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2/02/26
-
回程日期2022/02/28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巒安堂尋幽
像是早已命定,原本並非計畫中的行程,卻成為最佳的選擇!
治茆山、巒安堂上西巒大山這條路線,放在口袋裡大約也快兩年了,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不論是經驗或體能上都還有一段距離…
因為東部天候不佳,眼光翻過中央山脈來到了西邊,這條路線突然清晰了起來,像是一道明亮的蜿蜒。火速申請入山證及聯繫接駁,總算讓急躁煩憂的心安定下來。而在此之前,我突然經歷一小段莫名的降溫–對山,研究路線資料時還興致勃勃,但要出發了卻一點興奮感也無,像是例行公事般打包著登山裝備。想起了我在世界自助旅行的低潮,曾經有兩次,開始思索起旅行的意義?到處尋訪答案,在書本裡、在朋友口中、也在自己沒有停歇的腳步上,即便已經旅行了20個年頭,走訪43個國家,但這樣的詰問依然沒有停止。頻繁地進入山裡,是這6年的事,我想,初衷依然在,只是如何活化它,甚至注入不同的元素與嘗試,或許會是未來一個方向。
在雙龍林道一下車,成堆的原木昭然若揭伐木的過往與現在,而林道深處的舊人倫工作站及巒安堂,則是昔日林業聚落探索與見證之處。燦燦陽光下,遠方的山脈邊緣漾著薄薄一層氤霧,湛藍日月潭,是天地間的一泓浪漫。穿梭在優美迷人的路徑上,即便揹著三天的行囊,心卻輕快如舞蝶翩翩。一路上溪澗淙淙,因為要背水到停機坪紮營,特別留意水源狀況,在最後的水源處裝好水,過了一個陡上後,大約走30分鐘平緩路左右就能到達停機坪。評估團隊時間與體力,決定把第二天上午行程的治茆山改為第一天下午,讓第二天可以更有餘裕去拜訪巒安堂周遭事物,後來覺得這樣安排真是太正確了!
背了水只要上了這個陡坡到停機坪前一路平緩
初識治茆山是在去年的元旦,從清水山頂望過去,治茆山的M形雙峰在滿滿的雲海中獨樹一幟,極具辨識度,想不到一年後會踏上往治茆山的路,跟這座山的緣分到了。一路陡上在松林間,時而出現南三段的綿延稜脈,引來讚嘆連連。我剛好走第一個,因為路徑清楚,只覺與隊友差距過大時我才停下來等待。遽升的海拔似乎沒有要停歇的意思,空氣漸漸稀薄,專注在調整呼吸與感受林相,以為會疲累的腳卻似乎湧起了力量,不需休息繼續往前往上邁開。等到比較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單獨走在山林中時,已開始要穿越挺拔的鐵杉林,寂靜的空間中,只有光撒落的聲音和自己微微的喘息聲!灰白的鐵杉巨人,盤據了整個治茆山南峰山頭,每棵樹都以各自的姿態像是進行著神秘的儀式。風起了,高山的風夾帶著冷冽,繼續往治茆山前進。
治茆山南峰 海拔 2859 公尺, 無三角點
灰白的鐵杉巨人,盤據了整個治茆山南峰山頭,每棵樹都以各自的姿態像是進行著神秘的儀式。
前方的山頭浸泡在雲海中,跟一年前的樣子相同,原本的森林景色突然丕變,細白瘦長的箭竹與人齊高,重重密布,環繞四周,只有自己的心跳怦怦及頭頂上的藍天泱泱,而箭竹通道的前方,那棵挺拔的大樹,就是終點–治茆山頂!絕佳的展望鋪陳在無垠的波濤雲海上,不愧是一等三角點,雖然不在百岳名列,但無損於其大度氣勢。我在山頂附近發現了許多日本酒瓶,雖然從雪羊的文章中讀到這一區的伐木事業從日本時代就有株式會社櫻井組的小規模開發,但直到1960年林務局才建立了人倫工作站,展開大規模的伐木事業。山頂上不可能建造工作站,這些酒瓶的來由費人猜疑。
箭竹通道的前方,那棵挺拔的大樹,就是終點–治茆山頂!
