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在這裡,山在那邊:
從中央山脈到無氧挑戰K2,
七座召喚勇氣的8000m高峰探險
作者:呂忠翰(阿果)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19日
體制外的山林野性,高海拔的冰雪考驗,
台灣首位無氧登頂五座8000m巨峰,
極限登山家呂忠翰(阿果),
用生命熱情,寫下壯闊的攀登視野!
內容簡介
「不必在乎站得多高,而是對生命的致敬跟熱忱!」
一個從體制內教室,進入體制外山水的孩子─呂忠翰(阿果),
自幼開始在山裡狩獵、紮營、縱走,融入屬於台灣島嶼的山海野性。
登山歲月累積二十載,探險的想望延伸至海外巨峰,
七年來,以無氧挑戰了多座8000公尺高山,五度締造首位台灣人無氧登頂紀錄。
2019年更在群眾募資支持下,攀登世界最凶險的K2巨峰,
推進到8200公尺,為台灣攀登史上離K2最近的距離。
「我被好奇的天性驅動著,一直在追求那種野性,
發掘自己的底線,感受碰觸未知的吸引力。」
「遠征暴露自己的侷限。但只要每次都能突破一點點,
在侷限裡找到勇氣,那就是最棒的事!」
本書集結阿果從台灣山脈孕育初心、傳承上輩膽識,到攀登海外高峰的八個故事。
起自2012年北美第一高峰Denali,至2019年世界傳奇K2峰,
有起伏跌宕的生死考驗、往前或撤退的抉擇、
山中的歡樂與相遇,交織出攀登的真實內心生活。
一次次高度紀錄,延續台灣海外攀登軌跡,
更感染每個人生命,湧現探索未知的力量。
【一場場啟發夢想、重拾初心的歷險】
- 生死抉擇
攀登世界第13高峰Gasherbrum II,下撤途中,
眼見著隊友失足滑墜,不見人影,生死關頭的7000公尺海拔,
每一步必須不斷面臨抉擇……
──「請不要放棄選擇,並想辦法去縮小風險,一步步創造存活的機會。」
- 攻頂與否
在距離世界第7高峰Dhaulagiri山頂,僅三百米的距離,
後頭隊友體力不支,而做出撤退決定。
──「九條生命一起前進,並不同於自己獨立攀登,
這很有趣。這些年對我來說,攀登的成功不是個人,
而是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高度。」
- 自主精神
高海拔上,人的心理開始有戲劇化發展,即便是當地協作也不例外。
傳承自全人中學的登山教育,重視攀登者獨立思考與決定,
掌握自己的風險,而不完全依賴他人。
──「親自去嘗試看看自己體能與實力的狀態,
累積經驗對我來說比登頂來得重要。」
- 面對風險
面對每一座高山,依當時情勢採取策略擬定、風險評估,
這源自於真誠地省察自我狀態。
──「面對山,我們並不需要證明自己有多大的能耐,
而是要清楚看到自己的能力。」
- 攀登意義
探險的本質是什麼?探險還有未知領域嗎?
台灣是山的樣貌、受海洋包圍,
我們會不會慢慢走向愈來愈安逸的探險?
──「我感覺台灣老派的重要探險精神正在流逝,
我們願意連結這中間的斷層嗎?」
勇敢向生命提問,探索未知!
台灣登山、教育各界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崇建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林友民 山友
林政翰 米亞桑戶外中心創辦人
林真美 兒童文學工作者
張元植 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雪羊 知名登山部落客
粘峻熊 粘巴達假日學校校長
陳德政 作家、K2 Project隨隊報導者
麥覺明 《黑熊來了》導演
黃武雄 世界公民兼數學家
黃政雄 全人實驗高級中學校長
詹偉雄 作家、K2 Project發起人
劉冠杰 Marmot Taiwan探索戶外
歐陽台生 阿爾卑斯登山學校總教練
「閱讀本書,我們不用以自己的生命做為籌碼;
但可以跟著冒險者的視角,
將想像力翱翔在喀喇崑崙、喜馬拉雅的崇山峻嶺。
也許,當神遊歸來,人生也就多了些力量。」
──張元植 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在這台灣登山家的自傳裡,
你可以看他自述如何被台灣的山林啟蒙,走向海外,越爬越高。
……阿果知道,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站在山頂的那個時刻,
而是平安回家,啟蒙下一代台灣人的冒險精神。」
──雪羊 知名登山部落客
「這本書有著非常高的價值,
幾乎是阿果用生命熱情與意志力去冒險換來的,
好久好久台灣沒出現這樣的作品,
希望這本書能喚起更多人敢於冒險的人生之旅。」
──粘峻熊 粘巴達假日學校校長
「零度以下的高海拔世界,什麼都結冰了,
有時也包括人的良心與善意。
但有一種人,他的勇氣與對他人的關懷不會結冰,
甚至在乎旁人的安危更勝自己的成就。
阿果就是這樣一種人。」
──陳德政 作家、K2 Project隨隊報導者
「他在追尋什麼?攀登的夢想?絕地的美?
