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史地讀行首部曲-萬山舊社與萬山岩雕群紀行

  • 黃家小隊
  • 2,951 次點閱
  • 13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3/04/01
  • 回程日期
    2023/04/03
  • 相關路線
    萬山岩雕 、萬山舊部落
  • 相關山岳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魯凱史地讀行首部曲-萬山舊社與萬山岩雕群紀行

您曾聽過魯凱族部落的「吃蛇女人」傳說故事嗎?

您知道台灣也有巨石岩雕的古文化遺址嗎?

您聽聞萬山有片像百步蛇頭形的石板,跟人一樣會吃東西,不小心碰觸到非死即傷的神石嗎?

2023年的清明連假有5日,但是牽涉到歐洲參賽的妹妹4/4回國時間,所以我們行程只有3至4天可用,從老爸的幾個口袋名單中,我和媽媽一致選擇了茂林萬山舊部落與萬山岩雕群,因為這岩雕群有著淒美的魯凱部落傳說,至今出現年代、創作緣由以及到底何人所作?仍舊是一場解不開的謎。當然,也希望能撿鹿角,有機會的話再去探訪因風災而淹沒的萬山溫泉,不過因為時間有限,無法越過萬頭蘭山造訪萬山神池,呵呵,我們是不是太貪心呀!

決定好了,就得趕緊行動,因為正式名稱為「國定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並不開放旅遊參觀,並須先辦理入山證,再辦理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通行許可,取得這一些單位申請許可後,再以學術踏查計劃書向監管保護機關-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辦理探訪申請,始能進入探訪。

【日期】112.04.01-112.04.03

【人員】黃家小隊(老爸小黃、媽媽、阿寶[大四]、德仁阿伯與麗詩阿姨)5員

第一日112/4/1,茂林萬山村馬里山溪登山口舊社下切濁口溪登山口溪谷營地(天氣陰,午後陣雨)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申請頁面,特別紅字註明:此路線鮮有人煙,沒有布條岔路多,地形時有變化,建議請部落嚮導帶路比較安全。我們申請通過後,文化局長官通知萬山社區發展協會,該協會也是岩雕守護隊成員,理事長協助我們找接駁車,但是告知資深嚮導生病,所以得自行前往。

0640台南出發,到茂林鄉萬山村前,擋土牆上書寫著巨大的「歐布諾伙」,這是萬山最早期的聚落是位於海拔高度1475公尺的萬頭蘭山下,當時族人稱為(Oupunphuo)的音譯,書寫於新部落代表不忘本源。日治時代舊萬山村稱為「萬斗籠〈Mandaulan〉社」。

岩雕在此散落幾百年,根據傳說,以前萬山部落有一位男子娶了布農族女子為妻,這位女子趁家人上山打獵時,將百步蛇與飯一起烹煮來吃,結果一家人愈來愈瘦,就派一個人去偷看她如何燒烤食物,才發現原來她一直在吃蛇,所以,被家人趕出部落;於是這位女子就傷心的離開部落返回家鄉。她一路上吃著百步蛇肉,吐出來的蛇骨頭掉落在地上,又變成了百步蛇。一路上,這女子一直期盼丈夫會原諒她並來接她回家,但是始終無法如願,傷心的她於是在沿路的岩石上用手指畫上了許多圖案,這些圖像也就成了萬山部落口傳歷史中「萬山岩雕」的由來。萬山部落相信百步蛇與人的交惡,起於外族女子吃蛇,而她吐出的蛇骨又再生出更多的百步蛇,使得這個區域百步蛇充斥。(修改自網路資料)。

老爸說:英國的「臺灣通」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1866年曾走訪芒仔社與萬斗籠社,他提到芒仔社、萬斗籠社與排剪社和其他部落結合成聯盟,共同抵抗東部布農族施武郡群。所以上述的神話故事,是否也是夾雜著異族通婚與文化差異導致的悲劇呢?

0802抵達萬山社區發展協會,兩台高腳吉普車已經到來,一位是資深的守護隊員-施阿伯,算是耆老,70歲還神采奕奕,民國82年時即已擔任嚮導工作;另一位是年輕的戴哥,祖父是萬山舊社人,兩位都有著原民獨特的豪爽與幽默,讓我們於超級顛簸翻滾的溪床路上聊天說笑,可以理解與學習到許多有關舊萬山與茂林的一些原民史地知識,讓此行有更多口述資料可以與文獻以及實際現場相互對照。

901301dbf866cf02492cab7a7d8630c9.jpg

出發前先確認一下溫泉的狀況,理事長與兩位司機大哥說很久沒人進去了,露頭都被泥沙掩蓋,沒有抽水馬達無法抽出溫泉,於是第三晚與第四日的泡湯行程就真”泡湯了”,只得調整行程,約定第三日的黃昏返抵馬里山溪邊登山口。

