伍陸續進駐,他們是明日要單攻新康山的山友,直接從登山口走進來,也是強手!我們分山屋兩邊入睡,下午煮一湯四菜,飽餐一頓。今晚分享的主題是情感,夫妻們分享自己的相遇歷程,老媽說他年輕時很鐵齒,沒想到會嫁給都不符合條件的老爸…輪到小松分享時,他就簡單說:都是他老婆追求她的,大家都說茄ㄟ,媽媽說他挺像明星-胡哥,豪伯說應該是像胡瓜吧!大家都笑倒一通…

 d3a5bf82cae4af31f16fdb34d8bea96d.png

山屋內部 

 

第七日2021-01-30抱崖山屋→瓦拉米山屋→佳心駐在所→南安遊客中心→台南

 

0300起床,為了將近30公里的回鄉路程,今日必須早起。先前分別走過瓦拉米兩日行以及新康橫斷行程,對這後段路線不陌生,不過當時走的匆忙,以及對於八通關古道歷史不熟悉,以至於有入寶山空手而還的味道。這一趟我們閱讀更多的資料與文獻,探訪了更多的歷史遺跡,對這條古道遺跡除了驚艷之外,還多了另一種親切感覺。

 

0509帶著頭燈出發,因為要煮粥,後來又煮了兩包麵,即使早起還是拖了很久。雖然雲霧仍重,地面濕滑,但有逐漸明亮的趨勢

 d09ece885f73de27fab48a5ab0c81029.png

 

0534石洞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約1.3K, , 距離瓦拉米約12.9K,距離登山口約26.5K處),天暗加上霧雨,這裡換衣服,喝些熱水後續行。 

 

說明牌寫著:石洞(Sekido)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沒有使用布農族地名,因介於三四溪駐在所與此駐在所中間的"石洞溪谷"而得名。設置於1920年,是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第一期工程的終點。由於本駐在所是越嶺道路工程隊與警界隊深入伊霍霍爾溪(拉庫拉庫溪的上游)的最前哨,建築規模龐大且具特色,有三層平台駁坎,並設有酒保(福利社),提供伊霍霍爾溪谷兩岸各駐在所警備員與眷屬日常必需品。為加強戒備,駐在所設於越嶺道上方高差約60公尺的稜線上。

 

0642鐵製階梯

 

0655抵達十里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4.9K ,距離瓦拉米9.3K,距離登山口22.9K處)。駁坎圍牆上有插著酒瓶、破碎瓷碗以及礙子,爸媽在門牆的駁坎上拍照

 6906ce7b24e058c3b23d5265585a83fe.png

 

十里(Tosato)與十三里的命名原則相同。指示牌說明:指的是從玉里至此地恰好是10日里(相當於39公里多),別名"土沙多"是日文音譯而來。駐在所座落於伊霍霍溪谷右側的小高地上,北,西、南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壁,地形相當顯耀,遠望有如一座堡壘。附近環境因伊霍霍溪谷地形封閉影響,經常是雲霧繚繞,非常潮濕,樹上松蘿密布,形成越嶺道另一種特殊的霧林景觀。

 

0710出發

 

0740抵達卡雷卡斯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約6.3K,距離瓦拉米約7.9K,距離登山口約21.5K處)。

 

0805路過小坍方,橋面有點損壞用木頭修補的鐵棧橋

 b6759f9314a35c965313a488166e8e62.png

 

0814抵達山陰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約8.1K,距離瓦拉米約6.1K,距離登山口約19.7K處)。有一大的藍白帆布架設的獵寮,裡面有木椅和一懸掛的睡袋,這東段盛產螞蝗,除非天氣好且須趕路,不然此處並非理想的營地。解說牌文字: 「山陰」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這裡環境因植被濃密而鬱蔽,且位於新康山東面可可爾博山之北麓,正所謂「山北水南謂之陰」,故名之。駐在所設於越嶺道上方約40公尺處,共有兩層平台,主要建築已不存在,但是平台的駁坎牆、石砌階梯、木炭窯等遺構仍保存得相當完好。 

 2aa5ca8d2760eac4aa27e53661100603.png

 

0821山陰橋(六號橋) 

 23dfe3715d0b393bf9b6d5252a42fd36.png

 

0835[黑熊出沒請勿騷擾]的告示牌,森林中看到這個公告,有種期待卻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可惜這一路上與黑熊無緣,只能看到樹上爪痕。 

 16e66d4bca9389a3548a4583a26f5736.png

 

0837抵達多土袞駐在所遺址(距離抱崖山屋約9.5K,距離瓦拉米約4.7K,距離登山口約18.3K處),附近苔癬蕨類繁茂,猶如青綠世界。天氣轉好,雲霧逐漸消散,我們登上土袞駐在所遺址拍照,平台挺大,平台長滿了草本植物,北岸的山勢與溪流展望良好。 