挑戰生命的極限?一次次徘徊在生死邊緣,為了什麼?
在雪崩之前、在絕對的孤單中、在體能的極限下,
什麼是活著的意義?什麼是生命意志?
什麼是犀利卻謹慎的風險評估?什麼是沒有折扣的生之勇氣?
這些謎樣的問題與故事,留待阿果用他一整本書來答覆。」
──黃武雄 世界公民兼數學家
「如果有一天,台灣的年輕人都有膽識和氣度
把中央山脈當作自家的後家園,
把太平洋和台灣海峽當作內海,
台灣將從此昂然屹立在世界上。」
──黃政雄(大雄) 全人實驗高級中學校長
「獨特的身體感,讓阿果與大山有了一種稟賦的默契,
有時我會這麼想——他就是台灣理所當然的庫克船長,
每一次冒險歸來,無論成功與否,
他都有曼妙精采的故事可以訴說。」
──詹偉雄 作家、K2 Project發起人
作者簡介
呂忠翰(阿果)
台灣極限登山家
自幼進入山中,跟著師長狩獵、紮營、縱走,登山歲月累積二十載。山就像一位朋友,透過每次攀登,真實與山相處,感受大自然的野性,也找到自己的定位。出社會後曾從事七年的職業木工,登山則是一直以來的夢想,為了這份初心,2012年回到母校全人實驗高級中學擔任專任教師,指導戶外探險教育及運動相關科目;同時也在這一年前往北美德納利攀登,踏出海外探索第一步。接下來幾年,陸續攀登了八座8000公尺巨峰,並五度締造首位台灣人無氧登頂紀錄。2019年在群眾募資支持下,攀登世界最凶險的K2巨峰,推進到8200公尺,是台灣海外攀登史重要的一步。
「不必在乎站得多高,而是對生命的致敬跟熱忱。」透過一次次攀登,發掘自己底線、碰觸未知。下一個目標是完成世界十四座8000公尺高山的攀登,以及持續地分享經驗與知識,期望感染更多人,喚醒心裡的勇氣與好奇,並且擁有自主攀登與管理風險能力,創造更多屬於台灣的深刻探險。
【無氧攀登8,000公尺以上高峰的歷程】
2013年 迦舒布魯二峰(Gasherbrum II) 8035m,台灣首位登頂
2014年 布羅德峰(Broad Peak) 8051m,台灣首位登頂
2015年 迦舒布魯一峰(Gasherbrum I) 8080m
2016年 南迦帕巴峰(Nanga Parbat) 8126m
2017年 馬納斯魯峰(Manaslu) 8163m,台灣首位無氧登頂
2018年 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 8167m
2018年 南迦帕巴峰(Nanga Parbat) 8126m,台灣首位登頂
2019年 馬卡魯峰(Makalu) 8485m,台灣首位登頂
2019年 K2 8611m,台灣首度以群眾募資支持攀登運動
攀登故事與相關消息
臉書:K2 Project 張元植X呂忠翰八千計畫
目錄
推薦序(依姓氏筆畫排序)
〈進入一場探險的神遊〉 張元植 台灣新生代登山家
〈不只為攀登,為啟發台灣人的探險精神〉 雪羊 知名登山部落客
〈阿果,加油!〉 粘峻熊 粘巴達假日學校校長
〈他的勇氣中有一種善意〉 陳德政 作家、K2 Project隨隊報導者
〈「探險」的意義〉 黃政雄 全人實驗高級中學校長
〈讓靈魂變大——阿果與他的山〉 詹偉雄 作家、K2 Project發起人
自序
〈生命裡的勇氣果實〉
導言
〈寫阿果 與他的書〉 黃武雄 世界公民兼數學家
——「不會矇蔽自己是每個人一生永遠的課題。」
【海外攀登故事】
一、孕育初心的島嶼和人——Taiwan
二、海外夢想的起點——Denali(德納利峰,北美第1高峰)
三、生與死的抉擇——Gasherbrum II(迦舒布魯二峰,世界第13高峰)
四、別讓山決定下一步——Broad Peak(布羅德峰,世界第12高峰)
五、與山對話——Manaslu(馬納斯魯峰,世界第8高峰)
六、最後的三百米——Dhaulagiri(道拉吉里峰,世界第7高峰)
七、再見南迦帕巴——Nanga Parbat(南迦帕巴峰,世界第9高峰)
八、保持提問題的人——Makalu(馬卡魯峰,世界第5高峰)
九、未竟的We too——K2(喬戈里峰,世界第2高峰)
【台灣山林觀察】
十、台灣高山宅急便——三回送加壓艙小記
十一、搜救兩回事——探險與意外
玉山冬季大搜救
攀冰墜落救援記
十二、勇敢探險,管理風險——面對台灣登山的方向
在路上
【特別企畫─阿果的攀登小學堂】
〈八千米高山〉
1 8000公尺有多高?