0820整裝好出發,到多納古戰場,左轉小路下切。施阿伯說他父親生於茂林舊社,受日本教育,父母都不會說漢語,所以他本人還能使用流利的魯凱族語。並介紹多納古戰場,是日治初期,不堪日本人之壓迫而反抗,此地是峽谷地形,族人槍枝不足,利用地形優勢,居高臨下設陷,使用石塊及木頭往山谷丟擲抛投,造成日警傷亡,然最終仍不敵日人的人數與科技優勢而敗陣。

施阿伯感嘆地說,日本人的統治下有好有壞,難有定論,不過皇民化政策,讓許多人失去族名與認同,卻是可悲的事,目前慶幸的是他們身份證可以改為母語姓氏,後面加括號,加入漢語姓氏。他的茂林舊社於1940年強迫遷出於現今茂林村,大家仍會回去尋根。而萬山舊社,以前走古道可以一日內回老家,因為尚可便利管理,所以日人並無強迫遷移,直至1956年才遷出。

從紅塵峽谷陡下到溪床,開始刺激的溪中之旅。阿伯說88風災對南部造成重傷害,整條溪谷土石暴增上升約25公尺高,現在早已經沒有峽谷了。倒是因為乾旱,土塵瀰漫,只剩下”滾滾紅塵”。

衝入溪床後,隨著灣流,高腳車一次又一次衝入溪水再殺向對岸,溪水最深幾乎半個車身高,雖然不是第一次搭吉普車接駁,但陣陣浪花與引擎嘶吼聲,還是震撼感官的刺激體驗,也考驗我們登山前的生理耐受度。

180dcb78e33eb0fe19b114ed4eaa7f98.jpg

單趟到登山口需要2至2.5小時,看水位與溪床狀況而定,面臨數十年的大旱,今年水位超低,時間可以較縮短。不過車行於溪水中與卵石上,搖搖晃晃,就當作亂石馬殺雞,手握扶手也是握到發麻,好像將騎馬機扭力開到最大!途中遇到幾條山壁上的黃金瀑布,都已經完全乾涸。

59035c68f9826c3506741f217db1f2d7.jpg

0846路旁有一翻覆的廢棄吉普車。

0914第一廢棄吊橋處,停車休息,戴哥說衝溪床,開太久,司機與車也受不了。指著對岸山腰的廢棄吊橋鋼索,說以前古道還好的時候,從新部落快走回舊部落只要4小時,但是後來接連幾次風災,古道都崩壞了,兩座吊橋也毀棄,河床淤積嚴重,於是部落改用吉普車載運。四條鋼索仍完好,只剩下幾塊橋板稀疏臨空掛著,好像訴說著唏噓過往。

3fea0437a35d4d4f1fe29400e4bf716e.jpg

爾後,高雄市文化局與當地社區合作,成立遺址巡守隊,旱季每個月進入巡查一至兩次,如遇未經申請之登山客,依法勸離或通報開罰。文化局長官固定每季進來巡察,進行監視器更換電池與記憶卡,這些例行任務,都由他們協助運補。我們因為依循文化局規定並核可,所以巡守隊配合載運到登山口。途中有遇到一3人隊伍,自行徒步前往。休息15分鐘後續行。

0935左側有大瀑布,也乾涸了。

cb5b6583e9d9f97cb757ebe592e7e9df.jpg

0957溪邊登山口,已經因大水沖刷更改過好幾次,沒有布條也無指示牌。我們卸裝備整理,阿伯說這裡沒有布條,山中也都拆除了,但部份崩塌處有拉繩。

1017整裝好後,拿出高粱酒與肉乾,施阿伯於溪旁的小祭台上放好香煙與檳榔,以碗盛酒,再用族語為我們小隊祝福並告訴祖靈:黃家小隊此行5人抱著景仰與探訪的態度來探尋岩雕與部落,學習先民文化,途中若有冒犯之處,尚祈原宥,並祝福旅程能夠平安(影片檔)。施阿伯多次叮嚀說:慢慢走,不用急,要自己小心。

