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山位於新竹關西,列為臺灣的小百岳之一,是一座頗具挑戰性的郊山,必須攀爬山壁、橫越溪床甚至鑽過岩洞,不過辛苦地到達山頂後,就可以享受十分遼闊壯觀的風景。
附近山區過去一向是泰雅族的領地,日本時代初期有一位頭目之女,她的人生就像攀登石牛山一樣,充滿曲折與驚奇,成為原住民教育家的先驅,也被稱為泰雅的奇女子,謹以這個故事,祝福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登石牛山有左中右三條步道可以選擇,一般是選擇中路上山、左路下山,較具挑戰性,也可以選左路上山並循原路下山,則是比較容易的路線,今天我從中路上山,車子停在石福宮附近的計次停車場,再走產業道路到「戴宅」,沿著小溪澗旁的山路起登。
步道沿著鳳山溪的支流而上,山路一直與溪流相伴,所以可看到不少的瀑布和水潭,剛開始的時候路況還不錯,但山路會越來越陡峭,沒多久就要橫渡河床,這河床其是一座大石壁,就在一個小型瀑布的上方,要拉著繩子小心踩踏而過。
接著有幾段攀岩路線,雖然不是很高但有點濕滑,建議戴著手套以方便抓握,過了攀岩區之後,來到一個比較挑戰的地方,位於一處溪谷的上方,踩著窄窄的樹根,然後小心地橫越一座岩壁,這裡必須要留意踩點,沒踩好就會滑下去約三層樓高的溪底。
通過溪谷地形後會來到一個岩洞區,要拉著繩子攀上岩壁,再從窄窄的岩洞中間鑽過去,通過了之後就沒有太困難的地形了,不過還是要一路陡上,幾乎沒有什麼平路,直到上了稜線後,才稍為沒那麼陡峭。
上稜線後只要再走10分鐘即可登上海拔671公尺的石牛山,山頂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編號6247,也有一顆金字塔狀的巨石,據說很像一頭俯臥的牛而得名,這裡的腹地還算大,視野也非常好。再選擇左路下山,路況比中路好走很多,下山到呂宅後,再走一段產業道路回到石福宮。
石牛山所在地過去稱為「馬武督」,是泰雅族的世居之地,馬武督在族語裡是「人員物資匯集之地」的意思。在石門水庫尚未興建前,在大漢溪南邊的河階地,泰雅族的「卡拉社」人住在這裡,主要是以農耕和漁獵為生,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頭目有個女兒名叫亞越絲・伯列,長得十分清秀又非常聰明,是一個族人都喜歡的女孩。
日本時代的1901年某一天,平靜的卡拉社突然發生一陣的騷動,原來族人在附近的森林裡抓到一位入侵者,看起來應該是一位日本年輕人,族人原來準備在祭典中,將年輕人砍頭獻給祖靈。這時16歲的亞越絲卻試著和這位年輕人比手畫腳溝通,判斷年輕人只是來採草藥,並沒有對族人有任何的威脅,再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和觀察,愈發覺得年輕人其實非常善良,於是向頭目父親求情,禁不住女兒的一再懇求,父親只好黯然斷絕父女關係,默許她趁黑夜帶著年輕人逃離家園,圖是日本時代的泰雅族戰士。
亞越絲帶著這位年輕人,翻越險峻的山嶺和溪谷,一路往西邊逃離泰雅族的領地,由於兩人並沒有攜帶食物,但年輕人對植物似乎相當瞭解,也摘了一些野菜分給亞越絲食用,在兩人彼此照顧的情況下,經過一天一夜的路程終於到達了安全的地方,已經被族人逐出家園的亞越絲,則由中野安排暫住在宿舍裡。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言語雖然不相通,但人類的情感卻超出了種族的隔閡,兩人竟然產生了某種莫名的情愫。照片是泰雅族的少女和服飾。
亞越絲的直覺是對的,這位年輕人並不是壞人,他是28歲的「中野忠藏」,是日本名校京都獨逸學校(現京都藥學大學)藥學科畢業的高材生,在日本是一位執業的藥劑師,5年前日本剛領臺時,獲悉臺灣非常缺乏醫藥人才,於是自願來臺灣服務,而且是選在大家比較不願意去的臺北第二避病院(位於現臺北市中正紀念堂)服務,避病院是專門收治傳染病的醫院,因為當時的衛生條件尚未完善,霍亂、痢疾和傷寒等傳染病十分猖獗,他卻毫不猶豫就全力投入傳染病患者的治療,而當天他就是要到山裡採集草藥,才不慎侵入泰雅族的領地。
