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18/11/03
-
回程日期2018/11/04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奇萊南華是非常熱門的百岳行程,大多是走在坡度平緩的「能高越嶺步道」上,不但風景非常漂亮,也充滿著歷史與人文的痕跡。
能高越嶺步道其實是一條古道,興建原由是來自於一宗意外事件,在日本領臺的初期,有一個十四人的探險隊計劃要橫越中央山脈,但是卻在奇萊山區失去了蹤跡,而且竟然因此引發了數十年的連天烽火。
屯原登山口位於南投縣的仁愛鄉,是能高越嶺步道西邊的起點,這條步道最早是賽德克族人打獵與貿易的路徑,在一百多年被日本政府修建為正式道路,現在已經成為熱門的登山步道,沿途除了可以欣賞高山、草原、湖泊和瀑布等美景外,同時也具備了許多人文和生態保育的特色。
從登山口步行約4.5公里,可以到達「雲海保線所」,這裡早期是能高越嶺道的尾上駐在所,1950年臺電沿著這條道路布設輸電線,便在此處設立保線所,以方便線路的巡檢和維修,而當初的日式房舍大致都有保留下來,目前已經成為山友的重要休息據點。
由雲海保線所續行約1.5公里,會來到一處「大崩壁」,這處光禿禿的山壁,因為受颱風或大雨的沖刷,導致山壁大範圍的崩落,行經此處要小心腳步。偶而還會看到山屋的補給機車經過,雖然騎乘技巧相當熟練,但會車時也不免讓人捏了一把冷汗。
快接近天池山莊前,會經過一座「能高吊橋」,從橋頭的小路下到塔羅溪底,可見到這個美麗的「能高瀑布」,這座瀑布海拔約2,800公尺,是臺灣海拔最高的瀑布,又因為上下共有三層瀑流,總落差達到200公尺之多,又被稱為「三疊瀑布」,再仔細看其左右有兩股水流,仿若夫妻相依偎,故又有「夫妻瀑布」之稱。
從登山口走到天池山莊全程約為13公里,可以稍事休息一下,然後輕裝前往「光被八表」石碑,這座石碑位於能高山的鞍部,用以紀念臺電公司1953年完成貫通東西輸電線路,當年因為東部運用水力發電,剩餘電力就透過這條電線輸往西部。
天池山莊是能高越嶺道上最具規模的山屋,早先是越嶺道上的「能高駐在所」,除了駐紮的員警之外,也做為郵件遞送和道路維修的工作站。2011年重建為二層樓的山莊,是臺灣極少見的五星豪華山屋,提供山友餐飲和住宿的服務,可惜這次我未能抽到床位,所以晚上只好睡在山莊前空地的帳篷內。
1896年日本剛領臺的次年,就開始著手調查研究臺灣的高山地區,由於這些地區交通不便,過去在清領時期多被視為化外之地,所以為了加強掌握,並評估闢建橫貫道路的可能性,臺灣總督乃木希典(如圖)於是指派軍務局籌組了五支探險隊——北部有二隊、中部有二隊以及南部一隊,分頭進行高山的探勘,其中第二隊負責中部北線的,是由深堀安一郎大尉率領的隊伍。
這位深堀安一郎(如圖)當年為35歲,過去曾參與甲午戰爭和朝鮮戰爭,因功被擢升為大尉,日本領臺後奉派擔任臺灣守備隊的中隊長。他帶領的隊伍中,有負責森林資源調查的總督府技師「原音吉」、負責測量的「板倉龜五郎」,另外還有嚮導、通譯、士兵和挑夫等一行共14人,他們受到總督府的高度期待,也滿懷著探索未知領域的雄心,1897年1月11日正式從臺北出發。
深堀大尉一行人,跋涉了四天而來到了埔里,再經過了數天的休息,繼續往深山前進,1月22日來到了太魯閣群的薩斗社(如圖,今仁愛鄉靜觀部落)時,還派人向總督府回報行蹤,不過當此行人越過了奇萊南峰附近的リアブ山之後,竟然完全失去了消息,彷彿就從人間蒸發了一樣。
深堀大尉失去行蹤的消息,讓總督府的官員均感到十分擔心,到底只是因事耽擱,還是發生了什麼意外事故,大家都不禁浮上了不祥的預感,於是要求南投辨務署組成搜救隊,於三月出發以找尋深堀大尉一行人的蹤跡。後來在太魯閣群社發現了探險隊的遺物,包括深堀大尉的外套、上衣和通譯的名片等物品,判斷一行人均已經被害,如圖是當時的遺物發現報告。
深堀大尉一行人遇害的消息,震撼了臺灣社會各界,總督府為了紀念他們為國捐軀的英勇行為,於是將位在天池山莊上方的山頭——奇萊南南峰命名為「深堀山」,並在淡水舉辦盛大的追悼會,吸引了各級官員以及許多民眾參加。除此之外,各界也發起了募款,以幫助遺族辦理後事,而報章媒體更大幅報導深堀的豐功偉業,也不免大肆批判原住民的殘暴,這起事件讓原日之間的關係意外地緊繃了起來。
