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走進阿里山,療癒師領路,找到與森林共處的姿勢!

曾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的阿里山,隨著林業發展起落,火車駛入與運載的物件從木材轉變為旅客;而我們入山的目的,也從汲汲營營的追求,走向身心平衡的放鬆。

8f3a9bb4759f2ff0102485a7462e4a70.jpg

有沒有收過這種處方箋?「早晚飯後,進行森林活動三十分鐘,持續兩週。」

文明變遷,讓人類從原始森林走向水泥叢林,以為毋須回頭,卻發現面對文明積累的毒素,其實走回山林才能獲得解方。越來越多科學研究顯示,森林能讓人更健康,尤其面對現代社會衍生的身心靈疾病,那把解開枷鎖的鑰匙,其實一直就藏在大自然裡。


加入森友會的好時機

「森林療癒」是近年森林遊憩的熱門關鍵字,可視為一九八二年由日本林野廳秋山智英提出「森林浴」一詞的再進化,意指「進入森林,沐浴精氣,鍛鍊身心」,當時在日本掀起一波森林浴熱潮。近年進一步發展由專業人員規劃引導,藉由在森林裡的心靈諮商、感官探索或健身活動,讓內心的壓力、憂鬱、焦慮等情緒,得到舒緩、改善,即可稱為森林療癒。

相較於制度完整的德國、日本,還有近來急起直追的韓國、中國,台灣對於森林療癒概念起步較晚,不過,攤開目前林業經營趨勢,台灣發展森林療癒擁有絕佳時機。

台灣森林療癒倡議者,「台灣森林保健學會」理事長袁孝維指出:「森林療癒是突破同溫層的好方法。森林療癒的切入點是引導人們找回健康的生活型態,為了避開尖峰人潮,課程活動多在平日,參與者多半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們過往可能很少與森林接觸,而且秉持著健康無價的態度,願意支付較高費用參加課程,種種特質都與過往的同溫層不一樣。」

c65acd372723beb1ed1c90194c92c360.jpg


駛入十字路驛的山居魅力

台灣林地中,國有林占比高達九成,資源豐富。擁有良好自然環境、完善硬體設施、專業解說人員的國家森林遊樂區,成為森林療癒場域的理想據點,其中,阿里山從十八處國家森林遊樂區脫穎而出,成為八處森林療癒示範場域之一,究竟當中有什麼樣的考量?

袁孝維說:「依據森林療癒場域評估指標,阿里山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遊客量最多,也是全台唯一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國家森林遊樂區。日出、雲海、晚霞、巨木、林業鐵路合稱為『阿里山五奇』,園區內的電動遊園車,維護了良好的空氣品質,生態景致、步道系統、聯外交通各項條件,這裡有成為國際級森林療癒基地的潛力。」

人、環境、活動,是森林療癒缺一不可的三大要素,其中環境不僅限於基地場域本身,若有周邊社區加入,活絡山村經濟,更有助於森林療癒產業的完整性。

9228030ea237deca8d8f30966629a5ed.jpg

74be02b3ffde79325035973cf8751961.jpg

十字路連接達邦、來吉部落,下通嘉義,過去是熱鬧的交通與貨物集散交會點,早期日式木造建築的車站現已改建,如今小小寧靜的山城成為旅客尋幽探訪之地。

十字路車站是阿里山林業鐵路漫漫二十站的其中一站,很難想像這個氣氛寧靜的聚落,昔日是林業鐵路沿線最熱鬧的山村之一。「十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戴惠施解釋地名由來,「這裡是古道與鐵路的交會地帶,所以稱十字路。」

5620b5e187e4219d19ef22cb7e576a69.jpg

走入十字路社區文物館,看見森林鐵路放貨款與票款的解款袋、早年的伐木與生活用具,時間在鐵路的老物件中凝結。

戴惠施的兒子吳孟儒近年返回家鄉,發揮所學於車站旁開設「十字鳴心咖啡」,本來只是玩票性質,沒想到遊客的反應不錯,便將家中客廳改造為山村咖啡館,在時而雲霧繚繞的山村裡,迎著大自然的冷氣,啜飲著阿里山咖啡,品嚐熱呼呼的麻油雞腿麵線,頗有山居歲月的愜意感。

