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網址: https://reurl.cc/Md3pAk
粉絲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VictoryCamel/
「巒巍聳立雲山騰瑞;安鎮人倫林地顯禎祥」- 巒安堂門前對聯
遠離塵囂的巒安堂,小小的祀堂守護著這片山林與人們. 雖然隨著人倫工作站的沒落與荒廢,神明也被請回天庭. 但那小巧的寺廟依然屹立不搖的守候在此,看盡曾幾一時的繁華,人去樓空回歸到寂靜的山林,現在偶有像我們這樣的訪客為了一睹這個即使斑駁卻存有時空記憶的外觀. 當時看到其他人的分享時,就被這個小廟深深的吸引著,迫不急待的可以親自探索這個隱於深山的祀堂.
西巒大山,海拔3081公尺.位於布農族巒大社西方,舊稱為阿洛瓦. 由於西巒大山陡上陡下的程度被大家又稱為「膝軟」大山或者爬完會讓人猶如有失戀(台語)心情的山, 然而這次我發生一個小意外也讓我”膝軟”了,不過我這個事件純粹只是我剛好不巧的在這個時間點受傷. 我們這次的路線第一日由雙龍部落進入林道,從此前往巒安堂紮營,隔日登頂西巒大山,在從人倫工作站出來. 與一般的登西巒大山在山林中穿梭陡上陡下路線相比,沿途有更豐富的林相風景,還可以從遺留的林場遺跡去了解曾經的伐木史.
DAY 1 2020/09/05
半夜三點半就起床,我們從雲林開車前往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雙龍部落,隊友有先幫大家跟村長預約好接駁,行經村長的家時已經有好幾個也要走這個路線的人集合在此,蠻意外現在這個冷門路線也變得那麼的夯. 先把背包卸在村長家前面,並在村長的引導之下,我們到空地內停好車後也去會合. 村長夫婦很熱情的招呼我們入內吃早餐,他們早上準備比較多,很幸運的可以在出發之前吃一碗熱騰騰的稀飯, 我們在這裡整理好背包等候接駁車前來.
此時天色已經亮起,要載我們的得利卡貨車也抵達. 我們坐在後面開始一段搖搖晃晃的路程,今天的天空是如此的清澈,太陽也從遠方的山頭緩緩探出,橘色的光暈四散,照在朦朧的雲霧上. 隨著太陽升起,天空也轉藍,坐在後座上欣賞這片美景之餘也要不時的注意避開頭頂的樹枝. 車上也來了蚱蜢搭了快速便車,陪同我們開啟這趟旅行的開端.
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林道的行車終點,兩邊遍布著高聳的樹林,光線照在樹幹上有著葉子的影子晃動著. 我們從右側起登,開始進入茂密的森林之中. 才剛起登我就無法自拔的欣賞土面上那些蔥綠的植披,環顧周圍生氣蓬勃的植物們. 低身越過蜿蜒的樹枝,那些枝條自由奔放的彎曲生長. 色彩鮮豔的菇類從倒木或濕潤的土地中長出,在這一片綠中如此搶眼. 才剛開始走就如此目不暇給,完全讓人沉浸在這個綠意盎然的森林裡.
上到類林道後地勢趨於平坦,蔥鬱的樹林依舊讓我驚艷連連,雖然拍照可以記錄,但那個綠色的層次還是要親眼所見才能體會那個美. 漸漸的彷彿像是走到路的終點,山壁崩塌呈現了一個凹陷,對面的樹木成排的緊抓著土地,這個崩壁的路寬很大,往下沿著山壁穿越草叢即可抵達對面. 走在覆蓋著草綠色的地衣上,像是踩踏在柔軟的毛地毯上,時而踩著石頭往上攀爬. 來到一個落差較大的山壁,倚著用樹幹製成的梯子,不知道是誰製作的,真心感謝他們.