治茆山 2,909公尺 一等三角點。 部落耆老稱「哈比哈隆」,意思是山上無法長出茅草的地方。
山頂上的日本酒瓶
回到營地的路還遠著,大夥兒怕摸黑不得不加快腳步,但夕陽西下的金黃雲彩,卻又讓人眷戀著絢爛奪目的大戲,哎呀!腳在走,心在留,磨人啊!而烈火般的夕照,燒灼了樹身,是深沉晦暗的黑夜降臨前,最後的鞠躬盡瘁,也把我們第一天的行程精彩落幕。
停機坪營地
「篩落的光斑密織如網,我是那甘願游進的魚兒,款擺著尾鰭,眼裡冒泡泡。」
還沉睡朦朧的山景啊!
漫步在光影灑落的人倫林道上,一瞬間有種在海裡潛水時,仰頭看著水面波光粼粼、光影斑斕的錯覺,尤其一陣清風吹過,所有的光影搖曳生姿,我停下腳步靜靜佇立,感受那融合、同在的氛圍。林道上一台廢棄的本田王牌機車,仿若揭開了舞台序幕,大家戲魂上身,紛紛演繹出與這台機車的過往及想像。有人帥氣的壓車,像是馳騁在彎道上;有人回到青春年代,女生環繞著男生的腰一起去兜風,讓曖昧在轟隆聲中流蕩;有人像是拍機車廣告,擺出最優雅的姿態;還有人化身載貨載人的機車連,背著大背包要浪跡天涯,最後8人搞笑地演出千手觀音機車篇、超載機車印度篇,一群人,一台車,可以玩上一小時!每一條林道都有一台屬於自己的廢棄機車,但這台,肯定是最歡樂的一台!
越野機車之千手觀音篇
光影篩落的松針林道
平緩寬大的林道上,沿途可以見到許多紮營的痕跡,山中幽靜的氛圍,是這片遼闊的森林所給予,「保護森林,人人有責」的標語,佇立在林道轉折處,但這條林道是因應伐木而起,所謂「森林經營」,是我不能理解的「事業」。從一開始到接近巒安堂,路徑以各種的變化飽滿山行者的視野,不論是光影篩落的松針林道,或是崩塌地形後裸露不毛的路徑,各有其在時空下生成的樣貌,也提點著愈往前走,愈靠近當年伐木的重鎮–舊人倫工作站。
光影溫柔灑落在山行者的背上
餘留的樹頭
大水管水源
台電基石
崩塌地形後裸露不毛的路徑
舊人倫工作站,設立於1960年,海拔2600公尺,位於人倫林道37.6公里處,是伐木時期的行政中心,其中一座祭奉福德正神的小廟「巒安堂」,儼然已成為這裡的代名詞。從分布圖來看,最上層由左至右是巒安堂、福利社、辦公室和廁所,下一層是人倫林道,依序有車庫、撞球間及維修室、水塔、發電室和儲油間,再下一層有木造宿舍等,然而好幾處已倒塌,最下面一層是人倫牡丹花園,還存在 鐵構建築及溫室。如此層層分布形成山中小聚落,資料顯示工作站全盛時期有將近一百多人居住在此。
為了能夠在此地慢慢探究,我們挪移了原本第二天才要上去的治茆山,到達巒安堂大約接近下午一點,取水、整理好營地及吃完午餐,陽光還熾烈地掛在天空,依照分布圖由上而下逆時針走訪一圈。首站就是著名的巒安堂,除了供奉的案桌與神明已遷走,內部畫作、對聯與外部的門聯都還保存著。門口對聯:巒巍聳立雲山騰瑞氣、安鎮人倫林地顯禎祥。屋內牆上對聯:君儀有象配天地長存,倫理並存妙道護山林,法雨繽紛帝德仰千秋。另一邊對聯:慈雲飄緲神恩崇萬世, 人間閳教威靈照南嶽,帝德無私歷古今宛在。鮮豔的花草鳥獸人物畫作,也都還保持著色調,很難想像這是廢棄快要40年的廟宇,彷彿還常有人來擦拭拂塵,在這個山林裡形成一個華麗奇特的空間。外頭有個紅磚砌成的方形金紙爐,坐在台階上,靜靜感受寧靜的氛圍。小小的廟宇,在當年成為山上人重要的心靈寄託。