中野對亞越絲可說呵護備至,因為亞越絲臉上有刺青,怕吸引旁人好奇的目光,都由中野幫忙採買物品,兩人就這樣逐漸墜入了情網,其實當時親友都反對中野與原住民交往,但是中野慧眼獨具,看得出亞越絲的美麗和聰慧,甚至最後他還不斷向雙親爭取,最後終於獲得同意,迎娶他的摯愛,同時也是他的救命恩人亞越絲。照片是另一對日本和泰雅女孩的聯姻照片,非故事的當事人。
兩人結婚之後,過著十分甜蜜的日子,由於亞越絲期待接受更多教育,經過中野的安排,1904年進入臺北艋舺公學校(現老松國小)就讀,亞越絲天資聰穎,生活和學習都非常融入,讓親友們都很訝異,逐漸改變過去反對的態度。這樣神仙眷侶的日子經過了5年,由於中野對病患視病猶親的照顧,不慎讓他染患了傳染病,病情已經到了藥石罔效的程度,臨終前中野希望亞越絲要繼續學業,將來有機會可以促進日原之間的和諧,兩人哭著相約下輩子再續情緣,1909年中野就以36歲之齡與世長辭。因為惦記著中野的遺願,亞越絲畢業之後,再進入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現中山女高)就讀,成為第一個進入該校就讀的泰雅族原住民。照片是1912年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的學生照片。
1912年日本政府招待臺灣原住民頭目到東京遊覽,心繫促進日原和諧的亞越絲,雖然還在女學校就讀,但也報名並獲選為隨團的翻譯,她舉止相當得體優雅,日語也講得幾乎和母語一樣好,深獲日本人和族人的好評,獲得總督府的獎勵。回國後她還非常有禮貌地寫了一封謝函,向日本政府內務省的官員致謝,筆跡工整而用字雅達,這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還讓亞越絲登上了《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
1914年畢業之後,有大好前程的亞越絲,卻自願選擇到新竹廳「內橫屏蕃語講習所」服務,她希望教導番地警察學習泰雅語,同時也教導族人說日語,以避免先夫因為語言不通而差點釀成悲劇再重演,亞越絲教學認真而聲名遠播,不但教導泰雅語,她還講授泰雅的婚喪習俗,讓警察更能融入當地的生活,對於桃竹苗地區的警察與原民和諧相處,起了非常顯著的作用,她的族人也終於重新接納了她,甚至日本警察都尊稱她為「ヤジツ先生」(亞越絲老師),數度獲得警察本署的賞金獎勵。
1914年她認識了語言學教授「小川尚義」(如圖),當時小川教授想要編纂泰雅字典,正愁找不到一個泰雅人合作,而亞越絲也正想要編製一份教材,統一及調和不同泰雅群社的口音與差異,讓學習泰雅族語的人有所依循,於是在兩人的合力之下,完成了「日本小川尚義泰雅字典」,這本鉅著成為早期泰雅族語最重要的讀本,被後世的評價極高,因為這一本字典經過亞越絲逐字校對確認,對於保留及推廣泰雅族語,發揮了很大的效果。
亞越絲將其後半生都貢獻在教育事業,當時桃竹苗地區的番地警察沒有一個不是她的學生,受到日本人很高的評價與尊敬,她時而穿著和服,也會穿著洋服或原民服,多樣的文化沒有違和地在她身上呈現,而且她的日語流利舉止優雅,對於教育的投入更是專業而認真,一直努力到1932年她48歲時過世為止,圖是她在最後一年的任職紀錄,她的月薪達到62圓,甚至高過許多日籍男性公務員。
亞越絲從23歲丈夫就過世,但是終其一生沒有再嫁,為了實現與亡夫的約定,終身投入教育,促進日原的融合和瞭解,日本政府還為她立了一座紀念碑,成為第一個有這種特殊待遇的泰雅族人。或許有人認為她是日本人刻意栽培的樣板,但是她不只被日本人尊重,她對教育與文化的貢獻,也讓泰雅族人深深以她為傲。亞越絲勇敢追愛的行為,是當年馬武督地區最浪漫的故事,而這位當年頭目的女兒,中野藥劑師的摯愛,最後成為泰雅族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教育家,也寫下一篇令當地人最感懷的篇章。
石福宮->戴宅->岩洞->稜線->石牛山->呂宅->石福宮
距離4.48公里,步行2小時50分。
筆者是「一山一故事」作者,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臺灣山岳、古道的歷史故事,被選為2022年博客來人文社科年度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