8f1dab580075e2d0e37ec334ce022e4a.jpg

耆老(施阿伯)為我們祈福

1023出發,一開始就是超陡的山壁拉繩,一路陡上到舊部落的叉路口,重裝大約12分鐘,卸下大背,吃些水果。

7c4cdc0d713a7679e191af6ff6433cf4.jpg

1052換小背出發。直行是警備道規格,想來應該好走,沒想到幾分鐘之後,路況就急轉直下,崩塌連連,而且植物高密,常常失去路跡,需要尋路,找到類似古道再接回來,此段上切海拔約250公尺。沿途有許多駁坎,應該是耕地,也是萬山祖先生活的地方。

ad7e17be9ba0229cb071702b41b260a8.jpg

直行是警備道

1101地面有鋼索,雜木林中攀上

f9e547a0c66a5ed72eed5f72250da4ff.jpg

1104左側鑿開岩壁,右側是斷崖,標準日治的警備道規格,下方可以看到寬大堆滿礫石的溪谷,還有層層山稜。

8a2c415395566d163edef1d5b6736dfc.jpg

20effec76abbf370654579759259f436.jpg

1119左側鑿開岩壁,前方嚴重崩塌,形成斷崖,我們嘗試下切,老爸放確保繩,大家小心通過土石鬆滑區,

dd201b0a2d1b2d3a1b18ea6fbdcff5e8.jpg

之後找路往上直切,這裡裸露感重,土石鬆滑且樹根枯脆,攀行需要小心。

f4d9dffeaee91d9b2209cec319f5fb52.jpg

39645534c63e1b54df78bac202eca2ba.jpg

1141克服陡峭的崩塌鬆滑土石地形,越上稜線,也是倒木與枯枝連連,難怪戴哥說他們不是從這路線回部落,而是從支流的另一端上切。

6ac948a470e8b70eb3d7b056758cf905.jpg

1214我們上切太高了,研判之後,下切,沒想到直接進入頭目家中(耆老說:是類似族裡的領袖。我們部落沒什麼’頭目’啦!那是日本人的稱呼。1933年,萬山部落與日本警方和談,頭目latahovetsahe(呂家)的呂三龍,接受日警頒發頭目章。)。

此際林中倏然一串輕脆鳥鳴,讓我們有種被歡迎入社的奇妙感覺。

這裡的石板屋是我們走過的部落當中,保留最完整,除了木架與茅草斷爛外,屋基與石牆最工整,而且切割整齊,細膩緊實地堆疊,讓人讚嘆其工藝水平,難怪早期的日本探險家森丑之助說:魯凱與排灣兩族是台灣原民中最重視藝術與美感的民族。

幾乎每戶人家都掛有戶牌,用漢名與羅馬拼音拼出家戶名。頭目家前有小廣場與榕樹,左前方有竹欉。後來請教耆老與戴哥,說台東有”會走路的樹”,就是以前通婚時,女孩子將萬山榕樹種子傳到延平鄉的布農族。戴哥的家是最高點,是萬山起源屋。

842cc00495459f8626a69622ba89327b.jpg

屋前掛牌寫”藍健安lavinarae”,從網路舊照片發現有名的“萬山神石” (dholrai)神石是崁在家屋方孔的上方,萬山神石是守護神,原來的神石是一片形似百步蛇頭狀的大板岩,以45度崁在石牆之中,近年因風災樹倒而擊斷,平躺在地上。傳說神石靈力很強,有五官,跟人一樣會吃東西,不小心碰觸到會有死傷,所以族人每四年都會到家屋前祭祀,我想這裡可以看出萬山人對石頭靈力的崇拜(無論是dholrai或是岩雕)。

我們也在此效法施阿伯的做法進行祝禱與祈福。

0ec5da2a7da3428f2f248431e8e8d3dc.jpg

c73dab8f8cf321e5cac3fb38e7f49698.jpg

家屋旁空地吃中餐,之後到舊部落逐戶進行巡禮,發現除了少數因樹根侵入或樹幹壓毀外,大多數家屋屋基保存完好,切割工法可說精緻,內部有一些方形小框,更是類似文公尺刻劃出來的直線。

ae1cfc97229af47b58676a0fe5841211.jpg

這裡的家屋講究,人數較多的家屋常有一棟兩大房相連的形式,牆壁上有方形儲物孔,(事後請益戴哥:大房是客廳與寢室,小房是廚房加儲糧間。)社眾房屋沿山坡由高而低建造,上下層間有石板階梯鋪路,類似古樓社的設計,雖然不若古樓社聚落的數量壯觀,卻保存地更好與更完整。

b8a59129840d7994c7772a28d820b61e.jpg

第二層的屋舍旁,有棵文旦樹,地面上還有8.9顆風乾的文旦,這與年初探訪崑崙坳古道的大石巗營盤址上的柚子,有種異曲同工之妙。

42cf01000aa65b32521b3954bb68bfe4.jpg

797e078a7b9c8c493804f630b486a0f0.jpg

1322下層的平坦樹林中,還有許多家屋,附近一片曼陀羅花盛開,還有幾株大顆聖誕紅迎人,可見得昔日萬山先人們喜植花草。最後,外側上層的家屋,有三、四間連棟,地面鋪以石板路串接,寬敞而明亮,我們戲稱是萬山的”中正路店面”,令人讚嘆呀。

ad3e3bf7bb73a8bd4934cec21f15bb70.jpg

萬山的”中正路店面”

時隔數十年後還能看見魯凱先人手植的花草,走在他們搭建的石板路上,有一股奇特跨時空的連結—我看到你種下的花草,是否算是共賞呢?我走過你踩過的路徑,是否算是同遊?

ed42a3431f1ac67c6784c2f8dc376d69.jpg

1330走出”店面”,會到西側稜線邊,已經偏離了原本來時路。而是往另一方向的濁口溪而下,路徑較為清晰,決定試試,看是否是戴哥他們來尋根的路?

