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學筆記🦌#4 ▎山川百岳

  • BingHeng Le
  • 4,878 次點閱
  • 15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0/01/15
  • 回程日期
    2020/01/15
  • 相關路線
    認識山岳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專欄目的: 登山相關知識博大精深,故擬彙整目前所學相關登山知識,利往後快速瀏覽並分享給喜愛登山的同好,一同交流。若有說明錯誤之處,惠請指教。

  1. 台灣為什麼適合發展登山運動? : 山多且地理景致與生態多樣性豐富
         1) 山地面積遠大於平原。
         2)台灣海拔超過3000m的山超過200座。
         3)山高谷深(南北長,東西短),垂直落差大,造就熱帶到寒帶都有的多變氣候。
  2. 台灣五大山脈 : 中央、玉山、雪山、阿里山與海岸。走向東北到西南彼此平行。
  3. 台灣山區氣候多變 : 五大山脈阻擋季風,季風夾帶水氣愈山勢阻擋,被迫上升降溫,產生山嵐、雲海與地形雨等景觀。
  4. 台灣如何成為世界人口密度高的國家?: 台灣國土面積並不大,平原面積小。所幸整個島是由崎嶇起伏山地組成,可增加國土表面積,有地可供糧食自足。也因為山區崎嶇多變的地形,讓許多的景點隱藏其中,翻過一個山頭,又是一處令人驚豔的美景。
    • (參考資料: 引述淺談登山安全——建立正確的登山心態與工具應用)
    • 臺灣是個年輕而多山的島嶼,有將近八成的土地都是山域,合計超過兩千三百座山岳,更有 269 座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
    • 臺灣登山健行人口約有 500 萬人(佔總人口約 22%),曾經攀登 3,000 公尺以上高山的人口約有 50 萬人,而經常登高山的人口約為 3 至 5 萬人
    • 山難意外,其中人為風險因素(失蹤、迷途、誤判、墜落等)就佔了五成以上的的原因,「迷途」與「失聯」就分別佔了山域事故原因的 46.2% 與 42%,幾乎佔了事故的一半。
    • 其實因「天候惡劣」因素而導致的意外所佔的比例其實是連 5% 都不到的,反而「人為因素」——輕忽、準備不足、迷途、誤判——才是最大宗的原因。
  5. 山岳分級: (依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小於1000m
    郊山
    海拔高度介於1000m-2000m
    中級山
    海拔高度大於2000m
    高山、大山
  6. 高低海拔差異:

