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
個人網站→湯姆奇遇記
IG→https://www.instagram.com/tomsexploration/?hl=zh-tw
【這是從我的網站複製過來的(包括目錄),直接點擊目錄會到我的網站(想在健行筆記看的話就滑過去就好,抱歉抱歉?)健行筆記好像沒有提供快速查找的目錄功能】
目錄
在上山前我們需要知道的事
在要規劃一個行程之前,我們得先瞭解有哪些事是上山前需要知道的,這是對於「登山」這件事的思考,如果覺得看得有點累可以直接跳到登山規劃流程部分~(喔對了!以下文字量較多,我以後會盡量整理成圖片懶人包的~現在就只能先看看詳細文字版)
個人認為「登山」這項活動應該要與「觀光」區分開來,因為就算是去爬玉山主峰這種步道規畫良好,又有人員管理維護的地方,還是不斷傳出發生山難的訊息。所以在上山前不能抱持著:「我就是去旅遊,不太了解這次的行程也沒關係,跟著走就好!」的心態。
登山相關知識觀念可以參考這裡
登山活動的構成要素
登山=登山環境+登山人員+登山技能+風險管理
※行程設計 ※活動定位 ※行前訓練 ※安全計畫
個人行為and社會事件
登山這項活動本質是「人」與「自然」間的互動,但如果發生山難意外就會變成社會事件了,所以在規劃行程時就要將關於「人」、「自然」、「社會」的關聯性都列入考量。
登山各方面考量點
一次的登山活動有許多的考量點,以下就為大家列出需要考量的地方有哪些!
隊伍性質
在參加每個登山隊伍前,都要先知道這團的隊伍性質,才能根據該隊伍預先做好準備,無論是實體裝備還是心理準備 (我要爽團!!)。
這次的行程是有償還是無償的?是社團隊伍、自組隊、委任帶隊還是商業帶隊。
釐清確認好彼此的角色關係,在責任分配上才能有更明確的劃分。「不要覺得事先講出來很討人厭,在事前先訂好規則,大家在發生事情後才不會有更多紛爭!」
確認好嚮導領隊的責任,畢竟一旦發生事情,一個人很容易被社會的指責淹沒。嚮導領隊到底是承擔大家風險的隊伍領導者,還是只是被大家推出來代表處理雜務的人員(大多出現在自組隊伍)。
隊伍定位
爽團、郊遊團、體訓團、舒服野營……就要看每個隊員是怎麼定位的了!在上山前就要跟溝通好,取得共識判定這次的團是什麼樣的性質,不然就會遇到每個隊員對於行程性質的認定不一致的問題,平常沒事是不會有甚麼問題啦~但在遇到可能需要撤退的情況時就有機會發生內鬨!?
領隊/嚮導帶隊風格
散漫放羊型、積極趕路型、保守穩重……一次行程能不能玩得開心,很看領隊/嚮導的帶隊風格,事前了解才不會發生隱性山難&非自願獨攀(嚮導不等人,隊伍拉超長,都變自己在走)。
山域環境
政府相關規定&申請、等高線圖&地形圖、植被狀況()、水源狀況、有無山屋營地、路線路跡狀況、山域海拔、氣候分區+四季、地區蟲蛇狀況、天氣情形……等,真的超複雜。
它們互相之間也有可能互相影響,例如:「今年都沒有颱風過境,所以山上可能還會存在較多的蛇蟲蜂窩沒被颱風幹掉,上山時就要比較小心注意!」
行程設計
大眾步道路線、山區的熟悉程度、區域性的探查、長天數里程縱走、探勘新路線、雪地攀登、溯溪路線、單日郊山、單攻撿山頭……等,這部分在想到去哪時,大家就應該心裡有數了吧
隊伍成員(危險共同體)
對於隊伍中每個人的個性、隊伍相性和各人體力技能,如果能找到一群熟悉可信任的夥伴一同爬山,相信在遇到危險時更能夠相信他們能救你一命。但如果對於隊友都不太認識的話,最好自己要具備自救的能力!
越困難的行程,對於隊伍職務的劃分要更詳細,以下介紹隊伍成員劃分可能會有哪些,詳細情況要再根據行程和人員做調整。
1.領隊 2.嚮導 3.先鋒(攻擊手) 4.醫官 5.紀錄 6.大廚7.通訊,每個職位都很重要。
- 領隊,隊伍的決策者。
- 嚮導(導航),找路的人。
- 先鋒(攻擊手),走在最前劈荊斬棘的人,這通常在探勘路線才會需要這個職位。
- 醫官 ,醫護急救知識經驗最豐富的人,醫藥包也交給他掌管。
- 紀錄 ,記錄路線,不要想說:我沒有要分享給大家就不記錄了。紀錄在通報搜救時可是很有用的資訊!
- 大廚,如果有團炊的話。
- 通訊,大隊伍中手裡拿無線電通聯的人,或是拿衛星電話的。
決定個人員職務後,就要在在山下先討論約定好在山上要怎麼決策,因為既然已經在山上遇到問題了,表示是比較緊急的事件,這時還在不斷討論、投票和辯論而延長了判斷的時間會造成風險上升。
「在上山前先有共識,山上時快速決策,下山再檢討。」
是要多數決?公開討論?領隊(還是有經驗的人)決策?我個人是喜歡每個人先提出看法,並簡略提出為什麼這樣想!最後由領隊(或最有經驗的人)決策。
風險管理
通報計畫、撤退點、衛星紀錄定位、切結書/契約、登山保險。
留守人→接收&回報活動第一手資訊、整合山下安全資源、家屬聯絡/服務
登山保險:遭難保險(搜救費用保險)、一般傷害、疾病保險、生命保險(壽險)和賠償責任保線(領隊險)等。
撤退&轉進計畫→預先想好再哪出事,可以從哪裡撤退!這裡有個值得思考的山難事件2002台大山協北二段山難,簡單來說就是出事了,但被困在無明斷崖和鬼門關斷崖之間無法動彈,後來台大山社有再去那裡於東南稜開了一條緊急下降高度的路。
登山難度劃分
路線分級,以地形來分的話會有→健行、冰、雪、岩、溪。
可以參考的分級制度:官方百岳分級、hikingbook分級。官方分級為ABC,DE;hikingbook分級為Lv1~Lv7。
Hikingbook路線難度分級
其實登山難度劃分要從兩個方面去看,分別為「體力難度」&「技術難度」分開,是因為有可能發生這兩種情形:一條路線路程很短很輕鬆,但所需技術難度高,掉下去就死;或是路線超遠,上升高度又多,但完全沒有危險地形。這兩種狀況都會被列為高難度路線,但實際上到底是哪種,就要再詳細研究了。
「不要盲目地相信路線難度分級!」路線難度分級只能當作參考。在看到高難度行程時要先搞清楚,它到底是需要「技術」還是需要「體力」,亦或是兩者都需要。
體力負荷程度
爬山高度、行進時間及行進速率,可以參考比較自己和上河地圖的時間,像我自己大概是上河時間的0.7~0.8(上下坡的時候,平路跟上河差不了多少,也可能是因為都在玩吧!),但我喜歡大休玩耍+拍照,所以我還是會照上河時間去排行程。
但如果是郊山或中級山的紀錄,沒有上河地圖的這種在每條百岳路線都有速度可參考的資訊,就要比對一下自己與該紀錄者的體能&隊伍成員狀況。這部分關於記錄判讀,我之後會再寫一篇與大家分享我自己是怎麼看紀錄的!
12步登山規劃流程
祝各位山友都能開心上山,平安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