2a4008f8175d5d9e00b3e21d64fef99a.jpg

在十字路車站前小店採買「吹山中冷氣」長大的番茄、龍鬚菜等農產,吃碗麻油雞麵線,暖暖胃,再跟著森林療癒師走進森林,啜飲阿里山溫潤的茶湯。

一七年開始,林務局積極導入森林療癒,汲取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外經驗,評估台灣適合的發展基地,並規劃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十字路介於山林與平地之間,很適合作為森林療癒第一站,這裡有林業文物館,聽聽耆老講古,在十字鳴心咖啡店內體驗愛玉DIY,未來還預計與在地開發療癒便當,希望用轎篙筍、龍鬚菜等特產好滋味為身心充電,開啟森林療癒的第一步。」聽森林療癒師林家民規劃活動藍圖,森林療癒不僅僅關注於自身,也很在乎社區關係。


療癒師領路 找到與森林共處的姿勢

e27727efa6d85d76477dcf2539ca1522.jpg

森林療癒師林家民(左)與茶田35號老闆吳志靖(右)。

森林「療癒」聽來有些浪漫,但事實上,其背後有著理性而科學的依據,日本醫科大學教授李卿曾做過研究,在三天兩夜的活動,每天為參與者抽血檢測,發現活動過後,受測者血液中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活性與數量都明顯增加,代表免疫系統提升。後來更進一步發現,提升的免疫力可延續一個月之久,也就是說,我們每個月只要花幾天時間去森林裡進行療癒活動,就可以保有比較健康的身體。

目前台灣進行森林療癒傾向採取非侵入式檢測,活動前後會蒐集參與者的心跳、血壓數值,並請參與者將唾液澱粉酶試片含在口中三十秒,由檢測儀量出壓力指數,看看自己目前的狀況,到底是在低於三十的無壓力,還是超過六十的重度壓力哪個層級。

森林療癒另一要點,則是療癒師的專業引領。療癒師就像是森林的牧者,帶領人們走進森林,打開五感天線,與大自然進行親密交流,一位合格的療癒師除了擁有森林科學知識,還要對心理諮、溝通技巧、身體健康、野外急救等有一定程度了解,並能提供合適的森林療癒活動建議。


捧一杯阿里山茶湯潤心田

位於高山植物園的「茶田35號」別館是品茗、暖胃的好去處。老闆吳志靖是土生土長的阿里山人,從小跟著從事伐木的父親在小笠原山一帶遊走,對在地充滿了感情,「這裡原本是一座牡丹園,後來改為高山植物苗圃,還沒有來開茶館前,是我放空紓壓的祕密基地。」

4947af1c75898b94834a9a33cef762c2.jpg

在高山植物園偶遇國寶級的台灣帝雉(黑長尾雉)。

從高山植物園通往山下的祝山林道,由於有管制哨,幾乎沒有車輛,路況平緩,因此,很適合安排一趟北歐式健走,讓參與者體驗不一樣的健身運動,在長達四公里的健走路線,用身體的勞動貼近土地的起伏脈動。北歐式健走杖長得很像一般的登山杖,但它更為輕盈有韌性,適合在平坦的路面使用,有助於減緩膝蓋的負擔,鍛鍊不同部位肌肉。

森林療癒的設計概念是推動綠色的健康產業,在永續經營的前提下,以感官貼近山林的各式活動皆可嘗試,例如在小笠原山景觀平台做瑜珈、走進林間與樹木靜思說話、夜晚觀賞滿天星斗或與名人促膝長談等。即使不參加森林療癒團,也能藉由自導式的體驗,例如療癒指引、解說告示,循序放鬆自我。

7f121c3af619af85cf840a399f877aec.jpg

坐在茶田35號半戶外的空間,面對山林,泡一壺茶,沈澱心靈。

森林療癒期望創造充滿善意、感到安全的氛圍,使參與者全然放鬆,打開生命開關,敞開心胸,啟發對於大自然的好奇心,重新修復人與自然的關係。如同林家民所說的:「雖有療癒師,但能療癒人心的是森林,我們只是為大家找回與森林的對話,找到一個方式,讓自己更開心,讓森林也開心。」

或許,我們都該停下腳步,來一趟森林之旅吧!

*本文摘錄自《山林本事 Learn From Forest  打開通往森之國度的大門 》,出版日期:2021年3月,出版社: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54e7faa2ef5627e90287aaaac896d7b8.jpg

17d05386db24708bf7b8de7b3722a192.jpg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高嘉聆,轉載自微笑台灣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