    高海拔
    中低海拔
    氣溫
    溫差大、氣溫低
    溫差小、氣溫高
    紫外線


    植被
    種類少
    種類多
    背裝
    裝備多,重
    裝備少,輕
    體能
    空氣稀薄,體能表現稍差
    與平地相仿
  7. 山岳天氣:
    1) 不同海拔高度,氣候完全不同,需納入行前準備考量。
    2) 登山前一定要先規劃好路線,起登與終點間的海拔高度變化,需要記載腦海中。
    3) 在低溫的山區活動,熱量消耗大,帶的糧食也要更多。
    4) 越高海拔的氣溫越低(每上升海拔100m,溫度下降0.6C),所要準備的禦寒衣物,保暖寢具也越多。
    5) 登高山的困難度為郊山的三倍,登中級山難度為郊山的兩倍。循序漸進。
    6) 高山上的負重也是一大考驗,平時中級山可以輕鬆走八-十小時,20多公里不代表高山可以。一來高山空氣稀薄,二來負重也相對較重。且高山早晚溫度變化大,須注意冷熱交替的衣物穿著。
    7) 台灣高山,受海洋季風攜帶水氣遇高山,氣流上升冷凝影響,下午易產生雲霧瀰漫現象,容易迷路
    8) 台灣雖屬亞熱帶氣候,但高山地帶即使夏天,也只有中午氣溫較高,還是要帶一件保暖外套。
    9) 北台灣山區春冬兩季,氣壓較低,容易於低海拔(800m或更低)形成山嵐。秋冬易有雲海。
    10) 推測登山氣候,首先先查當地氣候,後依海拔高度推算,氣溫降溫幅度,並同時考慮中午與傍晚的氣溫變化,另同時關心降雨機率。隨時準備一件保暖衣物,備用糧食。
    11) 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不同,故需注意在衣物以外增加帽子,手套,圍巾等。風速每增加1m/s體感溫度下降1度。當無法忍受體感溫度持續下降:(找避風樹林,紮營)
    樹枝小搖曳不息
    風速: 3.4-5.4m/s (體感溫度下降 3-5C)
    小樹開始搖擺
    風速: 8-10.7m/s (體感溫度下降 8-10C)
    全樹搖動,逆風走有困難
    風速: 13.9-17.1m/s (體感溫度下降 14-17C)
    需要盡快找避風處
    風速: >17m/s (體感溫度趨近0度)
  8. 熱島效應: 都市柏油路吸熱釋放,冷氣排熱,汽車廢氣,缺乏樹蔭,造成都市比郊區溫度還高。
  9. 風寒效應: 風將皮膚熱帶走(強制對流熱傳系數>自然對流),人你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維持體溫,偌這現象持續則皮膚溫度降低,造成冷得感覺。
  10. 台灣平原至高山氣候與森林分布: (隨海拔高度可分為7種植物帶)
    4000m
    氣候帶 - 植群帶
    3600m
    亞寒帶 - 高山植群帶
    3100m
    冷溫帶 - 冷杉林帶
    2500m
    涼溫帶 - 鐵杉雲山林帶
    2000m
    溫帶 - 櫟林帶上層(檜木林帶)
    1500m
    暖溫帶 - 櫟林帶下層(常綠闊葉林帶)
    500m
    亞熱帶 - 楠櫧林帶
    0m
    熱帶 - 楠榕林帶
  11. 山岳地質:
    1) 台灣山岳鬆軟沉積岩太多,堅硬火成岩太少(佔2.3%台灣總面積)
    2) 火成岩是什麼? 花崗岩類(堅硬,不易風化,不易長草,不易塌陷,路跡清楚)
    3 沉積岩,黏板岩問題? 鬆軟,路一大雨易崩易有落石,植物種子掉落易生長導致原路徑不清晰。
    4)遇峭壁抬頭望,峭壁兩端需有人協助監看提醒,通過峭壁需要迅速
  12. 山岳生態:
    1) 森林線(海拔3500),森林線以上的樹木難生存,僅剩低矮灌木,箭竹等。
    2) 台灣海拔高度>2000,植物具有北半球溫帶與寒帶的植物特徵。
    3) 高山常見的鳥類如金翼白眉 (北大武過大武祠後有大機會看到)
    4)中海拔(中級山),易有大霧易迷路,生態豐富,常於樹林間穿梭。
    5) 針葉林樹幹多有精油
    6)厲害的人可以依植物的種類判斷海拔高度
  13. 登山類別:
    1) 健行: 漫步在郊山與國家公園等
    2) 連登: 連續登上兩個山頂的登山
    3) 縱走: 連續登上好幾個山頂
    4) 行程規劃(兩種): 穿越與折返。
    穿越
    優: 可以增加看到許多美景機會
    缺: 體力不佳者,或中途受傷者,會拖累隊友
    折返
    優: 適合初學者,途中走不動原地休息等其他人回程。切記不可獨自下山
    缺: 來回景緻相同
  14. 規劃替代路線並同時規劃撤退點與求救訊號點,在天氣多變或有隊員受傷時可以增加登山安全。
  15. 可以走一樣的路,不可以背一樣的重 (每個人體能天生不同)
  16. 把登山計畫留給留守人或親友
  17. 登山帶什麼 !!!
    登山自組隊開隊流程與各項清單總表
    健行筆記,「健行與登山裝備檢查表」
  18. 百岳分級 (參考 臺灣百岳登山攻略——難度分級&規劃指南,連結內有更詳盡說明)
    (註記: 目前針對百岳難度的分級,較為人所知的百岳分級名單,分級表上並沒有對難度多做說明,尤其是 A、B 級中的百岳,難度落差過大,故參考 Hikingbook分級。從 Lv. 4 的百岳開始(適合25 ~ 35 座百岳(或以上),並不是有好的體力就足夠,也必須要有相應的登山知識與技巧。),所需的登山經驗會明顯提升,必須具備更多知識與技巧;尤其是最後兩個難度,在體力、技術、經驗上的要求都很高。)