618eba391c88d3541ae76cf4abaa6572.jpg

1335陡下小崩塌處,進入樹林,路徑清楚

4c74744dd6663d6c5af869c54d690875.jpg

1340大崩塌處邊緣急陡下切,直接下往溪邊,碎石區小心走

20e0c8113f1d133e62b6f79f1cb5f3d4.jpg

41326d731048961076aa4f3441933545.jpg

1345快速接到溪邊,證實了是戴哥族人的歸鄉路。不過他們可以開吉普車進來一些,我們得踢個2.5公里河床路,才能回到溪邊登山口,途中需要過溪幾次,水位最深接近膝蓋高度,最後就乾脆脫鞋涉溪。此時開始下起小雨,穿上雨披疾走。

0021d6081a1dfc32a560283f6c614716.jpg

1415溪邊小營地,有升火痕跡。

1438回到溪邊登山口,二度上攀。

47fc9c4a50c85d7c0835c9a72dc8f852.jpg

d35a35c1fcb0145abea32fa30e70eb2f.jpg

1450回到放置大背包的叉路口,雨勢轉大,穿上雨衣雨褲後往左側山徑上攀,須連續上切海拔500公尺到越嶺高點。

上切不久即看見經典的石板屋建築,一直到岩雕群的深山處,都有少數散落的石板屋,這是原本先民散居分佈的型式。

路況並不好走,許多時候是路面傾斜帶有土石鬆動的小徑,踩著有時腳下的土石會滑落,平時鮮少人蹤,此次連假,前後也只遇到3個小隊伍造訪。

1543第一個「國定萬山岩雕群考古遺址」告示牌,除此之外,四大岩雕群也有設置。

2af572e3950df11f3b9c469a7d36ac14.jpg

1602雨勢稍小,露出遠山,搭配灰色濃雲像似一幅中國水墨畫。

bff0177359110e95a7d3b1cbb3a93a3a.jpg

1612石壁橫渡,雨中小心濕滑。上稜之後,大致以腰繞為主,翻過幾個山頭,海拔在1000公尺左右上下。

1726陡下切,雨也停了。看到巨石散落堆疊的河谷,兩側是巨大崩塌山壁,風災後的地形崩解破脆。

7f5260f71dca162092e32996b29c5efa.jpg

1730靠近溪床上方的大片崩塌,地質看起來十分脆弱,大小頁岩裂片磋硪,連串的橫渡與陡下崩壁,小心走,不然就提前下溪床了。

9fde2e920d6ff98d6666ebc6ce2f4ac1.jpg

0b0a073ee8bc18c2178b655d54554298.jpg

11600385889c18dfcf45baffe03a8832.jpg

1745到溪床。繼續往溪上溯。

d2952bef746cde8a1dd38a4ad12bb21b.jpg

1757遇到3人自組隊伍攀談一下。我們於溪邊沙洲地上紮營,靠近清澈水潭,標準湖景第一排。3顆巨石下拉起天幕,穴居的感覺,真悠哉。就不上去理事長建議的青年會營地了。

55a5236011a220b2a4bf99053ebb442e.jpg

86778e35e2c6682631c559cae093ca76.jpg

晚上就是happy時間,炊煮大餐,先來五菜一湯,飯後再來幾壺頂級紅茶,清澈溪水潺潺,這裡無手機訊號,享受最單純的自然,有遠離連假喧囂的愜意。看月亮與星兒露臉,明日應該是好天氣。飯後與芳鄰-3人自組隊伍聊天,他們要走出雲山繞回莎娜奇勒娥,真是令人稱羨的旅程。

第二日112/4/2,營地-→祖布里里大軋拉烏孤巴察峨原路回溪谷營地(天氣晴多雲)

0545起床

0717輕裝出發,溯溪攀大石而上,巨石累疊,不好走,

48dd8a7564e6a03cf4744674cf840009.jpg

a8dc71febc5789afc8c8d270c52d2373.jpg

0757經過匯流口,續行不久,右側山壁急陡處有拉繩。一路上切到稜線。

9233c0c694ec7890d2bfa92ec696584f.jpg

0815二號岩雕-祖布里里,兩棵樹上各有鏡頭對準岩雕,旁邊有個駁坎平台,似乎是個祭台?岩雕本身具備雄偉、神秘的外型,是視覺最佳的集中點,適宜做宗教集會的場所(高老師對岩雕的彙整研究)。