沿途有很多水源,淙淙的泉水順著綠苔落下形成一個小水池,透徹的水浸濕了石壁,被洗的亮晶晶的. 這個林道有著各種地形,讓你像是過關斬將般一點都不無聊.拉著繩行走並小心翼翼的通過水流,因為石面上有水有苔癬特別濕滑. 抓著樹木的枝條往上爬,來到了一片開闊的小小石瀑區,在進入森林內一路往上走. 這一段相較辛苦,開始有比較陡的坡度,需要手腳並用地慢慢往上爬,不過累了也有許多平坦的區塊可以讓我們盡情休息,靠著樹木調整呼吸.
有兩棵高聳入天的枯木對望著,環繞著沒有遮蔽的山景. 續行而上的途中繼續欣賞大自然給予的大地藝術美景, 樹幹將翠綠的植披穿上, 一同參與這場自由盛宴. 在林道上看到兩座由樹枝建成的「三石灶」,為原住民家屋重要的傳統烹煮器具. 踩踏在鬆軟的針葉林道上,聞著陣陣的檜木香, 迎面而來的是一片綠地呈現一條大道,光線照耀在草地上彷彿像是舞台光投影在地. 還看到一塊形狀像是台灣的水灘. 這裡往前走就是停機坪,而在這裡也是兩條路線的岔路,一個是往巒安堂,另一個則是通向治卯山.
在這個完美的地方怎麼可以不享受一下,我們決定在此好好的吃個午餐. 剛好又有天然的樹幹當桌子還有石頭椅子,在這裡真的好舒服,如果可以在這睡午覺真的是很奢侈. 在這裡大休息一番後依依不捨的離開,面向停機坪往右穿越整片的毛地黃後繼續往上. 看到一小片綠衣上點綴著藍色小花好浪漫, 不知為何林道上總是會有廢棄的復古舊機車,一台Honda的擋車就這樣矗立在此成為登山客的路線指標之一. 眼前出現一個廢棄建築,周圍散落著遺留的垃圾.
過了大水管與大小落石堆疊的低窪處,又回到了林道. 斑駁的指標上有人用了麥克筆畫了4.0,有植物就這樣在丟棄的保特瓶裡棲息,偶爾看到那些散落的垃圾有時不禁感到可惜,人類可以這樣來匆匆去匆匆,不負責任的留下這些破壞環境東西拍拍屁股走人,讓山林繼續承擔這些本來不屬於這裡的物品. 往上走一段後,整片廢墟牡丹園出現了,林務局曾在此種植400多棵牡丹樹,現在剩下的是溫室的鋼架,樹木穿越破碎的屋頂網架,滿滿的青苔覆蓋著磚瓦. 在此我們也要抵達巒安堂的人倫工作站.
舊人倫工作站坐落於海拔約2600公尺,延續日本時代在此的開發,林務局在約民國49年時正式設立了人倫工作站,開發巒大山周邊的森林. 當時在此就有一百多位員工居住在此,登山客也可以從這裡只需花兩個小時的時間登上西巒大山. 當時的過度伐木導致許多珍貴樹木都快消失,逐漸地喚起人民對於森林的保護意識,此工作站也在民國72年劃下句點. 漸漸的人倫林道也開始回歸原始,經過921地震後林道坍方也無法通行. 隨著人們的離去,這裡剩下的是無法帶走的廢棄軀殼.
這裡從牡丹園由下而上約有五層,從中央大道上往上走旁邊都是鐵皮,這裡原本是員工宿舍的所在地. 到了第三層斑駁的登山注意事項看板還歪斜的佇立在此, 我們開始找適合紮營的地點,大家幾乎都在第一層的破損辦公室內紮營,幾乎都被占滿. 所以我們決定清幽的在第三層過去的撞球間鐵皮屋旁邊紮營. 平坦的地勢也很舒服, 搭好帳篷後我們先去小溪水源取水,經過了廢棄的發電室,林地也有廢棄的電纜. 我們抵達這裡的時間約下午三點,取完水還可以悠閒的探索一下這裡.