    LV0
    (1-3天)
    石門山、合歡山東峰、合歡山主峰、合歡山北峰,共四座。
    • 交通便利
    • 步道里程短 (來回時間基本上不會超過四個小時)
    • 路線明顯好走 (除了合歡北峰之外,幾乎都鋪設有人工木棧道或石階)
    • 。對沒有百岳經驗的人,可以從這四座開始,了解在超過 3000公尺的高山上運動時,是否會有高山症或是其他不適的狀況,作為日後的準備參考。
    LV1
    (1-3天)
    玉山主峰、玉山前峰、雪山主峰、雪山東峰、奇萊主山南峰、南華山、郡大山、塔關山、關山嶺山、庫哈諾辛山,共十座。
    • 高度起伏單純 (沒有忽上忽下)
    • 步道里程不長,通常兩天一夜可走完
    • 舒適的山屋 (排雲山莊、三六九山莊、天池山莊(郡大山則是可當日往返),是臺灣前幾名舒適的山屋,設施完備,能有較好的休息、睡眠品質,減少身體不適的機率。)
    • 玉山主峰雖是較親民的路線,但攀登主峰的時間比前峰容易遇到結冰,若於冬季前往應特別留意。
    • 塔關山、關山嶺山、庫哈諾辛山為一般慣稱「南橫三星」,有一段時間因道路中斷不開放申請,請特別留意。
    LV2
    (1-3天)
    向陽山、三叉山、北大武山、玉山西峰、合歡西峰、志佳陽大山、西巒大山、八通關山、桃山、池有山、喀拉業山、大霸尖山、伊澤山、加利山、閂山、鈴鳴山、審馬陣山,共 17 座。
    • 有些許的困難地形:如崩塌、碎石坡、需要拉繩等,但困難地形的比例偏低。
    • 步道里程較長,所需天數也較長:最長會需要三天才能走完。
    • 會有一些需要上上下下的路段: 上上下下路徑(有多個假山頭)。
    • 陡上幅度大: 若安排當日來回,意味著在走完陡上後、需要再陡下同樣的高度下山;極具挑戰性 (例如志佳陽大山與西巒大山)
    LV3
    (1-3天)
    小霸尖山、品田山、玉山北峰
    • 路線需要拉繩,而且暴露感重,如果遇到天氣狀況不好,如下雨或大風,危險度會明顯增加。
    • 往小霸尖山的最後一段拉繩路段、前往品田山必須通過的V型斷崖。
    LV4
    (1-3天)
    畢祿山、羊頭山、屏風山、白姑大山、中雪山、奇萊主山北峰、奇萊主峰,共七座。
    • 山徑陡峭,需拉繩陡上 / 下的距離更長 (奇萊北峰的一路拉繩陡上)
    • 困難地形比例較高:需要克服如崩壁、碎石坡等狀況,因此除了體力之外,也需要行走複雜地形的經驗與技巧,才不致於走的太過辛苦或發生危險。
    • 岳界知名的「中橫四辣」——羊頭山(小辣)、畢祿山(中辣)、白姑大山(特辣)、屏風山(超辣),都在這個分級內。
    LV5
    (4-5天)
    秀姑巒山、大水窟山、南湖大山、南湖大山東峰、南湖北山、大劍山、佳陽山、六順山,共八座。
    • 比起 Lv. 4 的山,路程更長,全程動輒 40 - 50 公里起跳,需要的天數也更長。
    • 一般來說至少需要三天的時間。
    LV6
    (>5天)
    東小南山、鹿山、關山、雲峰 、大雪山、頭鷹山、南湖大山南峰、巴巴山、南玉山、南雙頭山、能高山、能高南峰、安東軍山、新康山、丹大山、火石山、卑南主山、卓社大山、牧山、萬東山西峰(火山)、干卓萬山、內嶺爾山、小劍山、小關山、馬比杉山、達芬尖山、海諾南山、白石山、磐石山、帕托魯山、轆轆山、塔芬山、立霧主山、光頭山、布拉克桑山,共三十五座。
    • 多數是需要 4 至 5 天以上的長程路線,也有許多山友會直接安排縱走一次走完多座山。
    • 除了地形複雜多變、路程遙遠以外,許多路線是沒有山屋、需要背帳、或是有山屋但狀況較差的(較小或較無維護),也增加了行走上的難度。
    • 在這個難度內,有臺灣岳界公認的「四大障礙」的干卓萬山群峰路線(卓社大山,牧山,火山,干卓萬山),需經三段斷崖,地質不穩通過不易,若遇天氣不佳則難度大增,務必要做好行前的準備與訓練。
    LV7
    (>5天)
    玉山東峰、玉山南峰、馬博拉斯山、中央尖山、雪山北峰、東郡大山、馬利加南山、東巒大山、無明山、馬西山、太魯閣大山、喀西帕南山、義西請馬至山、無雙山、甘薯峰、盆駒山,共十六座。
    • 除了前述的長路程與各種複雜地形以外,路線上也包含需垂降、攀岩的特殊地形,因此必須攜帶並架設確保系統。
    • 三尖之首的中央尖山,需過溪的路段會因水位高低而影響行進難度,有可能因天氣或路況改變,有需架繩通過的狀況,加上知名的碎石陡上地形,雖天數並不是特別長,但綜合考量下仍屬於最高的難度。
    • 「四大障礙」的另外三條路線——馬博拉斯橫斷、南三段、奇萊東稜,都在這個難度內,里程數 60 - 100 公里不等,天數需要至少 6 到 10 天,並有相當多的困難地形,背重裝行走更是不易,是攀登百岳的終極挑戰。

[備註]

1) 台灣高山地區,地質多不穩定,許多路線都走在碎石坡邊緣須注意

2) 登山安全三寶: 好的體能+裝備+計畫

3)計畫什麼? 行進路線、轉進路線、緊急停留點,救援點、住宿點、補充水源地、粗估時程、公糧、攜帶物品清單等。

[延伸閱讀]

1) 台灣百岳

2)【路線】台灣百大必訪步道

3) 小百岳軌跡檔一覽表

4) 小百岳35天完登計劃



留言

預設頭像