為了保護岩雕,嚴禁穿鞋攀爬,清潔青苔也只用樹枝,登山杖等堅硬物體更應遠離。這岩雕有許多點狀鑿刻的組合,還有一些細直線與斜線的交錯,有一處為明顯的圓形圖案,內部則是較粗點狀,其餘多是大片橫幅的密集鑿點。後面不久,還有一座岩雕,類似的風格線條,不過較無具體形象,讓人費思解。

9ca4ec907fd94603864b8a73f8db67f2.jpg

這裡最早是屏東師專任教的高業榮老師,經學生提起,而於1978年與1979年由魯凱族原住民的帶領下找到台灣第一與第二座岩雕遺跡,並依照當地原住民賦予地名,取名為孤巴察峨(Gubatsaeh)及祖布里里(Tsubulili),1984年與2002年又陸續發現第三與第四座。老爸曾求學於屏東師範學院,可惜當時無緣認識高老師,若能早點接觸原民的文化寶藏,或許會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踏上另一條人生道路。不過現在這樣可以四處踏查也很好啦!人要知足感恩!

7eacbed4526e69ac7c7a817dac25acf1.jpg

f09cab6bf0801c7edb7820aca27e1d29.jpg

0840林間小徑中陡升。到大軋拉烏這一大段,大致上於1100公尺海拔上下腰繞。

30c8a4220cd3a2b65102b7f05101710d.jpg

0901林相清幽,走來舒爽,一個家屋。

0927四號岩雕-大軋拉烏,這裡前後散布許多顆岩雕(大約10顆),與祖布里里相較,形體和概念上更加明確,有較粗的線條、曲線、圓形鑿紋,有整片形象化的紋路,部份是組合體的狀態。只要有攝影機之處,就是明顯的岩雕,但也有少數幾顆沒有鏡頭對準,不過仔細觀察,也有一些紋路刻劃。

a0e04cb23e82b5dd56c84c82621e0587.jpg

7036c60794b39de4404f456eb4538266.jpg

1010兩個新設的簡易木構屋體,附近還有利用樹幹圍起的方形的藍白天幕廁,這裡仍屬於大軋拉烏的範圍,難道要營業嗎?

cb43549458ad7870d1c7cd1e22a4ef68.jpg

附近靠溪谷懸崖有一顆清晰圖案的岩雕,大重圓紋以及人臉,以及雙併橢圓,乃至於單線穿過的三顆連續圓形,類似串燒,也類似飛碟天線。串燒旁還有一片長串的重疊方形圖案,像似道教的符籙。

c7c488d229bbf2a30a375ca8dd937a8b.jpg

3e5fae9b33a70abaf2924e9e9d1d6b8d.jpg

9a26daea35bbcb83ce88c28adc0839c6.jpg

f2af8b68404709e4f82aa36127593d36.jpg

萬山岩雕的出現,為臺灣的史前文化和史前藝術研究開啟了一面窗;萬山岩雕圖像的創造,應該是當時先住民的一些感受和價值觀,當然也有一些傳說與故事夾雜。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珍貴古陶壺,上面有菱形紋、重圓紋、人頭等紋樣,這些裝飾語彙與萬山岩雕中的紋樣相近,所以學界推測二者在文化內涵上有密切關聯。

b394cd754bfb33d82018645bfbe93b90.jpg

至於這些紋路要如何解讀,就需要慧根,我們笑說沒有”慧根”,相機也要”會拍”,即使不會拍,也要”會掰”。

be41f778630bab90c1bee0def099c276.jpg

1040拉繩陡下切到溪谷。

58777932847637e547a6cfe0190fa2fa.jpg

1043過溪到對岸,稍微往左切,然後就要連續陡上約300多公尺。這陡坡路不好走,連續而陡峭,佈滿落葉,土石鬆滑,就是記住耆老的話:慢慢走…

9beed1373badb60e7c3fa2076a536f71.jpg

1047血籐花,地面上滿滿紫色葉片,樹藤上還有一些盛開花朵。

7f0b220198ec1e64e27154f7e4e623e9.jpg

1100眉月勾狀的鞦韆大樹藤。

10e25bc011ee760b0d9684264b534968.jpg

1153孤巴察峨,魯凱族的原意是「有圖案的石頭」。旁邊有一萬山青年會的旗幟,我們先用酒與肉乾等進行祝禱,脫鞋後再進行觀察。這顆大石頭的上的岩雕十分豐富且刻痕明顯,興奮之餘讓我們忘了用餐。這也是傳說中外族妻子(荷絲)在這顆石頭上等待魯凱丈夫(理達格)來接他,等待期間用手指刻畫出的精彩雕紋。不多久,3人自組隊也來了,大家共同討論與研究,一起分享高山飯糰。

