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阿里山] 白雪村—時光就停在這裡

  • 林怡彣
  • 22,790 次點閱
  • 33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完整圖文記錄:https://reurl.cc/KbQ4lj


白雪村,又名水山,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座落於北霞山的東南方、博博猶溪西岸。此處在日治時期為採樟、製腦的大本營,後期村民也以採愛玉子、打獵及造林維生,全盛時期全村有百餘人。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的樟腦業逐漸沒落,且此處的對外交通極為不便,故居民陸續遷出,白雪村於1973年因戶數過少而被併入雪峰村,雪峰村又在1978年被併入中山村,直到1995年,最後一戶居民遷出,白雪村從此沒入荒煙蔓草間,走入了歷史。

1*6_OeJmBCqAIjvSICSFEsUw.jpeg
1*TqbytVYfqajBBjauFY1qIA.jpeg
1*lNIK_jgzqR_o7wJ2-zzQfA.jpeg
「山中無甲子」/ 徐天送、徐邱琴宅 / 透過縫隙向內窺探


依循著廢棄的霞山鐵道,走入群山之間的小台地,焗腦大鍋、愛玉子架、衛生所、村長辦公室和平房分佈四周,部分屋宇傾頹,住宅內的各式生活用品散落,牆上泛黃的月曆和報紙寫著民國61年…

而時光就停在這裡


1*aLY-r6KbJGZRQZ5gGwxDoA.jpeg
1*fsbHiSiyqDQT17hjSB-4bw.jpeg
平緩好走的舊霞山鐵道 / 路旁偶爾可見到殘存的鐵道遺跡


在正式踏入白雪村前,必須要了解的是曾在臺灣興盛一時的樟腦事業。

樟樹生長於亞熱帶氣候地區,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臺灣及日本南部,許多居住在中國沿海諸省的山區居民原先就以生產樟腦維生,當明代閩粵移民來臺灣時,他們發現臺灣樟樹的數量及品質都比中國更好,故競相來台入山採樟。

在1890年以前,樟腦主要是供藥用,到了清朝末年則大量被用以製造賽璐珞(合成塑膠),之後又被製成無煙火藥,一舉躍升為工業與國防的重要原料。在當時,臺灣與日本是最主要的兩個天然樟腦供應地,幾乎壟斷了整個世界的樟腦市場,台灣也就此成為樟腦王國。

1*WKUQA-LQihzgPTOMTQjkJA.jpeg
1*nz0rvV1xyDQH0k9cHdz7NQ.jpeg
將原木刨成薄片,在腦寮內以「腦灶」進行蒸餾,將蒸氣運用「腦田」冷卻後,使油水分離並結晶,即可獲得粗製的腦砂與樟腦油。 (圖片來源:左 — 楊南郡(2005)。阿里山鄒族步道系統 人文史蹟調查報告/右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https://eeft.org.tw/20200415-1/ )


1*UYn8UC_FrSXjM2vb03ZSpA.jpeg
1*AqMCAU-5_XbxzodYvPoZpQ.jpeg
▲由賽璐珞製成的鋼筆、盒子與飾品等
▲樟腦相關製品 (圖片來源:「樟」顯實力 —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https://eeft.org.tw/20200415-1/)



日治時期沿續了清代制度,將樟腦納入專賣,在各生產地設立腦館,並利用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樟腦製品。

二十世紀初,雖然德國已研發出品質穩定的合成樟腦,但仍無法與天然樟腦比擬,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各種高分子材料紛紛被研發出來,加上炸藥的改良、原子彈的發明,使得樟腦在工業與國防的用途上都開始式微。

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雖然延續了樟腦專賣,但最終仍因需求減少、經營困難而撤廢。

白雪村為阿里山區生產樟腦的最後基地,從原先的上百戶人家,到1960年代時居民陸續遷出,在1969年結束最後一口腦灶後,臺灣的樟腦事業也隨之告終。

(整理自:楊南郡(2005)。阿里山鄒族步道系統 人文史蹟調查報告。p.72–74)




▲路線:白雪村(霞山鐵道進、北霞山-東水山-兒玉山出)


▲探訪目標:

  • 白雪村 (海拔約1645m)
  • 北霞山 (H2472m, 三等三角點, 編號7520)
  • 東水山 (又稱水山, H2611m, 三等三角點, 編號4144)
  • 兒玉山 (又稱自忠山, H2588m, 山字森林三角點)

