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華人觀點:台灣黑熊的存續希望

  • 黃美秀
  • 11,733次點閱

撰文/黃美秀

台灣黑熊是台灣陸域最大型的掠食動物,也是瀕危物種。雖然我們尚不清楚其存亡將對生態系造成何種影響,但透過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對黑熊保育和研究現況的簡介,盼能為牠們帶來存續希望。

bd5431d950eef783abc9069d95686cdb.jpg

1998~2000年期間,我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在園區東部進行捕捉繫放和無線電追蹤黑熊的研究,後續並由另一位研究者吳煜慧持續追蹤黑熊的工作。在台灣,這項研究是第一個成功捕捉及追蹤野外黑熊的嘗試,也是利用直升機和人造衛星系統追蹤陸域哺乳動物的首例。此研究更針對居住於國家公園附近的原住民獵人,訪查其狩獵黑熊的經驗以及收集其有關狩獵黑熊的文化、價值和態度,以期增進我們對於人與熊關係的了解,提供保育瀕危動物有效的建議參考。

台灣黑熊不僅瀕臨絕種,也是台灣陸域上最大野生食肉動物,為生態系食物鏈最上層的消費者;牠們是台灣唯一原產的熊類,也是世界八種熊類中亞洲黑熊的台灣特有亞種。台灣黑熊全身披覆著粗糙但極富光澤的黑色毛髮,胸部有明顯淡黃色V字形或新月形斑紋,所以也稱為「月熊」;因為牠的鼻吻部與狗相似,又稱為「狗熊」。

與溫帶地區的黑熊和棕熊不同的是,台灣的黑熊並不冬眠。雖然牠們體型龐大,看起來動作有些笨拙或遲緩,但卻善於涉水、游泳、爬樹,當然也跑得比人還要快(時速可大於每小時30公里)。牠們也擁有靈敏的嗅覺和聽覺,若遇到危險,通常會迅速逃避。

黑熊也是保育學上的庇護物種,因為牠們的活動範圍十分廣泛,所以保護黑熊也能連帶保護生存於其棲息環境中的其他眾多物種。我們利用人造衛星追蹤黑熊的活動範圍顯示,有的個體年活動範圍可大於200平方公里,相當於玉山國家公園(台灣最大的國家公園)面積的1/5。此外,黑熊也有代表生態完整性的指標意義,因為牠們的高食性階層、需要較大活動空間、對人類干擾敏感,牠們的存在無疑成了健全森林生態系的一大指標。

由於人對於熊的誤解不少,從而影響人們支持保育這些動物的意願與決心。台灣黑熊在分類上屬於食肉目的熊科,於是很多人誤以為黑熊只吃肉。但是相反地,牠們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並且以植物(包括芽、葉、莖、根、花、果實)為主食,約佔其食物的90%。牠們也是機會主義覓食者,常是有什麼就吃什麼,昆蟲、魚類、哺乳動物等無所不包。

資料來源:科學人雜誌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