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2/06/03
-
回程日期2022/06/04
-
相關路線
久仰大名的天狗岩與海鼠山駐在所,一直在想去探訪的口袋名單中。
在難得沒有事前安排的端午連假中,感謝老天爺給的好天氣與良機,終於能讓此趟旅程成行並順利探訪這遺世的戰地遺跡。
畢竟許多人文與風景都有可能隨著天災而消失,就像中斷已久的迴頭彎蓮花池步道一樣,要一睹其風情都要好好把握機會。
--
時間: 2022/06/03 - 2022/06/04
天數: 兩日 (海鼠山駐在所過夜)
路線:
- 第一天: 綠水 -> 合流 -> 蕃童教育所 ->牧水社山 -> 忠魂碑 -> 牧水社 -> 天狗岩 -> 海鼠山駐在所 (約8-9小時含休息)
- 第二天: 海鼠山駐在所 -> 天狗岩 -> 馬黑揚社 -> 文山綠水步道 -> 綠水 (約6-7小時含休息)
--
第一天
拜前一天在綠水車宿之賜,一早五點天甫亮即可出發起登,由綠水經由綠水合流步道上至合流的產業道路,再由荒廢的產業道路抵達蕃童教育所。
一早的綠水合流步道,平時人聲喧鬧的古道在清早自是杳無人煙
蕃童教育所大門,有著美麗的駁坎與台階而且佔地頗廣
但網路上只有看到合流駐在所的照片,難以遙想過去蕃童教育所的樣貌
在過了蕃童教育所以後,就開始第一段的快速爬升,要一路爬升至牧水社山所在位置,其中有一段路線在裸露的岩稜上展望極佳,但幸虧是一早上山太陽還很溫和,不然這一段路會是豔陽下的苦行呢。雖然最後還是邊走邊喘。
循亂石而上,此段路需多注意路條與航跡,不然會不慎走到較為危險的另一側岩稜路線上
朝陽與荖西溪河谷,緩緩上升的山嵐在朝陽下是頗有詩意的景致
回望峽谷中蜿蜒的的中橫公路
如獠牙般突出的巨岩與山巒,是岩稜上的拍照聖地
牧水社山並不在路線上,需要在上到稜線後左轉過去,但步行不到五分鐘即可抵達。將重裝卸下後輕裝步行過去,聊著聊著才沒走幾步三角點就出現了,順利收下牧水社山。不過更令我好奇的是,三角點旁有明顯的疊石駁坎形成的坑洞,不確定是不是隘勇線的遺址,一直找不到相關的資料說明。
標高876公尺三等三角點的牧水社山,我就收下了!
三角點旁的遺址,這到底是時麼呢?
牧水社山到牧水社這段路,除了是牧水社上海鼠山路線第一段的喘息區間外,也是主要的歷史遺跡精華區之一,包含了大駁坎、忠魂碑、浮築橋、日軍墓碑,以及牧水社的遺址等。既然是精華區,自然是卸下裝備好好探訪一番,將這些歷史的痕跡用照片記錄下。另外從牧水社開始到天狗岩,將是另一段陡升且更為危險,所以也在牧水社卸下裝備享用午餐,養精蓄銳準備對付這趟旅程的大魔王。
戰死病歿忠魂碑,紀念太魯閣戰爭中戰死與病歿的日軍兵卒
位在忠魂碑旁的"故陸軍上等看護卒伊藤林之助"墓碑
與伊藤林之助墓碑放一起的"故陸軍砲兵上等卒木村秀之丞"墓碑
忠魂碑附近有許多的駁坎,其中就屬這面大駁坎最為美麗工整
牧水社遺址,許多的家屋地基駁坎散落在山坡上
與其他位在高位河階上較大的太魯閣族部落相比,像是塔比多、西拉岸等
牧水社的腹地並不大,而且山坡有一定坡度在,並不是平緩的斜面上
難以想像過去這裡住了22戶114人呢
吃飽喝足,由牧水社續行往天狗岩,這段路是最危險的一段路。不間段的陡上,多處濕滑陡峭,幾處拉繩幾近90度的峭壁且缺乏踩點,以及山徑窄小的橫渡。在這危險的環境下自然是戰戰兢兢,不敢隨意拿出手機或相機拍照記錄,只求快速通過。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原本預期幾段難以通過的困難地形,現在都已有架繩可以確保,例如山徑窄小的橫渡,現在也已經有繩索可以拉,風險也已降低不少。
在幾小時的苦行後,伴隨著喘氣聲與腳步聲,景緻忽然豁然開朗,光線由林中撒下,終於上到海鼠山的主稜了!此刻當然是趕緊卸下重裝休息,順便去傳說中的天狗岩看看。
是傳說中的天狗岩啊!