中間的辦公室,為日式平房建築,外表脫落之後,可見牆壁編竹夾泥牆的工法,壁面上到處是塗鴉,簽名、日期、或者神愛世人,人似乎都想在這個世上留下一點痕跡,證明自己存在過,這裡已成為山友最愛紮營的好處所,因為,透過窗框往外看,起伏連綿的山巒,是百看不厭的景致,晨起,還可以享受第一道陽光的照耀。隔壁的福利社,檯面上瓶瓶罐罐的各式酒瓶,是時間的另一種累積,碎了滿地的玻璃,是哪個醉漢愁思高漲所致啊?往下踅去其他的建物,林道上散落著林業殘跡,一綑一捆的鋼索、傾倒的指標、分離四散的器械、還有數不清的瓶罐,像在細數著那些往日舊事,繞進去還堪完整的宿舍區,一人用的馬賽克磁磚浴缸,許是冬天裡難得的享受,紅磚爐灶,升起的炊煙,裊裊穿越天際,破敗的器皿拼湊著昔日生活樣貌,每走一步階梯、每進去一間房舍,都讓我們窺見消逝的林業風華。
辦公室
外表脫落之後,可見牆壁編竹夾泥牆的工法
福利社
廁所
撞球間
車庫
傾圮屋舍
林道上散落著林業殘跡,一綑一捆的鋼索
數不清的瓶罐
舊時爐灶
馬賽克磁磚浴缸,還有接上水管。
好多汽水瓶
分離四散的大型伐木器械
林道上散落著林業殘跡,一綑一捆的鋼索
綜觀資料顯示,這一區的伐木從日本時代就有小規模開發,直到1960年林務局建立了人倫工作站,這裡大規模的伐木工作就此展開,持續至1983年走入歷史,大約23年的歲月。這裡除了伐木事業,也是登山遊憩點,當時攀登西巒大山會車行到工作站後,再步行大約一個半小時便能登頂,民眾也會來這台灣唯一種植牡丹花的地方賞花。從老照片可看到人倫林道上的欄杆前公車停泊,現在必須從人倫或雙龍林道徒步上來,雖然較為不便,但我覺得這樣慢慢走入山的懷抱,也是另一種幸福!
另外從雪羊的文章「台灣林業歷史的真相:課本不告訴你的十二大林場」中,提到,我們耳熟能詳的臺灣日治時期三大林場:太平山林場的太平山工作站、阿里山林場的阿里山工作站及八仙山林場的佳保台工作站。在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後擴大規模,陸續再增加8處共12處,其中巒大山林場的人倫工作站就是羅列其中。在那個年代,林業的收入支撐起臺灣經濟的一部份,我們無法定論已逝年代的對與錯,對於之前耗竭式的「皆伐」作業,天災加速水土流失的狀況等,都是現在、未來世代的人民必須承擔的「共業」,林業輝煌歲月是臺灣歷史的一頁,而珍貴的紅檜、扁柏幾已砍伐殆盡的血淚史也是另一頁,藉由親自走上、親眼驗證,來翻閱一頁頁這塊島嶼的過往,耙梳這些脈絡,讓根植於血液裡的情感,與土地有更深的連結。這些傾圮的建築遺構,除了視覺上的美感,還有更豐富的內涵等待認識與理解。
工作站下方有個人倫牡丹園,因氣候環境適宜,是當時全台唯一種植牡丹花的地方,最多有25種400多棵牡丹樹,後來大多遷移到阿里山培育了。但阿里山的牡丹園在歲月流轉下又裁撤,轉型成為阿里山的苗圃,之後又改為高山植物園,現在網路搜尋牡丹園,反而是杉林溪較富盛名,會在四五月舉辦牡丹花季,我曾經帶家人去看過一次,繁花似錦,美不勝收,品種及棵數都非常可觀,甚至達萬棵。原來,「花」去「園」空的牡丹花,從海拔2600公尺的人倫牡丹園旅行到1600公尺的杉林溪園區了。
讓我想到司馬光打破水缸救人的故事 哈哈!