b7d8f3f84a5f15e3915789511c373c45.jpg

這一巨石上雕刻的圖像紋飾多且豐富,除了重圓紋,還出現具體的人臉紋和全身人像紋,與大小鬼湖的傳說有關,有些像似鬼湖的蛇郎君,還有幾個人臉,菱形紋類似百步蛇的圖紋,還有一人頭像,髮飾紋與埃及法老王雷同…。一號的孤巴察峨是岩雕群中最遙遠,但也是最精彩的一個,觀察之後,一定讓您覺得辛苦是值得的。

b0ea50dd52defbfa439b4f103563863a.jpg

3f4c1eb803be73b51f9a606066f22895.jpg

b9b6a1b1319e6dbfd749618ec17c138c.jpg

查閱資料:圓渦狀圖形象徵魯凱族人宇宙靈力,被排灣及魯凱族人視為「太陽紋」:人像紋似有寓意生命繁衍的巫術功能意象。杯狀紋是古老象徵符號,表示生命力與巫術功能。全身人像圖紋代表百步蛇湖神aididinga化身,高舉雙臂伸向廣闊無際的宇宙,用生命之線與圓渦紋靈力緊密相連,並以杯狀坑符號加重其生命力和巫術意義,微曲雙腿兩側有蜷曲蛇紋、欄柵文及曲線紋;似乎描述著魯凱族「創世紀」的先祖自湖池雲霧中誕生的古老創生神話。

5059772f737f6174f8a97dee51aa4051.jpg

岩雕發現者高老師認為,這岩雕藝術的存在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甚至更早。也有人認為是以前部落遷移時留下族中的圖騰,或是貴族雕下的遺址;還有一些外星人迷,認為這是描述外星人及其科技的雕刻,到今日,岩雕創作的年代與緣由仍然成謎。

3人自組隊的一位姊姊認為有個人臉很像似統一的OPEN將,

哇哈!這太褻瀆祖靈了!至少是OPEN將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孤巴察峨吧!

不多久,這位姊姊原地跌跤,難道是祖靈...?

e9b27924dccfae74d04c9936235085f6.jpg

32ca0f9633b6419aa93c184ecfeff6f9.jpg

與3人友隊合照留念

1308離開孤巴察峨巨岩,從下方樹林不同角度來仰視巨岩。

0b24269e3e5edd7bef560ccb3a998057.jpg

1323快速陡下切,乾葉多,偶爾會滑倒,沿途有巨大樹藤

635514bd2c2b1c6aac0ec3e2f6f98684.jpg

1332破碎頁岩區

c108bf3fdfa0a937f41978b46f8f578c.jpg

1340溪床。阿伯跳入溪中梳洗,真暢快。老爸於石頭上發現一隻自製釣竿,嘗試捏飯糰套上魚鉤,結果小魚很快圍攏啄食白飯,卻不上鉤;再用小魚乾當餌,沒想到魚兒一哄而散,看來,溪魚也是有分辨力的。

2ba329a2e2f5fcdf148f902850cbd432.jpg

1406從溪床攀上稜線,發現一巨石下藏有鍋具與大帆布,應該是要用於新設的簡易木構屋頂。我們繼續於大軋拉烏岩雕群尋找,後來找到一顆偏離路線的岩雕,岩面上鑿有一洞,滿裝落葉與髒水,據耆老說可能是先民搗小米用的洞。

49e367f30d8b5e812622f17f3643c553.jpg

1500回到祖布里里,陡下拉繩,回到溪邊。因為時間尚早,先去匯流口探尋明日的三號岩雕路線,因只有幾個稀疏航點,並沒有行跡。

老爸與阿伯上切溪谷300公尺遠,溪谷中有瀑布,左側山坡雜草高密,更上層是連續崩塌處,只好回到主溪床,另尋他路。

da3eb17ef4a9665563e007243289ddb9.jpg

1555右側山壁上有一條繩索,認為有機會通往三號岩雕,老爸先去探路,我們溪邊聊天等待。

1615老爸疾行12分鐘,一路往溪床上方腰繞,居然是通到青年會營地,今日來了八位仙女,近來登山界真是女力崛起呀!