換個方向,藍天就出來見客了
天狗岩開始到海鼠山駐在所這段路,基本上十分平緩,可以從戰戰兢兢模式切換成輕鬆雀躍模式慢慢走。途經以前是跑馬場的蕨海,從蕨海眺望畢祿羊頭奇萊東稜鈴鳴等山,以及富田墓碑區等歷史遺跡,然後到海鼠山駐在所紮營。
眺望對面饅頭山荻坂山,以及中橫公路西寶-洛韶段
蕨海之中要注意航跡與布條,不然走錯的話可能會錯過大景,或是可能要鑽更多的草
蕨海是以前跑馬場的位置,剛好是在山稜上最為平緩之處。
海鼠山原有飼養戰馬,以滿足拖運火炮的需求。
過去深山中日人所到之處免不了有酒瓶等生活垃圾,海鼠山自不例外。
但這瓶身上的字樣,好像是大家熟悉的kirin啤酒呢
富田中尉墓,這一區塊被稱為富田墓碑區,據說曾經有百座墓位於此地,但多數已佚失
墓田中尉墓刻有"故陸軍步兵中尉富田正忠之墓"以及"大正三年六月三十日戰死"等字樣
前方有五芒星的水泥塊為"立花",是獻花予死者之處,而五芒星則是日本陸軍的標誌
這也意味著海鼠山駐在所與其他山地駐在所的不同,這裡是曾有"駐軍"的
旁邊斜靠著的墓碑則是"一等卒米倉八十八之墓",可惜墓碑字樣的部分是朝內而難以拍攝
墓碑背面則記錄其戰死於塔比多 (今天祥)
抵達駐在所時時間尚早,決定今日在和煦的午後先將駐在所周遭遺址瀏覽完畢,並且選個合適的位置紮營。待營帳處理完畢後再前往水源取水及觀覽水源地附近其他遺址。駐在所平台非常多層且廣大,從最上層的道路建設紀念碑開始,到最下層的壕溝等設施,每一層都有許多遺址可以好好考古,例如壕溝、酒瓶、駁坎、斜坡道、TR磚頭、插香的器皿等,以及最重要的紀念碑。在駐在所尋找這些遺跡的同時,不免也讓人遙想那山地動盪的年代。駐在所詳細分布可以參考此圖,紮營的點是靠近操場的位置,會有較多平坦的地方。
道路建設紀念碑,由台灣軍經理部設立,以紀念海鼠山警備道路的開通
值得注意的是,技師淺井新一是陸軍的建築技師
在其他遺留的軍事古蹟或遺跡也常有他的名字
前陣子剛整修完畢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即由其設計
最下層平台周遭的壕溝,壕溝這樣的軍事設施在其他駐在所也並不常見
酒瓶類除了常見的高砂麥酒、Kirin啤酒等外,還有這個全英文字的酒瓶
只看得出前兩個字是bottled gauranteed,第三個字後半無法辨識
沒辦法辨識他是甚麼酒或製造商為何
其他的生活雜物堆,包含TR磚、酒瓶等,磚塊下也有一塊墓碑前插香用的水泥塊
遺留在駐在所空地上的鐵絲或鐵線,不知道是哪個時代的產物及用途
待駐在所遺址巡禮差不多了,營帳也架設完畢,也是時候去取水回來享受悠哉的午後時光。海鼠山駐在所營地至水源處大約10分鐘左右,水源非常充沛而且水量頗大,中間可以順道去看牛骨墓及兩座完整的日軍墓碑,也可以在水源下池處擦淨一身疲勞。不得不說沁涼的溪水真的是揮去溽暑的好夥伴,簡單擦拭過身軀就可以換得一身舒適。
牛骨墓,看是以前山友將牛隻的遺骸堆放而成,結果也變成一個地標了
在牛骨墓旁邊也有一塊營地適合紮營,離水源比較近一點,如果駐在所客滿也可以考慮到這邊紮營
駐在所附近的水源,分有上下兩池
上池盡量不污染他來作為飲用的水源,下池的水則可以浸濕毛巾用來擦拭身體
溪水真的是非常冰涼,用來擦拭流完汗的身體真的挺舒服的
