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北天文館的長期太陽觀測發現,太陽活動在前年觸底後逐漸開始進入新的週期(第25週期),不過其活躍程度卻遠高於天文學家預測!全球觀測統計顯示,與太陽活動程度息息相關的太陽黑子數量不僅連續18個月超過預期,而且在3月底時甚至達到預測值的兩倍以上,是近7年來的最大值,而美國航太總署(NASA)與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則預測,這次太陽週期將在2025年7月左右達到高峰。
太陽週期平均約為11年半,在進入活躍期時太陽黑子數量會增加,而且「閃焰」與「日冕物質拋射」等噴發大量帶電粒子的強烈現象發生頻率與強度也會明顯升高。今年二月初爆發的一次M級太陽閃焰就摧毀了近40枚星鏈衛星,三月間更發生了146次閃焰事件。天文學家預估類似的太陽爆發事件將日益頻繁而強烈,並可能對地球造成影響。
這些來自太陽的高能量帶電粒子不僅會在地球高緯度地區形成美麗的極光,也可能帶來具有強大破壞力的地磁風暴。以太陽觀測史上最強烈的一場太陽風暴,發生於1859年9月1日的「卡靈頓事件」為例,就曾使電報系統斷訊、電塔冒出火花等;1989年3月13日凌晨,另一場強烈的太陽風暴則造成加拿大魁北克地區大規模停電。太陽活動對越來越依賴電力、衛星通訊等高科技設備的現代生活來說益形重要,有鑑於此,科學家們也部署了更多太陽監測設備,例如太陽動力天文臺(SDO)衛星等,24小時不間斷地提供即時預警,可將太陽風暴的影響降至最低,民眾不必過於擔心。
臺北天文館已持續參與全球太陽觀測70餘年,歷年觀測記錄收列於全球太陽黑子資料中心(SILSO)資料庫供學術界研究。天文館並於開館日的10至12時、14至16時開放望遠鏡供民眾實際觀看這些對人類生活至關重要的太陽現象,有興趣瞭解相關資訊的朋友也可於本館YouTube頻道觀賞「太空天氣對航空的影響」的影片說明。
資料來源: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