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西稜

  • 九層塔
  • 2,294 次點閱
  • 11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1/03/18
  • 回程日期
    2021/03/21
  • 相關路線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在雪山之巔,往西南方向遠望,山巒伏列,岳脈曲迴,一路次第向西而去,盡於視界。這是雪山地壘最長的高山稜脈,山友們習稱雪山西稜!

今年遇上大旱,水氣不足,高山也不存雪;冬季上山省了雪季裝備,卻添了負水之累!擔心翠池乾涸,先在黑森林取了4公升的飲水,讓圈谷的陡坡變得更加磨人。

翠池隱落於雪山西壁下的圓柏森林,谷地集涓避陽,是翠池谷地重要的水源。

今日抵達時,還剩一泓小水漥,水裡小蟲爬游,與山友共享這一小塘淺清。其他兩處姊妹池,上、下翠池皆已徹底乾涸,僅餘枯石涸土!

傍晚時分,陽光仰映北稜角西壁,隨著夕日愈沉,石壁變得越來越紅。

對比陰影下的谷地森林,整片岩石巨牆落日鎔金,丹壁欲燃,這是翠池谷地最令人陶醉的暮景,足堪與谷地裡的千年圓柏純林比美。

9000f334269482a5972dff53db248798.jpg 夕陽下丹壁欲燃的北稜角西壁

與雪山主稜上多為岩壁石稜的地景不同,雪山西稜的路徑有茂密的森林與箭竹植被,山徑多沿藉著昔日林業的勘察道,路況好如如木馬道,路程雖遠卻不難走。

沿途斷續侵擾的挑戰,是高聳綿密的箭竹林與橫躺阻路的倒木!虧得乾旱,否則鑽進厚密的箭竹林,應該會刷得一身濕;倒是斜陳的倒木,讓人得不停地猶豫要跨爬還是跪行。

弓水山前,山徑通過數段石流坡,大塊楔裂的四稜砂岩,自高處鋪流而下,宛如石瀑,這也是雪山地壘常見的景觀。

原住民的先民,也利用這些規矩的幾何石塊,在火石山下,砌石堆坎,豎石如碑。幾處模糊的遺跡,不知是石居遺址還是安厝祖靈之地?

ec7642cdecdc6fa4ef2f6db493a1fa1a.jpg石流坡是雪霸高山常見的地景

山如其名的火石山,山頭是塊巨石,岩石黑赭相伴,往西北方向突出於大雪山稜脈。

山腰的火石山營地,傍著溪溝,夾擠在石瀑與箭竹之間;更重要的是,附近有珍貴的水源!

自營地下切一百多米海拔,尋得一處活水,一頓就地暢飲後,裝滿水器,背上了兩天的飲水。

重裝負水,步伐變得沉重,尤其自大南山西鞍營地爬上弓水營地,烈陽下蝸爬,讓人悟透無水之苦。

令人欣慰的是,這段汗水之路,上天不隱大美,放眼就是壯闊山景!環目四方,雪山諸稜上的名峰勝岳,多收眼簾。

北方懸天橫掛的是雪山聖稜,頂著圈谷鎮座東方的,是山基龐偉的大劍山;而南方金字塔山形的佳陽山與稜線尾巴的小劍山,則是目前為止,心理暫時不興再訪之念的修煉路線!

60fa0e24d96506d8a3b6f687a0e7775d.jpg雪山與頂著圈谷的大劍山

頭鷹山至大雪山之間,路徑走在漂亮的箭竹草原,山勢緩伏,視野天寬地闊。

走入這片箭竹草原,頗能滿足對唐詩裡塞外風情的想像,昨日因摸黑而錯過的博克爾草原,在此得到了補償!

大清早,天空的星光與陽光還在交接,經過一夜的寒凍,天地寒峭,空氣裡僅存的一點水氣,全化結成箭竹葉上的白霜,縱目望去,猶如糖霜飛灑。

頭鷹山、奇峻山、大雪山北峰、大雪山、匹匹達山等,一連串峰巒散佈在這段美麗的山線,旅行走訪,來不及記住眾峰的山字岳號,腦中印著的影像,盡是四方清麗的峻嶺,還有眼前峰巒襲披的柔美黃毯。

9e695a4da889e1a0ffba59e6dc31e58d.jpg大雪山廣袤的草原景觀

大雪山北峰的北壁,因溪流侵蝕形成的大崩壁,刷露出山體陽剛的岩肌。

崩塌使得臨崖的山徑一再向南退縮,甚至部分山徑下的土基也遭淘空。行走其上,臨淵履冰的壓力,讓身體重心不自覺往箭竹坡偏移。 

這片如遭巨靈狠噬一口的斷崖,與南坡柔美的箭竹草原並陳,野獸與美女的對比,呈現非常衝突的視覺。

4bb7ab02dba0d4f1e7d6e00ae71a31d4.jpg大雪山北峰溪流向源侵蝕形成的崩壁

安排四天的壓縮行程,特意在第二日起早摸黑,趕晚紮營。

一路偷攢時間,終於在第三日下午,提早一日拜訪中雪山。如此,最後一日僅剩26公里的林道,感覺似乎輕鬆了許多!

中雪山是座滋味豐富的山岳,有高聳的柏檜、清爽的森林、攔路的倒木、巨石與高密的箭竹林,還有令人點滴心頭的極陡坡!

中雪山也是山岳前輩林文安先生留魂之處!

離中雪山十五分鐘的巨石山頭,有前輩的紀念碑。對著紀念碑,深深一鞠躬,當下萬念無語,只有感謝前輩篳路藍縷,打開台灣山岳的寶庫,讓我有幸循著前輩的足跡,同享台灣山林的美麗。

53ff0eae308b9064767f91e932315fa9.jpg寒夜把水氣全凍結成霜 

最後一宿,紮營在230林道26K的中雪山登山口,今逢旱年,營地前後二、三公里苦無水源,多奔波了一趟大雪山登山口取水。

相較其他林道,230林道闢建的規模,堪稱高速公路級別!

路幅寬敞平緩,起伏不大,海拔一直維持在2500 米上下,蜿蜒於雪山西稜北麓山腰,一路挺進至火石山下。

如此級別的林道,想像當年砍伐林木的速度與殺傷力,讓人不忍回首!

921地震後,途中多處路段崩塌,使林道失去了行車功能。多處的路段,森林與芒草植被,漸漸合圍;而絡繹不絕的登山客,在高密的芒草中維持著小徑路跡。

林道依著山脈迂迴,突岬縮谷。循道前行,遠山交疊,不見盡頭。

沿途林鳥啁啾蠻蠻,鳥語喧闐,心裡羨慕的,卻是牠們那對御風的翅膀!偶而高山杜鵑驚豔式地快閃,使感覺漫長無盡的林道,添了醒神療癒的鼓勵。

車輛進不了林道,少了便利,也似乎少了人氣;不過山林默默自癒,險路與距離的阻隔,正慢慢招回山林原有的熱鬧!

84dd9d8873bd0b52d2fa8f73512c55f2.jpg

頭鷹山下年湮世遠臥看春秋的石犬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