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保育署(下稱海保署)、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下稱海生館)、臺東縣政府今(20日)於臺東海岸野放1隻保育類赤蠵龜(Caretta caretta)。本次為海保署首次於救援康復的赤蠵龜裝設衛星發報器,期透過這隻海龜後續的洄游資訊,讓我們更加瞭解赤蠵龜在臺灣周邊海域可能的分布範圍。
赤蠵龜分布於三大洋亞熱帶及溫帶水域,有9個族群。北太平洋亞種群以日本為主要產卵棲地,之後在此太平洋海域生活,最遠可到美國加州海岸。這隻體長67公分、體重37公斤,經外觀判斷可能為雌性的赤蠵龜在今(111)年3月1日在臺東縣東河海域因流刺網作業被誤捕,漁民發現後主動通報海巡,當時個體前肢浮現網具纏繞痕跡及些許傷口,由臺東縣政府依循海保署的「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下稱MARN)機制後送海生館收容。
海保署說明,經2個月的治療,海龜前後肢傷口復原良好,精神及行為無異常,並經獸醫師抽血及放射線診斷後確認康復。考量臺灣南部沒有赤蠵通報紀錄,且根據國內過去利用衛星追蹤宜蘭定置網誤捕的赤蠵龜資料顯示,赤蠵龜活動熱點分布在臺灣東北海域到東海,因此為了避免康復海龜花費太多力氣尋找回家的路,與海生館救援團隊討論後決定帶牠回臺東海岸野放,也期望透過衛星追蹤器進一步了解牠在臺灣東部的活動範圍,以作為後續海龜保育計畫參考。
海保署再次呼籲,若民眾發現擱淺或需要救援的海龜,應趕快撥打海巡「118」專線或通知所在縣市海洋保育主管單位,儘可能提供詳細發現地點、時間及描述動物狀況,才能讓海保救援網(MARN)專業團隊能在最短時間內前往救援,協助海龜更有機會平安健康重回大海。
資料來源: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