▲日期:2022/4/4–2022/4/5

▲人數:2人

▲行程安排

  • D0:新高口
  • D1:新高口 — 霞山鐵道 — 南鞍營地 — 白雪村
  • D2:白雪村 — 南鞍營地 — 北霞山 — 東水山 — 兒玉山 — 新高口

▲實際行程

[DAY 1]
7:10 新高口→7:48 崩塌拉繩、小水源→7:51 崩塌有細繩→7:58 便橋→8:00 活水源→
8:13 活水源→8:20 活水源→8:25 獵寮→8:30 活水源→9:00 小崩塌→
9:05 一堆瓶罐,疑似工作站(拍照10分)→9:20 兩段崩塌(可過)→9:35 一堆瓶罐→
9:43 活水源→10:08 懸空鐵道→10:15 營火→10:28 崩壁有拉繩→
10:40 水源(小休15分吃東西裝水)→10:56 獵寮→
11:07 岩壁活水(不大,裝水5分)→11:15 活水源(不大)→11:17 獵寮→
11:28 溪溝 (下雨後有水,不大)→11:37 南鞍營地(休40分午餐)→12:28 2408峰→
13:05 轉稜獵寮→13:35 蕨類路入口(稜線左側)→13:45 白雪村路牌→14:10 白雪村
— (拍照、紮營、泡乾燥食物) —
15:42 白雪村→16:00 博博猶溪(晃晃拍照30分)→16:45 白雪村
*行走時間:含休息約7小時
[DAY 2]
8:25 白雪村→9:35 展望點(可看到白雪村和博博猶溪)→9:45 白雪村路牌(休10分)→
10:04 蕨類路→10:38 轉稜獵寮(休10分)→10:57 小營地、鋼瓶→11:17 崩塌有細繩→
11:43 接霞山傳統路的鞍部→11:50 離別樹、大樹根、疑似燒炭窯(休15分)→
12:18 懸空鐵道→12:25 南鞍營地(休20分)→12:48 木橋→12:58 北霞山登山口→
13:18 北霞山、東水山岔路→13:20 北霞山→13:35 寬闊地→13:55 平坦凹地→
14:00 平坦處(休10分)→14:18 松針平台→14:45 盜伐點→15:00 鞍部→
15:35 東水山(休15分)→16:15 往兒玉山岔路→16:30 兒玉山(休10分)→
16:50 看天池→17:45 新高口
*行走時間:含休息約9小時20分


▲水源資訊

  • 霞山鐵道沿路會經過多個溪溝活水源
  • 白雪村無水源,下博博猶溪取水來回約30分,有時可能會遇到獵人接水管
  • 南鞍營地有看到水瓶
  • 其他看天池:離別樹附近、過兒玉山後(N23°28’26.43”, E120°50’3.72”)

▲訊號點

[DAY 1]
N23°27’3.91”, E120°49’8.99” 溪溝,中華3Gx2格
N23°26’44.18”, E120°49’8.63” 南鞍營地,中華3Gx3格
N23°26’35.74”, E120°49’23.82” 2408峰,中華4Gx1格
*白雪村無訊號
[DAY 2]
N23°26’24.59”, E120°49’17.2” 離別樹,中華4Gx1格
N23°26’58.47”, E120°49’3.95” 北霞山,中華4Gx3格
N23°27’27.4”, E120°49’24.19” 松針平台,中華3Gx4格
N23°28’17.45”, E120°49’31.93” 東水山,中華4Gx2格
N23°28’34.54”, E120°49’53.33” 往兒玉山岔路,中華4Gx2格

▲住宿/營地

  • D0住宿:石山引水道入口
  • 營地:南鞍營地、白雪村

▲交通資訊

開車至新高口/石山引水道(台18線 99.5k附近),入口及馬路對面皆有空間可停車。

- - - - - - -


DAY0 新高口

天氣:下午下雨起大霧,天黑之後開始轉乾

最初始的計畫其實是想利用三天連假,循博博猶溪走訪復興吊橋及白雪村,這條路線依據紀錄來看,應是楊南郡老師當初至白雪村進行調查時走的路線。但因4/3氣象預報的雨量蠻大,考量到安全便決定將行程縮減為兩日,復興吊橋就留待下次再訪囉。

