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兒童登高山,行、不行?

  • 王士豪
  • 20,687次點閱

任何活動都有風險,高山登山健行活動風險不外乎是高山症、失溫與外傷,妥善準備是可以兼顧強健心智與確保安全。

野外活動,能讓人們脫離平常居住的都市叢林,對於心智與體力,是難得的經驗。歐美國家,極力鼓勵人們走進戶外,走向野外,體驗大自然,讓孩子培養與鍛鍊強健的心智,這些國家的人們普遍認為,野外的生活體驗,不但是滋養孩子成長的養分,更是厚植國力的最簡單、最具體的作法。

歐巴馬簽署法令 讓小四學生免費申請國家公園通行證

在20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甚至簽署一項法令,讓美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都可以免費申請一張國家公園通行證,效期一年,孩子只要帶著這張卡,同車的所有家人,都可以免費進入國家公園,健行、登山與學習。

除了強健體魄之外,登山就像真實的人生,有時順利完成目標,有時也會中途受挫。登山過程中,本於安全考量,有時順利登頂、有時中途折返,有時甚至留置山屋放棄接下來的行程,這些進退之間的抉擇,都是充滿智慧的。

其中,撤退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氣、決心與智慧,這些寶貴的經驗,將會是孩子們一輩子成長的養分。此外,在登山過程當中,有時晴天,有時雨天,有時春暖花香,有時寒風刺骨,行走其中,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如何讓自己,在各種天候中安全行走,防曬、保暖、維持體力,更是在課堂中學不到的人生體驗。 長年推動學童登山活動的康橋雙語學校創辦人李萬吉說得很好:「讓孩子們,在小時候,走難走的路,長大之後,才不會走歹路。」

然而,任何活動都有風險,以高山登山健行活動為例,風險不外乎是高山症、失溫與外傷,如何的妥善準備,讓登山健行活動是可以兼顧強健心智與確保安全。是所有舉辦相關活動的機關團體或學校,必須要認真看待的。更重要的是,有充足的準備、專業的人員與安全為後盾,家長就可以安心,孩子們就可以安全的讓自己去接受挑戰。

我曾經參與許多學校以及教育部舉辦的登山活動,協助規劃甚至實際參與包含康橋雙語學校在內的許多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讓超過4,000位學生,安全的登上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我提供以下大型學生團體登高山安全秘笈與大家進行分享。

第一, 請慎選承辦單位

由於,承辦單位所屬領隊及嚮導,是當孩子們發生緊急傷病時,第一時間可以提供緊急照顧的人。因此,領隊及嚮導,是確保活動安全的基石。我建議,領隊或嚮導,都要有野外地區緊急救護相關能力及證照。目前,備受世界各地頂尖登山團隊及美國各國家公園所推薦採用的是由Wilderness Medical Associates (WMA, 國際野外醫學會)所發展的Wilderness First Responder(WFR,野外急救第一線反應員——高階野外急救)。即使,目前台灣衛生福利部還沒有承認WFR證書,但由於它的課程品質及實際的成效良好,因此,我仍然會建議各級學校,在選擇承辦單位時,請把領隊或嚮導具備WFR證書,列入必要的條件,以確保隊伍安全。

第二,事先健康狀態的評估篩檢

我建議,舉辦登山活動前十個月,就彙整學生們的健康狀況,委託專業醫師來進行評估,只要不是完全健康的孩子,哪怕是曬到陽光會皮膚癢、吹到風比較會流鼻水,或只是對塵蟎過敏,都請一律進入篩檢的流程。讓醫師依據各個疾病在高海拔活動的風險,進行評估,而評估之後的結果,我建議分為:「同意參加」、「有條件同意參加」、「需要更多證據來判定」,以及「不同意參加」等四類。以康橋雙語學校為例,四年前便已經接受我的建議,開始這麼做了,這四年間,平均每年都有四到五位同學,在登山活動舉辦的十個月前,也就是報名結束後沒多久,就已經被告知「不同意參加」,無法參加活動。

第三,郊山訓練

請在登山前九個月便開始安排郊山的訓練。郊山訓練,可以讓孩子熟悉用登山鞋行走崎嶇不平的路,以及熟悉背上有背包時,長時間行走的感覺。其目的,是在真正登高山時,減少孩子們發生外傷的機率。

第四,體能訓練

建議在登山前九個月,安排規律的游泳或長跑,以及登階訓練。雖然,有氧運動無法減少高山病的發生率,但是卻有助於在登山過程中體能的運用與調配,更是從事任何長時間、高耗能活動時體能的根本。登階訓練,也為了讓孩子們提早鍛鍊登山過程中,較常使用到的大腿與小腿肌肉,也讓孩子們熟悉登山過程中,較為單調的行進節奏。其中,登階訓練,只需上樓訓練即可,不需下樓,以避免造成膝蓋軟骨的磨損。

第五,高山訓練

我過去的研究顯示,在登玉山前兩個月,在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住宿過夜至少三個晚上,可以有效減少急性高山症的發生。因此,我也建議加入高山訓練,且一定要在海拔高於2500公尺以上的地區過夜三個晚上以上。由於,這有實際實行上的困難,因此,截至目前為止我照顧過的學校,還沒有任何一間學校有辦法進行高山訓練。