 778b6e598dc30e1a7d7f88ceae5576e5.png

 01232ac4f9dc5a18609ab484db549916.png

2ffdd7b360a2eb5ee171ded7cf061040.png 

碧綠世界

 

指示牌說明:布農語dogun為樹頭很多的意思。1921年八通關越嶺完工之後,為加強監視警戒,隔年(1922年)於此增設多士袞駐在所,以縮小相鄰駐在所之間的距離。駐在所位於拉庫拉庫溪南岸兩大支流黃麻溪與伊霍霍爾溪的分水嶺,地勢突出,擁有得天獨厚的展望視野,可眺望北岸陡峻的山勢,與北岸支流馬嘎次托溪匯入主流的壯觀景象。

 

0912小崩塌,木梯下,再拉繩上古道

 

0916欄杆已經損壞,但可以通行的棧橋

 

0925「故花蓮港廳巡查野尻光一、隘勇潘阿生、潘阿武、潘納仔、パパイ、ルスカウ戰死之地」紀念碑

 

0929「綠」駐在所遺址,規模較小,步道直接穿越駐在所平台而過。距離抱崖山屋約12.2K , 距離瓦拉米約2.0K,距離登山口約15.6K處)。

 365dc913971fbfbf2a1baaedfbcae456.png

 

指示牌說明:「綠」(Midori)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這裡海拔約1300公尺,多闊葉喬木、四季長青,綠意盎然,故名「綠」,有時也會以日文音譯為「美多利」。綠駐在所為八通關越嶺道上規模較小的駐在所,座落於越嶺道上約8公尺的凸稜上,僅有一階平台。 

 

0937緋紅櫻花盛開了

 

0940來到一橋面已嚴重傾斜,目前水量小,我們直接踩大石頭渡溪,不考慮走危橋

 488b9aa8bae990a27aedf0c9b12efddf.png

 

0954看到黑色水管,意味著瓦拉米山屋不遠囉!

 

1005瓦拉米山屋。距離抱崖山屋約14.2K ,距離登山口約13.6K處。先前住過兩次,山屋與廁所沒變,旁邊長出許多芋頭。

 f34a6c4a59c575e9a4c4bfa9c029f01b.png

 

後門平台與櫻花拍照

 

出太陽了,我們吃木柴麵包與肉乾,將僅剩食物啃完,準備衝下山吃慶功宴。山櫻花盛開,天空老鷹飛翔,風景明媚,山屋無人,[熊出沒]工作室的兩位大哥正在收拾帳篷等裝備。

 7e945a0b41351617e02a65b93abb6396.png

 26a5557410fe01f6c28d16e444f34291.png

 

防熊櫃

 

指示牌上面有說明:「蕨」(Warabi)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因本步道上蕨類植物茂盛,現在一般稱此為「瓦拉米」則是日文的音譯。蕨駐在所是東段越嶺道上一個重要的驛站。設有提供往來行旅住宿的招待所「客間」,是當時赴任的日警或是藉由此道攀登玉山的學生與登山客重要的歇宿據點。駐在所規模僅次與大分與托馬斯,為東段越嶺道上第三大的駐在所。1037離開瓦拉米

 f137acc16fc6099a9f0029c7b5f6bfa3.png


 18a3ae6f8f5123cdd8f2237fca4bd0a8.png

出發囉!

 

1040山壁上看見一個大洞,但是沒有解說牌,我們嘗試丟一石頭,好久才有迴響,可見得很深。瓦拉米到南安遊客中心這段路好走,可能是因為遊客多的關係,玉山國家公園積極經營整修。

 21c1050b3a1e99b141e0d74e6d1133fa.png

f7a5ba659dfaba8e09e494f76fda5fd6.png
1133黃麻二橋,兩邊橋柱上有動物頭型的設計

 3909cf3e7b3eb0ca4ab786f18645f80d.png

 

1145黃麻一橋(又名四號橋)跨越拉庫拉庫溪第一道支流-黃麻溪。

 ebf08a9331d7c09ec46800480d1e3811.png

 

1102瓦拉米吊橋 

 

1223黃麻駐在所遺址(距離瓦拉米約5.8K, 距離登山口約7.8K),我們在木椅上休息,廣大平台上,現存一水泥槽。

 6c2a4b0baa1510d4e3bd318c0b078c7a.png

 

指示牌上面有說明:布農語Guma是「耕地」的意思。黃麻(日音: Koma)是以布農語直接譯音,日文漢字是沒有意思的。原八通關越嶺道是從黃麻駐在所平台下方約15公尺穿越,約有48階台階。 