隔年日本政府開始對霧社地區的原住民展開報復,禁止將武器和食鹽等民生用品輸入,以削弱原住民的武力。並在1902年派軍攻入霧社地區,不過在人止關(如圖)遭受賽德克族人的伏擊而失敗。翌年,強攻不成改採「以番治番」策略,由於賽德克原住民受到管制而缺乏日常用品,只好到「姐妹原」(今仁愛鄉萬豐村)與布農族人交易,於是日本當局離間布農族人,藉機發動突襲而致賽德克族死傷慘重,史稱「姐妹原事件」。
但是賽德克族人並沒有屈服,在1906年發生更大的「番害」事件,包括花蓮港支廳長在內的25名日本人,均遭太魯閣群殺害馘首,史稱「威里事件」,這讓總督府相當震怒,新仇加上舊恨,在1914年由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自任討伐軍司令官,集合超過萬人的兵力大舉攻入太魯閣群,經過極為激烈的戰鬥,甚至連總督都因墜崖而致重傷,最後才終於制伏了太魯閣群。
從發生深堀大尉事件,一直到1914年戰勝太魯閣群,經過了漫長的17年,終於掃除了鋪設橫貫道路的障礙,於是在1917年開始建造「能高越嶺道」,由原住民獵徑加以拓寬連接,隔年正式完工,從臺中州的霧社橫越中央山脈,東至花蓮港廳的初音(現吉安鄉南華村初英),合計長度為81.3公里,主要做為軍事、警備和郵務的用途,但也意外一躍成為登山健行的熱門路線。
「能高越嶺道」建設完成之後,總算可以控制中部地區的原住民,並開發經濟上的利益,途中共設立了16個駐在所,以做為警備和管理原民部落之用,其中的「尾上駐在所」就位於現在的雲海保線所,而能高駐在所(如圖)全部都以檜木建造,有「能高檜木御殿」的美稱,也就是現在天池山莊的前身,這兩個駐在所均提供宿泊服務,以方便登山健行旅客住宿。
那到底深堀大尉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事實上在事發三年之後,總督府已經調查出被害的細節,但因為有損深堀的形象而沒有立刻被公布,在這份調查報告裡(如公文)記載著,1897年1月22日一行人到達薩斗社後原定要停留七天,不過因為天氣嚴寒,只好增加停留的時間,在停留期間對於聘僱的族人待遇非常苛刻,甚至在繪製地圖時,眾人因為好奇而圍觀,深堀一行人還辱罵及毆打群眾,導致埋下了彼此間的嫌隙。
沒想到禍不單行,28日此行的嚮導「近藤勝三郎」染上了瘧疾,離開隊伍回到埔里養病,深堀只好在當地聘雇只會說漢語的嚮導。2月初天氣又更為寒冷,雖然當地嚮導大力勸阻,深堀還是堅持一定要出發,果真在路上遇到大風雪,更加引發不滿,嚮導一方面擔心會經過敵對原住民領地,一方面也冷得十分受不了,便故意帶往另一個族社的方向,沒想到該社清朝時曾被討伐,對外人極不友善,於是朝深堀的隊伍展開攻擊,圖為調查報告裡深堀的行經路線圖。
深堀一行人雖也進行反擊,不過一場激戰下來,造成五名隊員傷亡,深堀一看大勢不妙,趕緊撤退回太魯閣社避難,沒想到早和他們有嫌隙的社人,也擔心深堀事後報復,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不但未給予以救助,反而也攻擊殘餘的隊伍,將多數隊員殺死,少數隊員眼看大勢已去,便自裁而亡,14人均無一人生還。照片是當時日本政府所設立的深堀大尉一行戰死紀念碑。
百年後的今天,真相終於獲得大白,遠眺天池山莊上方的深堀山,美麗的山岳依舊,但是駐在所蛻變為五星級山屋,警備道路則成為熱門健行步道。遙想當年因為深堀大尉被害而引發了綿延的的戰事,最後斷送了數千條寶貴的生命,但是其實深堀的人格特質才是造成隊伍被害的主因,何況換個角度想,為什麼不看看其他探險隊卻受到許多原民的幫助呢?如果當年大家可以多看待原住民善良的優點,而不要放大個案的衝突,或許這座山上就不會發生那麼多令人心碎的戰亂與悲劇了。
第一日:屯原登山口->雲海保線所->大崩壁->能高瀑布->天池山莊->光被八表->天池山莊
距離18.1公里,步行時間:7小時30分
筆者是「一山一故事」作者,該著作被選為2022年博客來人文社科年度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