7fe92169246a6a3956fbae0dc262e5de.jpg

不過,他們也是第一次來,並無去三號岩雕的規劃,一樣也無航跡。後來阿伯等太久了,也衝上去,與老爸會合後,往營地後方的山坡上稜約200公尺探探,對照地形與方向,發現可能有機會,於是決定明日從此找尋。

1630下切回溪邊營地。下午就是放鬆時間,先煮紅茶,搭配水果與餅乾,3個男性到水潭泡水游泳,天然的冷泉SPA,大地無人我們獨享,我在潭中做浮力(伏地)挺身,挺搞笑的,然後又學牡丹池水鹿,環溪一圈。也放出空拍機拍攝附近的溪谷地貌。

f94b5a1a7f1d06ada32c12fdc9480f48.jpg

黃昏時有一4人小隊伍進來,紮營於我們稍下方處,稍微聊一下,明日他們走1.2.4號岩雕路線。

晚上煮大餐,因為菜色太多,米飯少煮一點,飯後聊天還有甜點與紅茶,無拘無束,讓人感覺山中無歲月,但又感到人生短暫,想走就要走,能探秘境就趕緊行動吧...。

第三日112/4/3,營地莎娜奇勒娥溪谷營地馬里山溪登山口溫泉茂林萬山村賦歸(天氣多雲,傍晚轉小雨)

0530起床

0645出發,越過溪床,往上攀到青年會營地,8位女山友已經出發到姑巴察峨路線了。

d3ff764bc58573f8616d6ceb9ee46db5.jpg

0653從昨日的營地後方上坡,上切稜線。開始是雜林,然後出現人造杉林,耆老說是日據時代的伐木與造林區。

0700偶爾出現石板屋以及駁坎。

f2cbbca8a4f23b06784bb65e3f7cd182.jpg

0725大致上順著乾溪溝一路上攀,有些廢棄石板屋,建有超過1公里以上的駁坎,讓人好奇,可說是魯凱深山版的萬里長城了,怎麼文獻上都沒寫過呢?(下山,請教戴哥,他說是這祖先的防禦工事,而且連續的駁坎旁有些石板小屋,是守備用的塔堡),真是長知識了。

713e8888f14c13df9fb67893c860df41.jpg

919d5068ce97872762b2d5503c4c5dc2.jpg

0740遇到超大的虎頭蜂窩,類似火車肉乾的紋路構造,還有蜂蛹巢居構造,阿伯有豐富的養蜂與取蜂巢經驗,讓我們學了一課。媽媽撿一些回去當作教學材料。

55f49fab6a46e3d331531a46fc0ebec9.jpg

0810接上類似警備道或是輸送木材的平坦林道,上面還殘留有鐵軌,弧形的鐵軌,下方的高堆駁坎十分密實,應該是日人的工法(下山,求證耆老,也說是日人的伐木輸送軌道)。

0486854d641d73ca91b53690bbc1efc3.jpg

0820向左寬稜上切,翻過稜線後,接到另一側的廢產道。

0835順著產道走,遇到兩條斷裂水管小崩壁,之後沒甚路徑,就是樹林間自己橫渡。

9eb44098f37ce43a56f88be87a75722c.jpg

0858發覺上切過高約40~50米,前方的巨大崩塌無法切過去,高繞不行,只好下切找路橫渡。這是此行最危險的地形,陡下45度的大崩坡,土石鬆滑,植被多是小草,我們沒有找到守護隊的慣用路徑,這片大崩坡寬度足有200米,垂直落差超過150米!路上只有山羊便便,真的要小心翼翼地走。部份是平滑裸岩,一些是破碎頁岩,若有個萬一,就得去拜見祖靈了!

2bb6ae9b2f3974beb55adf6c793e2185.jpg

61e43c3ab107e9678e597f72bf7f0941.jpg

54860982cf47e4e7c770031c9bdf4aca.jpg

78e13d42b16ae3b855bf877ba33acc55.jpg

0940經過一棵大枯木,終於要下切到溪邊。

1ea2908d0ff4ef282b6e0ee191eb2775.jpg

0945過溪後,對面大石頭有堆石,但卻無路徑,灌木叢中尋找,看到一個陡峭70度的山壁,看到最上方有老舊繩索,老爸與阿伯使出類山羊走法,硬是攀附上去半山腰,然後放下確保繩讓我們使用(後來才發現,溪邊繼續往上游走30米,山壁就會有拉繩,唉,這就是自己探勘的樂”覷”)。

dbdaac9f264c4ff9e19bce843f35c4a6.jpg

b8b473520aeb76009753ef21555a6500.jpg

之後,就是找路一直到山頂,沒有布條與路徑,條條道路通萬山的意思。

1010老爸率先翻上一個平台,呼喊他到了。平台右側有岩雕,但是內容不太明顯,岩石附近有廢棄駁坎。後來再往山上走約100多公尺,樹上有2隻攝影機,岩石上鑿刻較深,形狀呈現散亂,仍有串燒圖樣與人臉點鑿,還有幾個類似三角形,刻線細而直。岩石上方有一個類心型的孔洞。

d2ff8692557538c2490a65d02a51034d.jpg

f3778b14e599e4fce23697aea9ef0daa.jpg

7776621bc0d8d1fa7727e354b3d29693.jpg

最初的神話故事裏,只提到了兩顆岩雕-姑巴察峨以及祖布里里,但後來神話故事版本中,提到該女子離開姑巴察峨後,準備返回老家(現今南橫公路那邊),路過莎拉奇娜這個地方時,因為丈夫沒有來找尋她,因而心情低落地在岩石上刻劃許多不規則的線條,似乎代表著心中已亂而失去希望,最後在返回她自己的部落前,跳崖自殺了。