 

1325佳心駐在所之前,有一往下叉路,是往佳心舊部落的路線,可以繞行家屋與竹工寮之後,以O型切回佳心駐在所,先前來時並未有這一路線的設置。

 02557fe88a3b8f075e426c2d34237f09.png

 

1328佳心駐在所遺址(距離瓦拉米9.1K, 距離登山口4.5K),步道上的櫻花開放了!寬約1.8公尺的石砌階梯是當年駐在所的存留的遺跡。駐在所平台現今已變成休息涼亭與露營地,有水龍頭與廁所。上頭的音樂與人群熱鬧滾滾,好像辦理童軍活動,我們休息一會兒,聯繫接駁車,就出發囉。 

 

當年的佳心駐在所相當具有規模。除駐在所辦公室以外,佳心還附設7戶官舍供警察及家眷居住。同時,還附設乙種蕃童教育所,男女學童最多有將近30名,還有供原住民以山產交換日用品的佳心蕃產交易所,以及提供警察及原住民醫藥與診療的佳心療養所等理蕃相關設施。

 

1424步道上遇到一隻公的藍腹鷳,不太怕人,我們用食指比起禁聲的手勢告訴後面遊客,讓大家可以近距離的觀賞這美麗的生物,後面遊客以為是兇猛動物,趕緊抱起小朋友並後退幾步。後來與媽媽會合,他們說走在前頭看到的是母的藍腹鷳。

 0409f1bd56681eb48951203e3de5023e.png

 

 

1427山風橋,現今名稱「山風二橋」(三號橋),是越嶺道上仍維持日本時樣貌的古橋,屹立於山風瀑布之上。

 

1437山風一號橋。(距離登山口一公里處),有點弧度的上下坡設計,現在橋頭還興建一個全新凸出的觀景台,從佳心到遊客中心,沿途遊客如織。橋中遇到兩個保七警察以及三位巡山人員進入,聽說是有人扭傷,需要協助。

 54acd35b476a9a57190e275617373d24.png

 

 

1444山風駐在所遺址(距離瓦拉米13.2K,距離登山口0.6K)

 

位在小稜線上的山風,其西北側便是寬廣的支流溪谷,經常有強勁的山谷風吹來,或許當年即據此命名。

 

1453抵達登山口,曾阿伯的接駁車已經在登山口在等我們了!

 bbfd65d908c02ff15c296ea50ba42cfd.png

1500大家換下衣物上車,曾阿伯帶我們到關山鎮吃點東西,市場內一家麵店,大家叫了許多碗麵、滷味和湯品,自己都覺得這餓鬼形象太誇張。老闆娘說:一看就知道剛從山上下來的,幫你們加麵加大碗!真是佛心來著耶。

 6c9e583e3f96d8a72faabf24e623524e.png


關山麵店之風捲殘雲散... 

 

接下來,到路旁的便利超商,再買一些麵包與飲料,畢竟已經想念他們七天了!

 

2005楓港的阿東火鍋,這是東南部行程的標準聚餐地點,不容錯過,大家又進去慶功了一次。帶著滿滿的記憶與飽足,賦歸囉!

 5d9d4265982bf1e5b952c19f119b585e.png

  

 

後記:

 

1. 八通關古道沿途崩塌處甚多,部份危險處難度更甚許多的百岳路線,不應輕忽,不太適合親子遊或破碎地形經驗較少者,須謹慎看待耶!部份路段硬蜱很多,我們回家檢視帳篷,發現一共帶了4隻回家,一隻用透明小瓶子養起來。老爸手部有被叮咬痕跡,皮膚科醫師說:這種動物很少見,應該...拍照留念,(還好不是建議保育繁殖)...開點抗生素,預防病菌與萊姆病吧!

 e6abcfec8545eced63a2dcf9ef092b42.png

 

2. 每一條古道都有它的故事,當你知道古道背後的故事時,走起來它就不是普通的山路而已,每一堵殘牆、駁坎,都透露著一個歷史故事,每一個轉角,好像都有一個歷史人物在那裏等候…做好準備再啟動行程,會有更多的感動與收穫喔! 

 

3.因接觸而了解,因了解而疼惜,對於我們自己的山川土地、歷史文化了解愈多時,愈能愛惜台灣。希望能深度了解取代趕路登峰,更多人來做"讀行俠"吧!

  

建議讀行參考資料:

 

東台灣展望- 作者: 毛利之俊

 

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 林一宏著(2004)

 

布農抗日雙城記 徐如林 楊南郡著(2010)

  

最近的出團訊息,可參閱黃家小隊粉絲頁喔!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230944469652/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