2 為什麼大多數直升機飛不過7000公尺?
3 含氧量多少呢?
4 8000公尺的沸點?
5 8000公尺到底有多冷?
6 全球有14座8000公尺的山,分布在哪兩大山脈?
7 8000公尺巨峰僅分布在四個國家!
〈八千米探險〉
8 最早開始有意識探險8000公尺的國家與紀錄?
9 哪一座8000公尺高峰最早被攀登成功?
10 基地營(BC)是什麼?
11 一座8000公尺的山有許多不同的困難路線
12 為什麼要做高度適應?
13 從基地營出發上到一營,如果適應良好,為什麼還要回來基地營?
14 8000 公尺採用的攀登策略
15 無氧是什麼感覺?
16 高山症
〈攀登祕訣〉
17 登山前的風險評估與規劃
18 留守計畫
19 登山必須帶的東西
20 行徑訣竅
21 打包
22 登山杖使用概念
23 不易鬆脫的鞋帶綁法
24 喝水觀念
序
【作者序】
生命裡的勇氣果實
初衷
「阿果」是小名,取自於非常敬愛的外公。在我剛出生時,臉圓圓胖胖的像「蘋果」(日文りんご發音),直到長大後,家人總順口叫阿果,所以我的本名「呂忠翰」卻鮮少被提及。對我來說,這名字貫穿了個人的生命,有一種連結。在我生命的旅程裡,累積很多不同的挫折、困頓,更多的是深刻的經驗與回憶。每個階段的目標會隨著時間,慢慢形成堅毅的果實,往往在邁向下個關鍵的時刻中,這顆果實是我常拿出來吃一口,它是生命往前的勇氣!
這本書集結了這些年來,我遇到的困難與看待問題的態度,想與大家分享的故事。就以我在台灣成長背景的文化下,從體制內鄉下農田裡的孩子,走到了體制外放牛吃草的日子,然後進入台灣底層勞工的室內裝修木工生活,如何在社會與傳統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取得平衡。而目前我回歸了大自然,在看待我的過往,怎麼去整理對應著這些年來自己的想法。最想告訴大家的是,台灣有著很好的天然資源:山巒、海洋、森林、溪流、原民部落歷史,在這樣的土地裡,擁有豐富的生命力,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對土地的認知能力,懂得珍惜,走向更有創造力的台灣。
夢想
或許在未來,希望自己能夠找到一群有共同想法的夥伴,來成立一個戶外探險基金會,不再用單打獨鬥的方式。台灣已經有很多前輩及朋友投入並累積許多經驗,我想是時候聚集在一起了,大家試著幫助台灣走向更廣闊的視野,我們從自身的玩樂,散發對冒險的好奇,創造出一套效率運作機制,有方向地系統學習,反省並改善台灣的探險處境。
我想從戶外活動幾個大方向著手:公益性、專業知識、對外探險、建立探險文化,以這樣的核心架構開始向下扎根。
第一、公益性
透過公益組織去了解當地探險資源,指導各級學校或社會上的社團,如何重新走入自己的土地。
第二、專業知識
將登山視為國人重要的運動,進行專業的登山運動分析工作,像是登山運用肌群的科學化解析、攀登技術研究、運動傷害預防︙等,做為運動長遠發展基礎。此外也引進國際技術及交流活動,看到不同文化及各國的探險精神。
第三、對外探險
增設探險基金,鼓勵國內外的冒險,帶回紀錄與深刻故事,培育對大自然探險的創造力及美感。
第四、建立探險文化
建立本土的探險歷史脈絡,紀錄下各領域的探險故事,重新看待各時期探險的發展,畫出屬於台灣人的冒險精神。
*本書書介由麥浩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