D0在新高口紮營,此處在日治時期為玉山登山古道的登山口,可經由玉山林道銜接鹿林山莊至塔塔加檢查哨,為昔日登玉山的徒步起點。現今此處有三條岔路,分別可通往石山(即玉山林道)、石山引水道以及霞山鐵道。

1*mdPEZd8CWIFwps-gVMEiVQ.jpeg
▲四通八達的新高口(圖片來源:楊南郡(2005)。阿里山鄒族步道系統 人文史蹟調查報告。p.94)

- - - - - - -


DAY1 新高口 — 霞山鐵道 — 南鞍營地 — 白雪村

天氣:晴,午後多雲


7:10 新高口起登,沿著霞山鐵道走,不久後會遇見一條向上爬升、有很多布條的岔路是通往兒玉山,在此處取左續行霞山鐵道。
阿里山林業鐵路興建於日治時期,當時為因應森林開發、木材載運而生,霞山線是從新高口分歧出的三條林場作業支線之一(另外兩條為石山線及東埔線/哆哆咖線),從1934年行駛到1963年,全長約8公里,全線幾乎是維持在海拔2280m-2300m間腰繞。廢棄後鐵軌幾乎已全數被拆除,僅剩的數段枕木棧道及木橋則多已朽蝕,沿路偶可見到酒瓶、礙子、瓷碗等工作站的遺跡,而路基則仍大致完好。




攝影師張才在新高口的照片(圖片來源:意象·台灣|玉山新高口,http://www.insighttaiwandb.com.tw/Photo/Detail/P201507152531?CollectiontType=1)/ 舊霞山鐵道


霞山鐵道幾乎全程在海拔2300公尺左右腰繞,沿途路況良好,走起來非常舒服,路程中會遇到6處崩塌,但踩點明確、穩固,有些地方也有架繩,大致上都算好走,只要小心通過即可。

8:25 抵達獵寮,桌椅、爐架、水壺、鍋碗瓢盆和刀具一應俱全,附近有活水源,感覺蠻閒適的。




在抵達南鞍營地前,一路上會經過10個溪溝活水源,由於這次出發前下了好幾天的雨,所以水量都很豐沛,不斷涉水通過時很慶幸這次選擇穿雨鞋,但同時也懷疑自己是否裝了太多的行動水…



一路上的溪溝流水潺潺,陽光灑落、鳥叫蟲鳴環繞,猶如世外桃源


9:05 工作站遺址

行走至航跡標示「疑似工作站」的位置,會發現左下方出現一大片平坦且鋪滿松針的營地,網路上有紀錄寫說是第14林班工作站遺址。

我們花了些時間四處探索,只發現一小段鐵軌,其餘的鐵路和建築痕跡早已不復見。地上散落著瓷碗、酒瓶(SAKURA BEER/台灣菸酒公賣局)、礙子、茶壺及爐,較特別的是還見到黑人牙膏、白熊脂潤膚霜罐和 ‘SCOTT’S EMULSION’ 鱈魚肝油與萊姆及蘇打的乳液玻璃瓶(COD LIVER OIL WITH LIME & SODA GLASS BOTTLE)。




[陶瓷系列] (左中)瓷碗/(右)礙子 — 連接電線桿、鐵塔與傳輸高壓電的懸掛電纜之間的絕緣體裝置
[玻璃酒瓶系列] (左)SAKURA BEER/(中右)台灣菸酒公賣局

(左)黑人牙膏/(右)一小段鐵軌

[鐵器系列] (左)茶壺與爐/(中)猜測是煤油罐/(右)鐵罐


[化妝品藥品系列] (左)白熊脂潤膚霜罐,蓋子上寫著Polar Bear/(中)’SCOTT’S EMULSION’乳液瓶/(右)台灣田邊製藥的小藥罐

10:08 鐵道遺跡

過工作站之後,會經過兩段懸空的鐵道遺跡,雖然大部份已歪斜傾頹,但仍大致看得出結構,讓人得以一窺當時日本人是如何以木材架出能夠承載列車與物品的森林鐵路。





10:40 水源

若是選在南鞍營地紮營,距離水源大約只要10分鐘路程,而若是要在白雪村紮營,就得在此取好水背下去。

11:37 南鞍營地

走過一段駁坎後不久,便可抵達南鞍營地,此處地形平坦、腹地廣大,又幾乎都在林蔭之下,在這野營渡過一晚應該也很舒服!不過為了要有更充裕的時間探訪白雪村,我們只在這休息吃點東西便續行。