563939476c89e8a95472add5ba66037a.jpg

a34ebbf4f811bf76ee5c278ef4b4deee.jpg

0cbea542d7dd0249b90234a54b316b08.jpg

祝禱後,我們吃水果與點心。

1100出發

1125快速下切回到溪床,思考要走原路回去,還是溪降回匯流口,經過試探之後,發現溪谷下切就是瀑布,並不好通過,只好原途走大崩坡上切,回程我們從下方處就橫渡,但是腳踏點很小,土石鬆脆,到崩壁邊緣,硬攀拉上樹林內,然後再往上切到兩條斷裂水管小崩壁,這樣似乎比早上的路徑好一些。

f5df4df87e660cf4e4efb7281ff321ce.jpg

6598d671f364b61a7ef1f1f3a7de8c53.jpg

小心橫渡上切過去

1310回到溪邊營地,一邊收帳,抽空再跳入溪中,享受一下沁涼溪水,陽光下冰鎮一下。

1400收拾好出發

a6ded825abe9f8b9be3b88217b1b5206.jpg

與友隊合照留念

1526石壁橫渡,觀瀑區

1547第一告示牌

1624舊部落叉路口

1630溪床登山口,兩位司機已於溪邊等候我們,施阿伯:我猜是尋找莎拉奇娜峨耗掉時間的,因為去的人很少,路徑也不明顯。不過你們一趟就找到,算是很厲害!

1650兩位司機帶我們續往馬里山溪,山谷左側有一串鋼索垂入溪中,這是毀棄的第二段吊橋,對面是被沖毀的舊登山口。

我放出空拍機跟拍溪谷,結果被老鷹誤以為是入侵的鳥類,除了掠過空拍機外,還想伸爪,只得趕緊降落於溫泉旁沙灘,老鷹仍悻悻然於溪谷盤旋警戒,讓我們哭笑不得。

10分鐘後,抵達萬山溫泉,發現目前已經整理出2池,雖然不大,水溫卻甚高,我們泡腳過過癮,雖然無法如預計行程地過一晚,但也該滿足了。

61d45f73e996557645a632fecefef4a5.jpg

戴哥說新萬山溫泉就在村子附近,但水溫刻意降低,名氣也不響亮,那是社區民眾一致希望維持較純樸的樣貌,認為萬山村距離鄉鎮及外界文明太接近,如果湧入太多觀光客,部落風貌與人心就會走樣。

部落能夠有這樣的共識,不簡單耶!

沿途,兩位司機大哥與我們一路聊,2個多小時車程除了刺激外,更是認識附近史地的最佳良機,戴哥說舊社有路可以通往神池,馬里山溪還可續行,這些是我們未來探訪南南段陷落帶的重要資訊,收穫真是豐富呀!

1930小雨中,回到萬山社區

2100旗山的火鍋店慶祝,與妹妹取得聯繫,因為班機與行李延誤,人還在德國耶!

0a3f6936414cd8260df8b6ec48992ad7.jpg

2230回到溫暖的家

建議讀行資料:

1.台大登山社《南南山語:大小鬼湖區域探勘手記》

2.萬山岩雕 - 高雄文化資產網https://heritage.kcg.gov.tw/Wanshan/Video/C010003

3.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https://special.nmp.gov.tw/2011rock_art/taiwan02.html

4.楊宜靜〈台灣原住民岩雕之田野考察---以孤巴察峨傳說為例〉,《民間文學研究通訊》創刊號,頁35-50,94年5月。

5.巨石文明之一-岩雕。《飛碟探索雜誌》,第七期。

*附註:本文內若干資料,是回家後再以賴及電話,向萬山耆老及戴哥請益所得。


※如果想要了解黃家小隊先前400趟行程紀錄,請參考部落格

https://blog.xuite.net/aet156798/twblog


您喜歡讀行嗎?您希望輕鬆徜徉山林嗎?

想要知道最近的出團訊息,可參閱黃家小隊粉絲頁喔!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230944469652/

留言

預設頭像


  • 黃大煖的頭像 黃大煖

    我是8人隊伍的其中一員, 我們在登山口上的第一個告示牌(高度約800)岔路往上也有看到索道跟廢棄鐵軌, 跟一些很不完整的石板屋群, 也隱約有看到一條平路(類似林道或警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