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行腳。樟之細路:渡南古道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小河裡,有白鵝,鵝兒戲綠波。戲弄綠波,鵝兒快樂,昂首唱清歌。」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所描述的情景,恰恰是新竹關西鳳山溪南岸「上南片」社區的真實寫照。

關西舊稱鹹菜甕,牛欄河、鳳山溪水蜿蜒流過,過去曾是道卡斯族的獵場,後來漢人沿著河階地形拓墾家園,更在山中開闢茶園、伐樟製腦。

在跨越鳳山溪的南山大橋旁,耆老阿隆叔公指著橋說:「當年沒有橋,出入非常不便也危險,上學或是工作的人,時常無法順利回家,遇到下雨溪水暴漲,有人冒險渡河被大水沖走……。後來是阿憨叔公(羅碧玉)出錢造的橋」。(延伸閱讀:小鎮旅行-以天主堂當起點,旅行關西發現新關係

7261c4ed9a81c97f1847592150af386b.jpg


羅屋一家人

上南片羅屋是關西無人不知的單姓聚落。羅氏一族於清朝時期來到此地拓墾,歷經兩百多年後到達今日規模。至今聚落內仍保有傳統的水利設施,攔河堰、水圳、水車等,也保有公廳、伯公等客家宗族祭祀文化,而「羅屋書院」這座建築精美的客家三合院,更是家族重視教育的象徵,此處可以說是傳統客家社會的縮影。

除了小橋、流水、人家,這裡當然也不缺古道,只是一度隱沒在荒煙蔓草間。尤其在數年前的地方田野調查中,由耆老口中得知,有一條路是上南片羅屋當時進出的主要道路,也是婚喪喜慶的必經之路,承載祖輩重要的歷史記憶。這條「渡南古道」去年才在關西鎮南山社區、鄉土文化協會和千里步道協會三方協力下,重見天日。

關西鄉土文化協會命名的「渡南古道」,是取當地渡船頭、南山大橋字首,表示連繫兩地的古道路徑。古道全長約600公尺,於鳳山溪南側,上至山腰順山勢而行,期間環境蔥鬱而原始,可遠眺關西市區及稻田,天空時可見鷹鷲盤旋,行至中段須跨越老地名稱「茄冬窩」的卵石山溝方可前行。渡南古道是以前飛鳳古道(耆老稱之為:大路。現台三線新竹縣地區鄉鎮,高經濟價值的農物產品的重要外銷路線)進入關西街區前的支線,由於道路橋梁的興建,人們早已改道而行,路已經閉塞超過八十年。(延伸閱讀:全球都在喝 關西台灣紅茶飄香八十年


入口不易尋

要走渡南古道,建議先聯絡關西鄉土文化協會派人導覽,因為在渡船頭大橋旁的昔日入口處,現已是兩戶人家之間的通道,外來遊客不易判別。再加上居民多有養狗,在地熟人帶領也可避免被狗追咬的危險。

從入口通道踏上不連貫的舊石板出發,不一會兒,地勢逐漸平坦,眼前盡是原始的山林風貌和蔥鬱茂密的植物,前方彎垂的麻竹林,像是迎接旅人的一道門,光影疏密像是一場燈光秀,讓訪客恍如步入另一個世界。

aad9feceb639f1c5e4cbe79edc2b6564.jpg 5108027e339f7cc95f8a7c0e0d4a0b1f.jpg

古道上有農業時期種植的農作物,也有自然生長的原始植物,豐富的生態讓步行者駐足,研究植物特性與用途。


步道旁有附近居民引山泉水用的水管,沿著它往前走一段路後,左邊出現一處已經遷移的風水地,植物隨意攀附,建築體的樣貌斑駁,增加了些許的神祕感。

隨著地勢的緩慢爬升,不一會兒便需要跨越茄冬窩山溝,溝底平坦而開闊,雖無水流但水氣豐沛,布滿大大小小的卵石,青苔附著表面上,望去一片翠綠,景象頗為震撼。

上來之後的路跡清晰,旁邊是荒廢的果園,有古老石砌駁坎層疊而上,直至淹沒於叢林深處,前人辛勤的開山墾荒,此處有人定勝天氣魄。順著駁坎行走山勢漸開,依稀可見關西鎮的建築物,再往前走一小段銜接到柚子園,已經接近出口,旁邊一處開闊點,可以眺望鳳山溪及稻田風光。


修復古道,串起小鎮文化旅行

渡南古道也是全長400多公里的國家級長程步道「樟之細路」的一段,崩毀失修的部分於2018年4月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志工以手工施作,運用現地原始的材料進行修復,這也是樟之細路中首次以「手作步道」工法修復的古道。

b73eaeb24075a3a9e948999ba775dd62.jpg

6fc9479b228e2854a8f2924109606600.jpg

蔥鬱的森林、原始的山徑、古老的石駁坎,渡南古道的修復也象徵環境整備更往前邁進一步,可與中正路老街區連貫,除了擴大了關西小鎮走讀範圍,提升了文化旅行的豐富度,最迷人之處莫過於找到過去與未來結合的銜接口,這或許就是古道的魅力所在。


古道檔案

渡南古道

  • 里程:0.6公里(自然山徑部分)
  • 步道類型:郊山步道
  • 海拔高度:119~154公尺
  • 高度落差:35公尺
  • 路面狀況:卵石路、原始山徑產業道路
  • 所需時間:1小時
  • 難易度:低

自行開車
國道3號關西交流道下,抵達羅屋書院後步行10分鐘可抵步道西側入口,或至石店子老街,步行10分鐘後可從東側入口進入步道。

大眾運輸
中壢火車站轉乘新竹客運,至關西站下車後,抵達羅屋書院後步行10分鐘可抵步道西側入口,或至石店子老街,步行10分鐘後可從東側入口進入步道。


鄉野奇談

一條古道苦樂多

南山社區理事長羅際君回憶,曾經地方上有位麻煩製造者,其出殯當天狂風驟雨、溪水暴漲,令送葬隊伍苦不堪言,紛紛抱怨此人死後居然還以此方式來折磨人。社區居民羅玉琴女士說,他的叔公與叔婆年輕時同在這條路上務農,分屬古道兩端家族的年輕男女,因此結識而產生情愫,這是在當年少有,以自由戀愛方式而結婚。這些從記憶中浮現出的故事,是常民生活的點點滴滴。每每走在這條古道上,好似聯繫上那時光流逝的過往歲月。

文章作者:羅功奇。本文摘錄自《浪漫台三線人文足跡款款行 行腳。樟之細路》,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19年3月。

b8b4bc6728b1d72ab72d569d77015f86.jpg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