我們沿著鐵鏽色的欄杆走上第一層, 辦公室內紮營的各自找到舒適的角落聊天煮飯泡茶, 我左側走有個水泥建築,這裡曾是福利社,外觀鑲著水藍色的馬賽克與紅色的磚瓦,外頭的玻璃瓶不知是誰插了一個斑駁的葉子看起來很有味道. 第一層最左側就是曾經供奉福德正神的巒安堂,廟宇外頭的彩繪已經淡化,但是還可以清楚看到圖樣, 木造的小廟宇在當時守護著這裡的人們. 探索完畢後我們回到我們的營地去煮晚餐,今天的晚餐極為豐盛,有松阪豬蔬菜湯咖哩之外還有椒麻雞胸肉炒洋蔥,現在用Trangia煮飯神器越來越熟練,都可以順利的煮出香噴噴的米飯.
DAY 2 2020/09/06
隔日從帳篷往外看到明亮的陽光從樹林透出來,今天看起來也是個好天氣. 在吃早餐的時候也聽到其他登山客從旁經過,通往西巒大山的路徑就在不遠處. 我們也在溫暖的陽光下收拾帳篷準備整裝出發, 上切樹林之字形的方向往上走,跟著沿路的布條路徑走. 漸漸地可以看從樹林看到對面的山巒,湛藍的天空讓人看了神清氣爽. 投射在樹幹上我的影子,也如影隨形. 白色的高聳枯木群聚著,越往上就有不錯的展望, 我們也從這裡看到遠方的日月潭,從這個角度看還真是神奇.
途中有一棵從樹幹上長出茂密樹枝的樹,不清楚那個是什麼樹但是那個外型很帥. 水坑在光線的照耀下捕捉了反光的彩虹. 繼續往上經過一欉欉的馬醉木,垂墜著紅色花朵, 這時候開始有點氣喘吁吁, 但慢慢地聽到山頂的人聲, 終於抵達了山頂. 山頂的腹地很小,有一個半倒塌的瞭望台和一個水泥的避難所. 山頂上很熱鬧,也有許多從傳統路線上來的人,這裡的展望不多,不過剛剛一路的美景已讓我很滿足,吃著自己做的手工餅乾配上咖啡真享受.
熱情的大姐幫我們全體拍了登頂照,我們在此待了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大約10點20左右準備下山面對無可避免的陡下. 才剛離開山頂,我只是往下踏一階而已,當時也不知道怎麼發生的,我就聽到我膝蓋發出啪一聲我就跌坐在地板上,當時瞬間的劇痛讓我以為我是不是腿斷了,我無力的坐在地上. 我不確定是否可以能站起,想著等下的路途有著落差極大的高度,還需要陡下約1500公尺,我卻在這裡就受傷了. 當下不清楚到底哪裡受傷,後來嘗試站起似乎還是可以走,但時不時右腳就陣陣的痛,我只能靠著雙手和左腳的力量開始走.
很感謝我的隊友們幫我分擔我身上的背包,面對著無止境的近乎垂直的陡下,還有盤根錯縱困難的地形. 我只能想辦法用坐的或用極為緩慢的動作下山,經過的山友們都很關心,也說要不要叫救援,但我雖然痛但還是可以走,所以不想要耗費人力. 一路上我都無力說話只能專注走,後面我也沒有時間拍照,我想如果大家去看其他人的西巒大山的文章照片就知道那個陡度有多麼慘忍, 然而我又拖著一條受傷的腿,對我來說真的是太折磨了.
無止盡的下坡,有種不知道何時才能走到山下的崩潰感. 走到太陽西下,還好那時候已經通過了很困難的地形, 從受傷後大概走了約七個小時才回到山下. 回頭想想那段時間都不知道怎麼過的, 也很感謝隊友的不離不棄以及沿路的山友的勉勵與補給. 下山檢查後才得知是膝蓋半月板損傷,對於這個不可預測的受傷讓我意識到身體在不自覺的磨損, 一切都來的措手不及. 我想這次受傷不僅需要一點時間恢復,也必須訓練自己的股四頭肌來減緩膝蓋的壓力.
回想著一剛開此猶如世外桃源的林道,就覺得很不真實. 不過真的很推薦可以來走一回這個豐富的路徑,不用陡上陡下的前往西巒大山, 而且可以看到更多元的風景. 下山後為了彌補無法上山的空虛, 我設計了一張自製的百岳圖,有喜歡的可以透過此連結跟我訂購唷! 我望著這張百岳圖止渴,等待身體恢復的那天再次回到美麗的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