第六,對於家長、老師及學生的講習

每一位家長、老師以及學生,都要清楚地知道登山過程中,孩子可能發生的風險。這包含了,可以避免的風險,例如外傷。以及無法避免,只能面對,但是可以透過早期偵測、早期處置來減少傷害的風險,例如高山症。值得一提的是,曾經有康橋的家長提問:「是不是有隨隊醫護,同學們就不會發生高山症。」我的回答是:「有隨隊醫護,反而會有更多高山症!因為,隨隊醫護,可以診斷出更多其實已經發生高山症、但卻誤以為是正常沒事的孩子,只要孩子們被診斷出高山症,就會進入照顧流程,其實反而更安全!」

我還說:「基本上,絕大多數的高山症都是輕微症狀,如果及早診斷與處置,演變到重症的機會甚至可以低到只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即使萬一變成重症,隨隊醫護也可以立即照顧,配合嚮導群的協助,讓重症的孩子接受完處置後立即下撤。因此,隨隊醫護會讓高山症的發生率會提高,但幾乎都維持在輕症,少數重症也能獲得正確照顧。結論是,這樣的活動是更安全的!」

第七,定時定點生理量測

在抵達高海拔地區(高於海拔2500公尺)後,每天傍晚,抵達山屋或營地後,吃晚飯前,讓孩子們在至少休息三十分鐘的緩和狀態下,由隨隊醫護來進行高山症的症狀評估與量測血氧飽和度與心跳數值,此時,領隊與嚮導們可以在旁觀摩。如果已經達到高山症的診斷標準,便要立即採取相對應的處置。

血氧及心跳數,本身無法用來預測高山症,但是可以與高山症症狀一起配合,用來看病患的病情趨勢,舉例來說,如果血氧越來越低、心跳越來越快、加上高山症的症狀持續無法緩解,那麼這個孩子不但隔天要留在山屋,無法登頂,必要時,甚至要連夜下山。而如果血氧越來越低,低到相對危險值(小於80%)。心跳越來越快,高於相對危險值(大於每分鐘120下),但卻沒有任何高山症或身體不適的症狀,則這位孩子,需要嚴密追蹤,必要時,要隨時重複高山症症狀的問診與血氧心跳的量測。

第八,登頂日的生理量測量測點

以雪山為例,在第三天登頂日的時候,所有先前兩天已經發生高山症的孩子,出發前,都要在山屋裡讓隨隊醫護或領隊嚮導複檢,如果症狀仍然持續,便不得出發。出發之後,可以選擇7.8K的黑森林入口處、9.0K的黑熊營地、以及10.0K的雪山圈谷底,作為三處的生理檢查量測點。如果在這三處,只要出現身體不適,便一律視為高山症,而如果症狀無法緩解或是再度復發,便一律下撤。

(圖/王士豪)


第九,隨隊醫療

隊伍行進當中學生的身體不適,盡量由領有WFR的領隊或嚮導以及隨行老師來執行,若症狀無法緩解,再由隨隊醫護處理。也就是,所有的隨隊老師與工作人員,都要熟悉緊急救護,並在活動中實際照顧孩子。務必要在做中學習,領隊、嚮導及老師們才能學習與進步,未來帶隊時,孩子們會更安全。

第十,定點醫療

如果有隨隊醫護,則可以在夜間進行定點定時的看診。如果沒有,可以用事先自備藥物,達到需要服藥診斷標準時,由學生自行服用藥物。

第十一,尊重專業

請主辦單位務必尊重隨隊醫護人員與領有WFR證照的領隊嚮導們的緊急救護與醫療專業,當他們說不能上山,就是不能上山。千萬不要給他們壓力或是強迫他們做出違背緊急救護專業的決定。尊重專業,就是保護孩子。強迫他們,只會增加孩子的風險,不會帶來任何的好處。

第十二,藥物的事先預防或治療

兒童,還在發育,因此,不建議使用藥物來預防高山症。而且,在兒童身上,一定要達到高山症診斷標準,再服用藥物。

第十三,替代方案

在參加的學生都有事先自備藥物的前提下,隨隊醫療,可以由具備豐富經驗且有WFR的領隊或嚮導來擔任,但是如果該領隊嚮導沒有醫師或護理師證書,則無法進行給藥,只能執行下撤…等非醫療行為的處置方式。在通訊暢通的路線,也可以用遠距醫療,來替代隨隊醫療。

以上《大型學生團體登高山安全秘笈》,多半來自康橋雙語學校的做法,並綜合世界山岳醫學會的建議,以及我過去幾年的研究報告及經驗而來。

結語
發生高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高山上出現身體不適,先當作是其他疾病,而不先假定高山症,進而沒有遵守高山症的黃金律,而做出繼續上升高度的決策。此外,政府相關單位,對於登山活動時,野外緊急救護做得很好的學校,應該給予表揚鼓勵,進而邀請這些績優學校舉辦工作坊,讓其他學校來觀摩學習!高山症的處理,很簡單,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許多登上媒體的新聞事件,追根究底,恐怕只是沒有按部就班的實踐大家都已經熟知的處置原則而已。

只要準備充足,並有熟悉野外救護及高山病處置的醫護人員或是領隊嚮導們隨行,兒童登高山還是很安全的。以我個人成功協助超過四千位學生登上高山,就是鐵證。登山活動,要有充足的準備,不需要因噎廢食,也切記不要過度逞強,即可平安上山,安全回家!

若各級學校或讀者有任何問題,請不吝分享交流,我樂於分享相關經驗,我也樂於協助各級學校做相關的規劃。如果以上的建議,在您的學校有執行上的困難,請讓我知道,讓我來一起幫大家想辦法!我愛登山,我鼓勵登山,我相信只要有妥善的準備,登山是可以很安全的!

(圖/王士豪)

資料來源:民報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