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七星山:百年的屯山積雪

  • 邱求慧
  • 4,553 次點閱
  • 3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七星山是「大屯火山群」的主峰,同時也是台北市第一高峰,常是登山客趨之若鶩的一座山,海拔雖然不高,但這幾年來偶而也會下雪,今年1月8日的寒流又讓七星山和大屯山降下瑞雪,於是隔天一早我就趕緊衝上山,欣賞這場今年唯一的美麗雪景。

ef29e2e69834c81340501052e8cdb94c.jpg

車子停在小油坑停車場,所幸一早人潮還沒有很多,爬了一段路後俯視登山口,在停車場附近的山坡幾乎沒下雪,天氣雖然也很寒冷,但是望過去還是綠油油的一片,只有對面的小觀音山上還有殘雪。

ed77af2e932c4de4f57af8eef13c6b8e.jpg

隨著山徑漸漸爬升,山林間已經出現局部的殘雪,山徑旁有一些硫磺噴氣孔,噴出陣陣的熱氣和白煙,在冷冽的殘雪對照之下,形成極為衝突的特殊景象,七星山因有斷層經過,所以會產生這些溫泉和噴氣孔等景觀。

fc0b8a871c2ce0505c8e4821a39f4a52.jpg

繼續往山頂爬升,再回頭俯視小油坑停車場,山徑旁已經有些細細的白雪散佈,中間飄起的白煙就是硫磺熱氣,金黃、雪白和青綠等顏色,組成多樣層次的繽紛美感。

c85b8f21be53f5d38b1e09eab638caeb.jpg

想起二年前(2018年2月6日)七星山也降了雪,我興沖沖地從冷水坑上山,結果在接近七星山東峰約不到百公尺的地方,即便用手腳著地的狗爬式,也無法克服濕滑的地面,竟然登頂失敗。

226da2ec87729b476f8fb8a190eb5489.jpg

所以這次記取了教訓而穿戴了雪爪,較容易在濕滑冰雪上行走,隨著越接近山頂,積雪也越來越厚,夾道兩側的綠色箭竹林,中間好像鋪著一條白地毯,不過不要以為這個地毯很柔軟,這雪下到石階上,經過人來人去不斷踩踏,根本硬得就像冰一樣。

48a587bd842e8631a97b402d2cf688a3.jpg

最後終於登上七星山頂,沒想到山頂人滿為患,連和山頂木柱拍照都要排隊,當時還飄著小雪,算算竟然排了20分鐘才輪到。七星山海拔1120公尺,是屬於大屯山脈的山峰,在七十萬年前因火山噴發而隆起。

795945fed2e8f89de7dd03837c4a0d15.jpg

在七星山頂木柱拍照留念,記錄我第一次在雪中登頂台北市最高峰,其實,早在清治時期淡水有八景,其中「屯山積雪」就列為八景之一,可見大屯山脈的積雪,早在百年之前就視為著名的美景,今日親身體會果真名不虛傳,雖然積雪不算很厚,但是脫俗的雪景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fd751f0f8c3885dff92319b270467eef.jpg

堆雪人不希奇,堆雪羊才叫酷。山徑旁的觀景台上,有人堆了一隻「雪羊」,嘴上還吃著一把青草,非常惟妙惟肖,只能說高手就在民間。

05faf6d2476961995187b82fd842ff14.jpg

上面這張日本時代的照片,拍攝時間在1917年1月10日,是由竹子湖拍攝大屯山脈,可以看到右邊的七星山頂已有覆蓋白雪,讓我們看到「屯山積雪」的美景,和今日的相同角度比較,百年前竹子湖看起來已經是農業區的樣貌。

f3206b44a651ede2703c9f6c9794da42.jpg

這份文件是於1916年1月26日由「台北測候所」(現在中央氣象局)所做的報告,統計了自1896年以來20年間,大屯山脈降雪的情形,據統計共有10年12次大屯山降雪。其中雪量最大的是在1901年2月10日,當日台北最低氣溫為4.2度,又據報告的觀測記錄,當天大屯山四合目 (約海拔450公尺) 以上均有積雪,連紗帽山都白雪皚皚。

b22163599ff704a526e01228657c4920.jpg

在日本時代的前20年,只有1907和1913二年被記錄下雪兩次。而其中1907年的雪況,在當年3月20日出刊的「府報」中也有報導,據記載其下雪日期在2月1日和2月22日二天,而且是繼1902年之後,相隔5年才又首度降下瑞雪,不下則已一下驚人,當年竟罕見地下了二次。