南鞍營地 / 一路上可見到不少紫花,不知道是什麼植物

過南鞍營地後,我們選擇走稜線,先上2480峰後下到轉稜獵寮(N23°26’27.47”, E120°49’50.54”),之後再一路從海拔2100公尺左右,下切到海拔約1600公尺的白雪村。

這段路跡也算是明顯,其中有幾處可見到攀附在樹上的火龍果,雖然現在已少有人出入,但由此仍可看出人類出沒所留下的痕跡。

13:45 白雪村、化香嶺路牌,由此再續行約20分鐘便可抵達白雪村。





14:10 抵達白雪村。選定地方紮營、泡好乾燥食物後,決定下去博博猶溪探一探原先要走的路。一路下切,途中會遇到駁坎和獵寮,大約15分鐘便可抵達溪畔。

16:00 博博猶溪。若要由此上切至白雪村,可在溪畔找到疊石及前人留下的指標,從溪畔走回白雪村大約也是15分鐘左右。

回白雪村的途中遇到一個大學山社的10人隊伍,他們從石山過來,而稍晚進入白雪村的另一組3人隊伍則是從拉拉喀斯神木過來,這晚的白雪村比預期熱鬧許多。




- - - - - - -

白雪村現狀紀錄 (2022.4.4-4.5)

(中間手繪示意圖來源:楊南郡(2005)。阿里山鄒族步道系統 人文史蹟調查報告。p.117)


1. 愛玉子架

走霞山鐵道會由村子的西方進入,映入眼簾的便是由竹子及木頭所構成的愛玉子架橫在前方。白雪村的居民在遷出前也以採愛玉子維生,甚至直到楊南郡老師在民國94年來此處做田野調查時,也有遇到受僱來採愛玉的青年,而現今在四周的樹上仍可看見愛玉藤。

愛玉是台灣的特有種,野生愛玉生長於1000–2000公尺的高海拔原始林當中,而早年採收最多的地方便是在阿里山區,每年11月到隔年3月為其產季。

阿里山的愛玉藤通常都攀附在高聳的樹上,須爬上10幾公尺高的樹梢割下隱花果(由花托膨大而成)使其掉落地面,之後拾起削皮,再日曬或低溫烘乾。






2. 村辦公室及衛生所

建築物保留得大致完整,右側的門口有幾副獸骨,一進門的檯子上擺放著一些鍋碗,並吊著動物的鬃毛,內部的房間有床架,橫樑上掛著被子,看起來像是獵人生活的痕跡。

左側的門進去有幾個隔間,走到最內部可見到蹲式廁所,以及被棄置在旁的小便斗。















3. 徐天送、徐邱琴宅

















當時的報紙 / 1972年(民國61年)的月曆 / 菜櫥




縫紉車 / 黑膠唱盤 / 鍋碗瓢盆、一排未拆封的鮪魚罐頭

4. 樟腦詰所(辦公室)

日治時期所成立的臺灣製腦株式會社在各地設有出張所和詰所,進行收納和製腦作業。






玉山林區管理處(民國49年2月-78年6月) / 學步車 / 三凱黴素膠囊

5. 劉子仁宅、徐月玲宅



(左)宅邸外觀/(中)民國五十七年,內容提及禁止濫墾和綠化林地的公告


(中)東側有洗手台,可透過損壞的牆面直接見到宅邸內部/(右)屋旁的地面上擺放著一整排小朋友的鞋子和拖鞋

6. 腦寮/焗腦大鍋

腦寮內部的爐灶上擺放著焗腦大鍋,被稱為「腦灶」,旁邊擺放著水桶和洗髮精,猜測是停止生產樟腦後,這個空間被居民、來此採愛玉的人或者獵人拿來煮熱水洗澡。

腦寮是製造樟腦的場所,而樟腦的生產過程如下:
(1) 首先會由腦丁至山區選定韓腦量較多的樟樹,爬到樹上將含腦較多的部分刮下、刨成木片,之後將樟腦運回腦寮。
(2) 將樟木放在蒸餾釜中,把水煮沸,水蒸氣通過樟木將油脂引出,冷卻結晶後即可取得樟腦。 因此腦寮的位置會設在兩段式的緩坡平坦地形以利作業。
(3) 樟腦製品最後由挑運工搬運至出張所、腦館繳納,換取米、菜等民生物資。
(參考資料:陳正哲(2008),臺灣樟腦業製腦空間中的區域性格與生產方式之研究-客家產業及其文化之研究)