在水源跟駐在所之間的日軍墓碑,也是這附近格局最完整的一座
除了墓碑本體外,尚包含墓碑基座、立花等,以及燃香擺供用的水泥基座
左: 陸軍步兵一等卒大德貞彥之墓 大正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病死
右: 故陸軍步兵二等卒奧村曾太郎之墓 大正三年六月十四日於クバヤン(古白楊) (後面無法辨識)
會特地寫地點為古白楊的話應該是戰死的,有待查證
帶有五芒星符號的立花 (插花的器皿)
上方兩個洞應是燃香之處,而下方平台則是擺放供品之處
取水後回營地,隨即開始燒水煮飯泡茶聊天,原本說中午要開始下的午後雷陣雨,也隨即在這傍晚時段落幾滴雨意思意思一下。感謝老天爺,讓我們這段路一路舒適順暢,沒有受到雷陣雨的洗禮。微不足道的雨勢過後,山中的陽光漸稀,隨著太魯閣大地夜幕低垂,我們也逐一鑽入營帳中,在夜幕與蟲鳴中入睡。
--
第二天
前一天的早早入睡,隔天自然是早早的起床了。在吃過早餐且拔營收拾後,隨即告別這舒適包場的海鼠山駐在所營地。第二天行程是要沿著海鼠山稜線下至馬黑揚社接上綠水文山步道,然後循步道返回綠水,而馬黑揚至海鼠山駐在所這路線因為路線短,所以也是日本時代較多勞軍團體等要前往海鼠山時選擇行走的路線。從駐在所出發踏上昨天的來時路,因為天氣極佳所以先後在蕨海及天狗岩小休順便再多拍幾張照片。
再會! 海鼠山駐在所
回到蕨海展望處,早晨天氣極佳所以畢祿羊頭、佐久間山、鈴鳴山等知名山峰都清晰可見
天氣極佳情況下拍攝的天狗岩,似乎比昨天更美麗了呢
找個適合的角度觀賞天狗岩,遙想過去太魯閣族人們在岩石上眺望的風景
天狗岩與遠方的山稜,真的是只屬於太魯閣的美景
過了天狗岩後,路線一路順著稜線下降,雖然從緩降逐漸變得稍陡些,但仍舊比昨日牧水社山上山的路線好走且安全許多,一路上都可以用不錯的速度下山。到馬黑揚社為止的下山路線可看的歷史遺跡就比較少了,主要是一個索道的引擎殘骸,以及另一處隘勇線分遣所的遺址。
廢棄的引擎,早已被自然佔據
分遣所駁坎遺跡,以駁坎範圍來判斷的話,分遣所的佔地其實挺廣的
下山的速度比預期的快些,很快就經過馬黑揚社接上文山綠水步道。這也是從前一日上山以來久違的見到其他登山客。從馬黑揚回到綠水,先是走一段古道,等過了陀優恩部落以後再開始一路沿著又陡又瘦的稜線下切回到探金部落以及綠水。回到綠水,就意味著旅程結束了! 牧水社上馬黑揚下海鼠山駐在所挑戰成功!
在從馬黑揚回綠水的古道上,有一處展望點可以看到天祥明隧道
以及藏身在群山之中的白楊瀑布
離開美麗的太魯閣前,再回頭一望
兩天一夜的海鼠山駐在所巡禮以平安抵達綠水畫下句點,兩天的高度變化皆接近一千公尺,而且全程皆是重裝行走,第一天又有不少困難地形,下山的當下多少是覺得有些疲累。但至今回想起這趟海鼠山駐在所之行,仍舊是覺得不虛此行。畢竟許多風景,是太魯閣此地的專利,只有此地才可以見識到。
在美麗的太魯閣深山中,保有過去那段沉痛歷史的景物,若不是親眼見識到這些,又豈能對那段峽谷內動盪的過往有所體悟呢。
最後,感謝同行夥伴一路上的支援,也感謝過去的前輩山友們在沿線的架繩與開路,以及感謝山神對此趟旅程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