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家瑩】
春天的野花,冬季的雪景,雄渾大山及宛如綠色地毯的箭竹草坡, 則是全年不打烊的奇美絕景。
穿越合歡山的台14甲是全台海拔最高公路,交織著帝國野心與部落遷徙的故事。
進入4、5月的台灣,平地已經是繁花開盡的暮春, 但在海拔2,000多公尺的高山地帶,春天才剛要開始。這時節,走在橫斷中央山脈的合歡山徑上,高山的野花還沒有完全從冷空氣中甦醒,只有向陽坡地上的紅毛杜鵑和玉山杜鵑已經耐不住寂寥,紛紛開始盛放。
我從埔里驅車,沿著台14線公路經過霧社,轉台14甲上行到清境,過了那一大片喧鬧的民宿區之後,台灣最美的高山地景在我眼前展開。從最右邊開始,能高山、奇萊南峰、主峰、北峰,在遠遠的山谷對面形成一道雄偉的天際線;而在幾乎伸手可及的視野內,翠綠色的合歡群峰環繞我身邊,迷人的景緻,讓人忍不住從心裡發出讚嘆。
100多年前的春天(1910年3月),知名的日本人類學者森丑之助也曾經站在這條越嶺道上,眺望群山的景色。森氏是最早深入台灣高山,從事田野調查的日本學者之一,合歡山最有名的高山花季主角─森氏杜鵑,即是以他命名。
現在每年的合歡山花季,合歡北峰、東峰,還有鄰近的石門山,到處開滿了玉山杜鵑,登山步道上,前來賞花的登山客更是絡繹不絕。然而在100多年前,這些美景只有居住在附近,常常上山打獵的賽德克族人可以欣賞得到。森丑之助所走的山徑,甚至不能稱之為越嶺道,只是賽德克部落之間傳統的獵徑。
世居在合歡山與奇萊山之間的賽德克族托洛庫(Torok)布拉耀社、塔羅灣社等部落的族人,於十八世紀末從這裡翻越奇萊北峰和合歡東峰之間的鞍部,向東尋找新的獵場和居住地。他們以家族為單位,陸續搬遷到立霧溪的支流托博闊溪、畢祿溪沿岸,最後擴散到整個立霧溪谷,成了一個新的族群。日據時期,立霧溪流域的內、外「太魯閣蕃」,是最令總督府頭痛的原住民族群。為了有效治理太魯閣族,當時的總督佐久間於1914年發動「太魯閣征伐行動」,2萬多名軍警兵分三路,從霧社、立霧溪口和木瓜溪口往合歡山推進,在70幾天之內就掃平了內外太魯閣族70幾個部落。
征伐的行動為日本人打開了另外一條橫貫中央山脈的路徑。先前太魯閣族依恃著立霧溪到合歡山的崇山峻谷,幾乎把日本人拒於區外,這次的征伐之後,日本人得以長驅直入,分階段把昔日太魯閣族部落間往來的聯絡小徑拓寬成1公尺以上的道路,在1935年完成了從太魯閣口到霧社間的「合歡越道路」,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合歡越嶺道。
雖然日本政府修築合歡越道路的原意是在理蕃,但是它沿線的美景卻很快地吸引了全台的眼光,成為登山愛好者的熱門話題。1935年的報章上出現過這樣的評論:「從風景的觀點來看,能高越這條路線乃是網羅中央山脈之豪邁、林相、斷崖等所有山岳之美於一身的蕃路,是登山家一生得攀越一次的山嶺,但是和合歡越相較之下,能高越就相形失色了。」「這條路線的重點應該是合歡山頂的眺望,以及太魯閣的大斷崖。但這個太魯閣的大斷崖,不只是台灣的太魯閣,的確稱得上是天下的太魯閣!」
一時之間,「太魯閣」這3個字因為合歡越的完成,從令人頭痛的原住民蕃人,搖身變成舉世無雙的美景,人人都想要一睹它的真面目,也因此,儘管路途遙遠,申請前來登山健走的團體還是絡繹不絕,光是完工那一年的7月1個月內,就有台北二女高、台中二中、台北高商等12個團體共109人完成了合歡越道路的橫貫。站在日據時代合歡山駐在所的舊址,也就是今天的昆陽停車場上,展望如腰帶般纏繞在合歡群峰之間的台14線,我不能不佩服在汽車通行之前,就敢來走合歡越的人。
循舊合歡越嶺道修建的這條中橫霧社支線,雖不寬闊,但如果我從台中出發,大約2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這海拔3,070公尺的人間仙境。日據時代的標準合歡越行程,從霧社出發,要走上1天,才能到達合歡山駐在所,在這裡住上1晚,隔天爬完合歡主峰或石門山再下山。從這裡下到太魯閣口還要走3天,真的是體力的大挑戰。不過,我相信當年不辭辛苦完成合歡越的人都不曾後悔。
這一路上的美景,從第一天住在合歡山駐在所就已經值回票價。昆陽不但是夜間觀星的好地方,也是台14甲線上,欣賞日出的絕佳地點,運氣好時,還有雲海相伴,遠處的山巒層層相疊延伸到天邊,太陽剛剛出來的那一剎那,金色的陽光映照著綠毯般的群峰,這一刻,只要見過便終身難忘。
【完整內容請見《孤獨星球》Issue19(2013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