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台東縱谷林道之旅─利卡夢

【撰文/謝光萍】

「利卡夢」是利嘉的舊名,在卑南族語是土裡冒出新芽、生命力旺盛的意思。

縱谷旁的這個美麗小村正如其名,坐擁蓊鬱的林道與豐富生態。原住民和漢人交織在這平淡卻恬好的聚落,有些旅人造訪後,就再也離不開。


知本林道9公里處的碩大白榕,樹冠寬幅超過50公尺。(DingDong Lee攝)
 

利嘉村背倚中央山脈利嘉山,遠眺可見湛藍太平洋,這背山面海的淳樸小村,附近有兩條得天獨厚的珍貴林道。

其一是利嘉林道,早年是卑南族泰安部落(舊名大巴六九)的獵場與農墾地,現在人為干擾少了,因而擁有豐富自然生態,林道深處,據說住著橙腹樹蛙與藍腹鷴等台灣獨有的珍稀動物。

利嘉村往南約10公里的知本林道,則可觀瀑布、千根榕,即使在冬日也能賞翩翩蝶舞。我想一窺這些有趣的生態樣貌,找來在台東從事生態研究多年的研究員、「有人在家」民宿主人呂縉宇(綽號台東山豬),領我走這兩趟生態之旅。

 

拜訪藍腹鷴與橙腹樹蛙──利嘉林道

利嘉林道總長約40公里,屬國有農地的前段,種了滿山檳榔樹。接著,會經過一個視野開闊的平台(約10.5公里),此處原本打算效法鄰近的鹿野,開拓飛行傘促進觀光,後來卻沒下文。儘管無法飛翔,但天晴時,從此處遠眺台東市區與太平洋,綠島、蘭嶼看起來如浮雕般映入眼簾,再加上鳥鳴聲不絕於耳,讓人心曠神怡。

行至紅色鐵門(約13公里), 才算抵達「利嘉林道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起點(海拔約1,000公尺),這裡也是原始林的天堂。林道潮濕多霧,因此孕育出豐富的蕨類植物與苔蘚植物,宛如鋪上綠絨絨的地毯。

樹蕨曾是侏羅紀時代森林的主角,但在開花植物出現後失去優勢,漸漸變得稀少,但樹蕨在利嘉林道卻欣欣向榮,這裡有超過140種的蕨類,彷彿重現恐龍時代的榮景。

腎蕨應該是蕨類家族中較容易辨認的植物,它的葉片形狀像人的腎臟,莖上常常會長出如龍眼般大小、褐色有絨毛的球莖,裡面含有水分和澱粉,是野外求生的明星植物,山友可跟它借水喝,再將植株再放入土中,便能繼續生長。

藍腹鷴總給人神祕的印象,專家說因為牠生性羞怯,再加上數量稀少,觀察不易。我們運氣很好,恰好遇到一對藍腹鷴散步林道,親眼見到千元鈔票上的國寶級動物華貴且優雅的身影,讓人忍不住屏氣凝神。即使山林裡起霧飄雨,牠燦爛的羽翅彷彿點亮了迷濛的山林,不一會兒就沒入草叢中。

利嘉林道的瑰寶不僅於此,這裡約有14種蛙類,其中最知名的就橙腹樹蛙。牠可是遲至1994年才被發現命名的台灣蛙類特有種。由於森林遭人為破壞,導致棲地不多、且不連續分布,因而數量稀少,目前利嘉林道是橙腹樹蛙最穩定的分布棲地。


利嘉林道是橙腹樹蛙最穩定的分布棲地。(台東山豬 攝)
 

這橙色肚子的可愛生物,只活動在海拔約1,000公尺的原始森林,喜歡棲息在高大喬木上,通常在10公尺以上的樹上生活,只有繁殖期間,才會降到森林的底層;停留在枯倒木上積水的樹洞。

山豬說, 除了蛙類和鳥類, 隨著梅、李、櫻、桃、杏在春天依序綻放,屆時利嘉林道會遍布螢火蟲,夏侯鳥「八色鳥」也將從印尼群島一帶飛越大海來到台灣。走在飄雨的林道上,我已經在盤算,到時候再來見識後山的另一番生態驚喜。

走趟利嘉林道,別忘了嘗嘗國手的原住民野味。利嘉林道4.5公里的達喇尉咖啡園,是十字弓國手教練、卑南族南王部落的王傳輝一家所開設。咖啡打哪來?小老闆王國廷指著店旁整片自家種植的阿拉比卡咖啡樹介紹,樹上鮮紅的咖啡豆已可採收。

王國廷說,自家採用了「蜜處理」方式,保留黏質果肉層,再以日曬曬乾,最後直接去除質層及殼皮;這種作法不僅可以降低酸度,還能增加咖啡本質的厚度及甜度。

除了咖啡,這裡還有挺新潮的咖啡甜點,用檸檬片包著咖啡粉甜點名為「初戀的滋味」,嘗起來酸酸苦苦,餘味卻甜滋滋。野菜火鍋貨真價實充滿野味風味,湯頭是以馬告、香蘭(七葉蘭,有芋頭味)與紅刺蔥煮成(取自視線所及的菜園),清香撲鼻。

供客人烹煮火鍋的菜色,則依時令有所不同,這時節是水芹菜、紫背菜等。最適合搭配野菜火鍋的是黃昏與黑夜交界的魔幻時刻,等待綠島、台東市區的路燈漸次亮起那瞬間,然後在綠島燈塔規律地閃爍下,享受華燈初上的迷人風華。


利嘉林道有一處瞭望平台,可遠眺台東市區。(台東山豬 攝)
 

【完整內容請見《孤獨星球》2013年2月號Issue16】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