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特點

能高山是日治時期的「台灣三高」之一,與玉山(新高山)及雪山(次高山)齊名,是中央山脈主稜上的山峰,北接奇萊連峰,南臨安東軍山。能高山一帶擁有連綿不絕的高山箭竹原,翠綠的草坡讓無數人心神嚮往,一座又一座碧綠的湖泊更是孕育無數高山生物。早在日治時期,能高山區就已被列入「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預定地,可見這裡的自然景觀與動植物生態之豐沛。

978bf5119f805bafe7f421c4871746bb.jpg a4de9af09dbd536f8d3071a0a0e45591.jpg

除了自然生態,能高山區也蘊含豐富的人文與歷史,「能高越嶺道」承載了這些歷史最精彩、也最菁華的部分。

「能高越嶺道」是橫越能高山區、連接中央山脈兩側的路徑,西段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東段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原先是賽德克族原住民遷徙及貿易的社路。日治時期,日本人為獲取台灣的山林資源,同時確保對山區的控制,在「理蕃政策」以及後來「太魯閣征伐戰」的歷史背景下,決議開發「能高越嶺警備道路」。這條警備道路最初的路線是從霧社經由聯帶山鞍部通往初音,後來考量地形及氣候因素,改由能高山和南華山(能高山北峰)間的鞍部越嶺,成為現今大家熟悉的嶺道路線。

台灣光復以後,台電將能高越嶺道拓建成保線路以進行「東電西送」和電話線路架設之工程,對台灣西部的工業發展與民生有極大貢獻,為紀念此重大建設,台電特別在能高鞍部設置「光被八表」紀念碑,上頭刻有時任總統蔣介石的題字:「光被八表、利溥民生」。

c39a5b29cb4a0e54446add80015e722a.jpg 23ec1c258355c4dcc1809d7577ba6144.jpg

省政府時期,能高越嶺道曾經被納入中部橫貫公路計劃,並且編入省道台14線,然而因為地質脆弱,並且可能嚴重影響生態,最後只有部分路段被舖設成柏油路。而屯原至奇萊間仍然保有較為原始的風貌,西元2002年以後更被納入國家步道系統加以保護,近年來已經成為熱門的登山路線,可在兩日或三日內經此造訪奇萊主山南峰與南華山兩座百岳。

能高越嶺道與賽德克族的生活密切相關,早期他們透過這條路徑遷徙、貿易與狩獵,到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的背景下引發霧社事件,再到光復後投入電力建設以及廬山溫泉的觀光發展,要踏上真正的能高越嶺道,就必須造訪能高越嶺道上的「三村六部落」,聆聽賽德克族人的文化與歷史記憶。

bb48c5388bc5c1bc8a8f53c0f8e35023.jpg 6aae2c2d941214f7f0017ebf81fb31e2.jpg

所謂「三村六部落」,包含了春陽村的史努櫻部落(Alang Snuwil)和德魯灣部落(Turuwan)、精英村的波阿倫部落(Alang Buwarung)和馬赫坡部落(Mahebo)、以及都達村的都達部落(Toda)和鹿谷達雅部落(Ruku Daya)。近年來,在林務局和民間單位的合作下,賽德克與能高越嶺道的部落與生態旅遊資源逐漸被發掘,許多賽德克族傳統的技藝也正在復甦,從霧社開始,是時候來一趟能高三村六部落的小旅行了!您準備好了嗎?


7859c1d230e60e7f7183c56177069eb4.png


健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