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0/05/10
-
回程日期2020/05/10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汐止的山區有個叫做鹿窟的小村落,過去曾經是個純樸的茶鄉,但在70年前曾經發生一個幾乎滅村的悲劇,從此之後,鹿窟雖然改稱光明村,但茶園和礦坑都完全荒廢,村民也從此籠罩著屈辱與恐懼的陰霾。
我來到這裡的山林,除了探索這歷史的冤案外,還要追尋號稱「台灣第一才子」的足跡,嘗試揭開他一輩子充滿無限驚奇的故事。
汐止大尖山位於新北市,海拔460公尺,有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及測量點99843號基石各一顆,是編號12號台灣小百岳,登山口在山麓的「天秀宮」,停車非常方便。
從天秀宮上大尖山,是陡上的石階,路途雖然不長,但是要爬升超過200公尺,山頂視野還算不錯,可以俯瞰汐止附近的風景,還有內湖、士林甚至基隆一帶的郊山。
從大尖山到四分尾山的稜線山路,可說是最精華的路段,不但是很天然的泥土路,起伏也不會很大,綠樹如蔭走起來非常舒服,照片為一處較為寬闊的稜線路,踩在泥土和樹葉鋪成的山徑上,走來心情輕鬆愉悅。
四分尾山,又稱茄苳腳山,海拔641公尺,有二等三角點標號1060號和三等三角點編號837號,一般人會在這裡折返,也可以繼續走往「耳空龜山」,連接汐平公路上的「磐石嶺」。
從四分尾山沿著產業道路,大約朝下山的方向走20分鐘就可以順登「上鹿窟崙山」,又稱為「紙寮山」,海拔520公尺,此處的舊地名稱為「鹿窟」,也是1952年「鹿窟事件」的發生地點。這個事件中最為令人吃驚的,是一個曾被稱為「台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竟然在鹿窟山中加入共黨組織,並從此人間蒸發,迄今生死成謎。
呂赫若原名叫做呂石堆,1914年出生於台中潭子的一個地主家庭,台中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在新竹、南投和台中的公學校擔任教員,此時的他開始顯露文學才華,以一篇日文小說「牛車」獲得日本小說大獎的第二名(第一名從缺),一躍成為文壇的耀眼明星,他的小說常描寫下階層的人們,被認為非常具有人道的關懷,甚至常觸及殖民時代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也被認為也有民族主義的傾向。
呂赫若獲得日本小說大獎後,開始在幾個藝文的刊物發表小說和文學評論,成為很活躍的文學作家,包括「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等。圖為他所發表的小說「藍衣少女」(青ぃ服の少女),內容敘述繪畫老師要參加寫生比賽,有一位女學生自告奮勇擔任他的模特兒,但是在教室畫的這幅「藍衣少女」作品,在當時保守的年代,卻引起外界行為不當的批評,初始的時候老師還想極力幫藝術辯護,最後只好無奈地向社會妥協。
「台灣文藝」和「台灣新文學」分別在1935年和1937年分別停刊,呂赫若失去文學的舞台,而暫時沉寂過一段時間。1939年,他憑著天生具有的好嗓音,選擇到日本學習聲樂,並加入「東寶劇團」,展開約一年多的舞台生涯,登台演出歌劇、演唱會等,照片是他在日本日比谷音樂廳舉行演唱會所拍攝,充分展現他具有文學、音樂等多種才華的特質。
1942年呂赫若回到台灣,開始他文學和音樂並行發展的斜槓人生,他擔任「台灣文學」的編輯,又成為「興南新聞」的記者撰寫報導,同時他也成為第一個在公會堂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歌手,他不但人長得帥,又是一位有才華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受歡迎的歌手,當時被稱為「台灣第一才子」,在台灣擁有許多的粉絲。
他雖然是受日本教育,但在1945年戰後,他開始改學習中文,也能用中文進行創作,可見其天賦異稟的語文能力,他先後擔任「人民導報」、「自由報」的記者,這時候的他開始有社會主義的思想,到了1947年的228事件之後,基於對於當局的不滿,他正式加入共產黨,並且主編中共地下黨機關刊物「光明報」,他還自己開設印刷廠,印製社會主義刊物與宣傳品。1949年,光明報創辦人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因叛亂罪被捕,擔任主編的呂赫若只好開始逃亡。圖為1945年所拍攝呂赫若全家福,他與妻子林雪絨育有6子3女。
1949年,有幾位共產黨員在鹿窟建立武裝基地,他們說服了許多鹿窟村民加入組織,這些村民多數都是文盲,平日以挖礦或種茶維生,因為聽信將來如果共產黨來台灣,就可以論功行賞分得土地,甚或只是受到親友同儕的壓力而加入,經過兩三年組織已經累積到數百人。
有人勸呂赫若可以逃去日本,但是他千萬個不願離開臺灣,於是也到了鹿窟的山上,加入了這個組織。照片是鹿窟的信仰中心「光明禪寺」,當年稱為「菜廟」。
1952年11月,有人供出鹿窟基地的情形,當時政府獲知後認為茲事體大,派了成千上萬名軍警,封鎖整個鹿窟山區,共逮捕了400餘名的居民,就地在當地的一間廟宇「鹿窟菜廟」進行訊問、刑求逼供,最後共有35遭到槍決,98人被判刑入獄。據事後調查,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審判過程多有瑕疵,主事者顯為了邀功而誇大案情,導致許多無知的村民被槍決或者判處重刑,與他們的犯行顯不相稱。經此事件,許多受牽連村民,一輩子背上污名,其餘村民也只好黯然離開這個地方,全鹿窟形同滅村。
離奇的是,在逮捕的人中並沒有包含呂赫若,經過軍警的徹底搜索,呂赫若就像人間蒸發一樣,完全找不到他的人影。有人說他被毒蛇咬傷,傷重不治身亡,也有人推測他已經逃離鹿窟,搭上小船偷渡日本,但是均無從證實。他從一介台灣第一才子,卻變身為亡命天涯的逃犯,最後的生死又成為世紀之謎,只能說他的一生充滿無限的驚奇。
圖為過去審訊村民的「鹿窟菜廟」和現在已經改建成為金碧輝煌的「光明禪寺」,也許是希望藉由改名,帶來鹿窟新的光明未來,但是經過這事件的衝擊,不但光明不起來,而且讓鹿窟村民一直無法擺脫恐怖與屈辱的陰影。
這個事件被認為是台灣最大的白色恐怖案件,2000年政府在鹿窟事發的地點,設立「鹿窟事件紀念碑」,紀念這個小村莊所發生的悲劇。2001年政府決定賠償本案被判刑者及其家屬,2017年監察院完成調查報告,通過糾正國防部。至此,本案在形式上已經獲得政府的平反,但是村民受到恐懼與冤屈,已然成為一個時代的悲劇。
2018年客家電視台上演「台北歌手」,把呂赫若的故事搬上螢幕,由莫子儀、黃姵嘉、楊小黎等人主演,獲得2018年多項金鐘獎的提名與獎項。一個不世的才子,寧願放棄高貴的身份與地位,反倒選擇一條無法回頭的不歸路,讓世人們衍生無限的感嘆。但換個角度來看,不計成敗毀譽,不斷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終求仁而得仁,或許也無憾於一生吧。
汐止天秀宮->大尖山->四分尾山->上鹿窟崙山(紙寮山)->勤進路->汐止天秀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