4f5aaba291585e7b9d5d0de1f75a649d.jpg

1907年的這二場雪,「台灣日日新報」都有報導,其中2月1日的降雪,吸引許多學生隔日搭乘火車,趕赴大屯山追雪,另外同年2月23日報紙也報導,前一日寒流來襲冷度破表,所以大屯山也降下當年度第二次瑞雪,積雪足足有8吋之厚,遠遠看大屯諸山峰,猶如蓋起「水晶宮殿」一般美麗。

8421bf02c16a728824312d6c0cfa24b1.jpg

這是另外一份在1934年1月的氣象概況報導,其中提到1月19日之後的幾天裡,氣候相當寒冷,不但中央山脈下大雪,連大屯山和七星山也都降雪,而且還造成澎湖近海的魚類凍死。27日竟測得台中最低氣溫僅0.4度,連平地都少見地降霜。

c71db039e8fc3e172fd3240d197d5506.jpg

在「台灣寫真大觀」書中收錄這張照片,就是1934年大寒流造成大屯山脈積雪的景況,其註記的日文翻譯為:「照片是小觀音山冬天枯木上掛著雪花的情景,在大屯山附近一帶的雪景積雪5寸深左右。」

ed87827826c4e9d303447159e452e1f8.jpg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大屯山下雪也同樣引起民眾的高度興趣,照片是1957年12月於大屯山所拍攝,可以看到許多遊客穿著大衣,披著圍巾,開心地在雪地裡拍照留影,可見對亞熱帶的臺灣民眾而言,還是非常珍視難得的下雪機會。

14d1a20ebdc98d5f1a0e1c40ae7bb324.jpg

最近幾年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當年全台灣連低海拔的地區都在下雪,因為暖空氣入侵北極圈,導致北極圈的冷空氣被擠出來,氣象理論稱為「負北極震盪」現象,導致全台大急凍,當時測得台北最低溫度為4度,圖為陽明山冷擎步道的菁山吊橋,也是雪白的一片。

925fac647b5b7a2777228e0874bd6375.jpg

那到底台灣平地最低有沒有曾經零度以下?有的,根據這一份「臺灣總督府報第944期」(1901年)的報導,有史以來出現在平地的最低溫紀錄,是在1900年2月13日,臺中竟然記錄到零下1度的超低溫,是目前台灣平地有紀錄的最低溫度。至於台北的低溫紀錄,也是在同一天所創下,溫度為零下0.2度,比較起來,2016年霸王級寒流還算小兒科呢。

67f6d485e2ac15b8f3ce8be38320ec0c.jpg

再回推到清治時期,日本時代的低溫紀錄似乎又不算什麼了,根據1893年「上海申報」報導,該年從1月12日起9天,東亞地區發生嚴重寒流,史稱「世紀寒潮」,臺灣從基隆至嘉義全部壟罩在一片白雪之中,桃竹苗一帶更為嚴重,暴雪連下三天不停,導致積雪高達三尺以上,圖為日本轉載上海申報的報導,當年的最低溫度雖然沒有留諸史冊,不過推測應該是台灣歷史上最寒冷的一次。

bd0f1767d7e8bcb450640b622e3699cf.jpg

根據專家研究,過去100年地球暖化超過了近1度,而從我的歷史文獻分析中,似乎也間接證實了這個結論,照片中的美景曾被列為淡水八景之一,百年來還是一樣地那麼令人著迷,但是未來看到「屯山積雪」的機會,會不會越來越渺茫了?究竟未來我們還可以體驗美景,還是只能從歷史照片中去緬懷,也許就端看人類的智慧了。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