大風吹! 是誰都沒有換位置?
牡丹園之屍速列車版
感覺很適合拍婚紗!
徒留的鐵架鋼桁,砌磚水缸,還有溫室的玻璃窗,默默成為山友取景朝聖的風景,豔陽下、日落前、雲霧罩,都有不同的韻致,跟不同的夥伴來,也會有不同的化學效應,我們這群應該是很會「自燃」「他燃」及「助燃」,留下許多歡樂美好的回憶!
要下山的那天心情總是有點矛盾,想要回家洗淨一身髒汙與疲憊,但又對大自然的美麗與壯闊依依不捨,更甚者那種人心之間互相幫忙不計較地貼近,宛如人間烏托邦啊!旭日在層嶂疊巒中升起,萬事萬物開始加深顏色,變得鮮明,金色的光灑在身上,彷彿也注入了希望與活力,離去前,金光燦燦的巒安堂,更顯莊嚴神聖,成了最後美麗的注目。
沿途森林破空處可見治茆山的雙峰,隨侍在側,爬山總是能輕易產生不可思議的感覺,第一天傍晚在那個山頭上享受滿滿的雲海,第三天竟然遠望其獨特的山勢造型,讚嘆自然的偉岸壯闊,但又對人一步一腳印的堅持毅力滿心佩服。
湛藍日月潭又浮現在視線內,在自然裡,藍色與綠色幾乎是最大的色塊,一般認為,顏色會影響情緒,對眼睛來說最舒服的顏色是綠色,讓人感到放鬆,而在色彩心理學的調查研究裡,前100大的品牌顏色前四大代表色依序是:藍、黑、紅、黃,藍色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常出現在銀行和企業用色,而調查男生和女生偏好的顏色時,藍色都是位居第一,山與海的色系,成為人們嚮往的場域。
廢棄電線杆
西巒大山山頂上已經有許多興奮登頂的山友們,四周展望良好,山稜起伏在蔚藍穹蒼裡,往人倫林道下行,即將要迎來據說「膝軟」的稱號,果然陡下的路徑加上踩在濕滑的樹根及岩壁上,步步為營,深怕一不小心下得比「預期多且快」,那就慘了!一路上的景致穿梭在芒草的蕭瑟與松樹的勃發間,最後的2.6K又回到闊葉林的盎然,竟然有點意猶未盡起來,捨不得結束此趟美好的山行療癒,再多的紅塵俗事,不是暫時忘卻,就是與夥伴們一路閒聊中也獲得舒緩的出口,步調放慢加上適度休息,竟然下到登山口還不覺膝軟。
西巒大山 山頂上的廢棄瞭望台
西巒大山, 山字森林點基石, 海拔 3081 公尺(布農語:Ludunhunul,Utava),又名阿洛瓦山。
山稜起伏在蔚藍穹蒼裡。
陡下樹根路
芒草路
倒塌瞭望台
最後的2.6K又回到闊葉林的盎然,竟然有點意猶未盡起來。
回想要出發前對登山的低潮,似乎在過程中不知不覺消散了,但我想應該只是暫時潛藏,真正要認真回應的事情,還在!我也會繼續探索下去。
行程記錄
D1 : 雙龍林道 - 停機坪
0715登山口
0756 機車
0950 水源
1125最後水源
1205停機坪
1255 登山口
1425 -1505治茆山南峰
1553 -1628治茆山
1715 -28治茆山南峰
1843 停機坪
D2停機坪-巒安堂
06:00
0900停機坪
0925-54廢棄機車
1019 廢棄工寮
1115 涵管
1150台電BM3
1238 牡丹園
1247巒安堂
D3 巒安堂-西巒大山- 人倫林道
0705出發
0847-0913西巒大山
1046 -1108。2600M 午餐
1204 -1220廢棄工寮瞭望台
1333 三岔口
1419 人倫林道登山口
參考文章
西巒大山|人倫林道與消逝中的巒安堂廢墟
https://knoxyang.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html?m=1
台灣林業歷史的真相:課本不告訴你的十二大林場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66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