(左)腦寮外觀,後方是高起的坡坎,四周可見一些管線散落 / (中) 後方可見冷卻裝置和管線 / (右)製腦設備示意圖(圖片來源:陳正哲(2008),臺灣樟腦業製腦空間中的區域性格與生產方式之研究-客家產業及其文化之研究,p.29)


前期的腦寮多以茅草搭建而成,且會與居室混為一體,直到1966年開放民營後,才改用磚瓦、水泥、鐵皮等建材,並與居住空間分離。



7. 郭進坤宅、郭宅

郭宅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宅邸,門聯上的文字「迎春接福萬象新」、「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兆豐年」仍依稀可辨認,在過往的紀錄中還可見到上面寫著「吳鳳鄉水山14號」的門牌,而吳鳳鄉是1950至1989年的鄉名,直到正名運動興起後才正名為阿里山鄉,但現今門牌已佚失。













(左)牆上的光影/(中)珍寶照燒魚柳罐頭/(右)煙囪火鍋





龜甲萬醬油瓶





(左)「教宗踏入清真寺」為2001年的新聞,應是廢村後來此的人所貼 / (中右) 一進門便可見到神桌






進門右手邊為爐灶和廚房,還留有各式廚具、鍋碗瓢盆






進門左手邊是架高的臥室

- - - - - - -


DAY2 白雪村 — 南鞍營地 — 北霞山 — 東水山 — 兒玉山 — 新高口

天氣:晴,午後多雲

一覺好眠之後醒來簡單煮食,朝陽漸漸照進白雪村,穿越樹梢,落在房屋及四散的遺物上,形成與昨日午後截然不同的光影,大家紛紛把裝備攤在愛玉子架上曝曬,然後四處探索、拍照。






8:25 對自己講了大概10次「再拍最後一張」之後終於甘願整裝出發,往航跡上標註的蕨類陡坡展望點前進。隊友用鐮刀在茂密的植被間硬是開出路來,腳下偶爾可見到似乎是動物行走的痕跡,埋頭走了許久後,一回神打開GPX發現已經超過原本標註的白雪村展望點,有點失望但也不太想再回頭,心想那就算了。

續行一陣子後無意間回望,便在樹林之間看見了一棟房子,噢!是辦公室和衛生所!更遠一些甚至還能看見博博猶溪!







9:47 白雪村指標。在這裡遇見昨天一起在白雪村睡了一晚的大哥大姐們,交換了路況順便小休一下。

10:38 轉稜獵寮。過轉稜獵寮後取南側走腰繞路,沿路上路跡大致清晰,路況也不錯,崩塌處大多有繩可拉,有些路基比較窄的地方只要小心通過即可,唯一要注意的是後面路段兩旁會有很多咬人貓。

11:53 離別樹、大樹根、燒炭窯。附近是一個蠻寬廣的鞍部,可由此處接回霞山傳統路,接下來除了一段懸空鐵道之外都平坦好走。

12:24 南鞍營地




(左) 轉稜獵寮 / (右) 路上的鋼瓶,附近有一個小營地




(左)一邊往白雪村,一邊往南霞山 / (中) 離別樹



(左) 接回霞山傳統路後,海拔維持在2900m左右,平坦好走 / (右) 會經過一小段懸空鐵道



回到南鞍營地



接下來便一路走稜線,中間會經過幾處寬廣的鞍部,午後的森林雲霧繚繞,走起來蠻舒適的。

13:20 北霞山(2472m)





不時可見到砍伐的痕跡


15:35 東水山(2611m)




16:30 自忠山/兒玉山(2606m)

在日治時代因紀念兒玉源太郎總督,故被命名為兒玉山;國民政府來台後被改稱為自忠山,以紀念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

17:44 回到新高口,平安登出!






(左) 自忠山三角點上的「官有林界」石碑 / (中右)登出!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